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法的本质属性及法的起源与消亡等问题,是法学理论中的重要基础课题。近年来,法学界对此争论十分热烈。其中,对于法是否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而是历史上各个社会形态都具有的社会规范,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法,在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和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2.
法理学,作为法学的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对法律的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论述。长期来,我国法学界都是沿用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基本观点来阐述的,表达的形式各有不同,实质上无多大区别。本文则重点对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一些探讨。人们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阶级根源、思想根源和社会影响上对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作了批判,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从文化资本这一视角来讨论阶级理论则比较新颖独特.尽管古德纳和布尔迪厄利用文化资本对阶级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但是他们理论的缺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和划分标准的观点,创造性地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划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划分理论的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关系和政治态度上分析阶级的观点,深刻阐述了社会各阶级的阶级属性,揭示了不同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同阶级政策密切联系的观点,系统论述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各阶级间的关系,制定了符合革命实际的阶级政策。新形势下,系统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的历程,对目前制定科学的阶级阶层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的阶级性问题,是法学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法这个社会现象,也如同研究其他社会现象一样,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向导.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才能对法的本质,即法的阶级性问题作出确切的、科学的回答. 随着我国的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法究竟还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在法学界引起很大的兴趣,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法学研究》1980年第一期上刊登的周凤举同志《法单纯是阶级斗争工具吗?——兼论法的社会性》一文,就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只是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法的规范和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针对我国法学界一些同志提出的“法不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等观点,在重新研读有关经典论述的基础上,就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的概念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法学理论的更新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基本原理,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正确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对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分重要 ;在对立的阶级已经消灭的情况下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 ,但是经济生活带来的社会分化不可避免 ,社会阶层客观存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观点去认识 ,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地用来研究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史,从哲学史观的发展来看,这是哲学史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阶级分析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观点、矛盾分析法,在阶级社会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的方法论表现。这就是在阶级社会里,用阶级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探求其中  相似文献   

10.
真理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四人帮”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哲学小辞典》) 为了说明这种观点有根有据,他们竟引毛主席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作证:“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实践论》)似乎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就是各种真理无不打上“阶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方面,它是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分析宗教问题的基本方法,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是阶级社会里的上层建筑的观点,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双重作用的观点;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重大创新,它科学分析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真实含义,突出了宗教的积极作用,强调多纬度、全方位地分析和对待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艺的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文艺的根本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原理。从这一原理出发,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必然要反映作者所属阶级的观点、见解以及愿望。同时,由于社会阶级斗争是错综复杂的,各个阶级的作家由于各种特殊的具体的原因,必然地要同其它阶级发生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受到其它阶级的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在既反映出本  相似文献   

13.
一现实所要求的对于社会主义法律的发展规律的深刻思考使我们从“法律是阶级斗争的产物、阶级镇压的工具”的经典论述的膜拜中醒来;法学界关于法的概念、本质、特征等基本问题的多次热烈争辩形成了开放的思维。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接受这样一个不狭隘的命题了:法律除了其阶级镇压功能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器的功能。法律的“完善极”便是法律机制给社会带来的最大稳定、进步。进而言之,法律其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研究某一社会的法律机制仅从政治、经济因素着眼显失全面、确切,因而同时须付出同等的力量考察特定社会的历史、民族传统、伦理习俗甚至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它众  相似文献   

14.
劳动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它的核心。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中得出的必然结论。用这个观点来观察社会,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及其他阶级社会之所以不和谐,就在于颠倒了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不是让社会围绕劳动旋转,而是让劳动围绕社会旋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把颠倒了的劳动与社会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真正做到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决定、制约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过程及其发展阶段的总根源。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或者说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在奴隶社会,表现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在封建社会,表现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有阶级向无阶级过渡的社会,这个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那么,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是什么关系呢?究竟是到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中去找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还是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残余、碎片中去找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根源?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是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伦纳、帕舒卡尼斯和柯林斯等人的研究为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法律的经济根源、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消亡的分析,创新性地解读了"经济决定论""阶级工具论"与"法律消亡论",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试图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但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当前学术研究不能盲目认同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而需保持一种辩证态度与其进行积极对话。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人们对反映对象的抽象,如果“反映对象”是不同的,则人们抽象出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会截然不同;因此,要科学定义“法”这一概念,首先必须准确界定其所指代的事物范围。然而由于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一些学者混淆种概念与属概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将“法律”与“法”相等同,以致我国法学界长期以来都未能科学界定“法”的指代范围。事实上,无论是从现实的语言习惯上看,还是从辨证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上分析,“法”都应是一个包括原始社会习惯法、阶级社会的法律、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规则”在内的属概念,而“法律”只能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阶级社会的“法”。  相似文献   

18.
我们认为,资产阶级的社会理论就是从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对社会所作的解释,这些解释通常试图概括社会的一切重要方面。所有这些社会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相对立。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特征,就是它们一方面扎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社会主义教学过程中,就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阶级结构问题,我们在学员中组织了一次讨论。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也涉及列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与本题无关的问题 问题之一:列宁关于划分阶级的标准还适用不适用  相似文献   

20.
法学界大都认为,国家与法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对此,本文并无异议。但是,法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即把这种阶级矛盾具体说成是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例如,现行的高等学校法学教材《法学基础理论》在谈到法的起源时就作如下论述:“在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由于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在思想感情上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看法也有了根本的分歧。这自然使过去那种反映全体氏族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习惯无法适用。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新兴的奴隶主阶级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对自己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有必要,通过国家机关制定和认可新的行为规则,……这种新的行为规则就是法律。”本文试图提出一点与流行观点不同的看法,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