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论语》中"文章"与"文学"二词的分析,本文尝试表明:至少在《论语》营造的语境中,"文章"乃指称先王的政治制度,这套政治制度最终来自于先王对"性与天道"的认识。"文学"为"文章之学",由孔子首次提出。之所以要提出"文学",与春秋时期官学破败有极大关系,孔子搜集先王典章编撰"六经"并以此教徒,正是为了保存和赓续先王之道。可以说,"文学"与"文教",正是孔子作为素王经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中《杂文》篇对"杂文"的论述,与《文选》中诗歌对"杂诗"的分类,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所谓"杂",就是对那些内容庞杂,难以归类的诗或文章的统称,同时,"杂"还表示不入正统,带有轻视的意味。二者还有一些相异之处,"杂文"重讽谏作用,"杂诗"重言情抒怀;"杂文"可以"各入讨论之域",而"杂诗"则难以归入其他各类;"杂诗"中有很多以《杂诗》为题的诗篇,且在以后有所发展,"杂文"则无此特点。但这些差异并不是主要的,有的差异还是因为二者的对象不同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文学史家的高超眼光,为后代学者撰述中国古代小说史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中批注中所说的"前面那首《菩萨蛮》",是指《菩萨蛮.黄鹤楼》。"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作者的慨叹:慨叹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他跋涉了湘、赣、闽无数的青山碧水,而赢得的只是南线会昌一带的军事形势独好。"东方欲晓",借喻"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即将过去。"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主张突破"围剿","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过早。《清平乐.会昌》的主题思想是,"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作者于"苍凉"、"郁闷"之中,通过写景抒情,含蓄地预示中央红军主力必须及早作战略大转移———长征,到新的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5.
李天岑创作的《人精》、《人道》、《人伦》被评论界誉为"人字"三部曲,"人字三部曲"呈现三个维度:一是在"美丑对照"原则下对人性进行拷问;二是在传统文化视野下劝谕人们戒色、戒酒、戒贪;三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隐藏在社会中的黑暗面解剖出来,不伪饰,不矫情,催人深思,令人反省。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使李天岑在文学创作中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6.
《西北有高楼》的"阿阁",乃为后汉宫殿名称,"明帝御阿阁士众"的记载,更证明阿阁是宫廷政治场所。元代《河南志》中同时提到了魏晋宫城中的"芙蓉殿"和"灵芝池",证明了此前的系列相关文章所论证的甄后对芙蓉、灵芝的喜爱,而芙蓉就是甄后的代称。故此,古诗的大部分篇章,应为曹植和甄后所作。  相似文献   

7.
唐代王勃《滕王阁序》文中写道:"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话中的"涸辙"是用来作身陷困境、急待援救的典故。"涸辙"又作"涸鲋"或"涸辙鲋",最早见于《庄子·外物》。战国中期,著名学者庄周,家居宋国,生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9.
李秋生 《中华魂》2020,(2):43-43
退休离位多年,最近朋友告诉我,机关兴起一股"出书热",这多少让我有点吃惊。在我的印象中,机关一些领导历来对业余写稿出书的人是不待见的,认定他们是书呆子,不务正业,不是当官的料,通常让他们坐冷板凳,打入"另册"处理。现在居然出现"出书热",真的是"时代不同了"?目下一些机关出的什么书?据说,不论机关大小、层次高低、是否需要,《大事记》、《发展史》、《回忆录》、《经验文章选集》、《领导讲话汇编》、《考察纪实》等等,不一而足。每年出书花费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不等。正是由于这股"出书热",忙坏了出版社,书号费成倍翻番还一号难求;乐坏了印刷商,生意兴隆,"弹钞相庆",一时洛阳纸贵。  相似文献   

10.
甲戌本的"凡例"称:《红楼梦》《风月宝鉴》《石头记》,"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然而我们在目前的书中,只看到了《红楼梦》《风月宝鉴》的"点睛"处,并没有看到《石头记》的"点睛",为什么呢?我们认为,《石头记》的"点睛",见诸于八十回之后的文字,而这部分文字,旨在为曹家"辩冤",势必会有"碍语",曹家不允许其"问世传奇",遂就称其在被人借阅时"迷失"了。  相似文献   

11.
正史之中,仅有《隋书》和《旧唐书》称"经籍志",其余史书皆称"艺文志",学界对此鲜有考证。从词本义出发,"艺文"指儒家经典之术,"经籍"指儒家典籍或泛指各学派的典籍;从汉人使用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文"、"经籍"皆指儒家典籍。这两个词的使用与儒学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汉代儒学兴盛,以"艺文志"命名来凸显儒家经典治国之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受佛道二教冲击,地位下降,改称"经籍志";唐代以降,儒学复兴,同时为了遵循《汉书》开创的这一传统,遂改回"艺文志"之名。正确理解"艺文"与"经籍"二词的含义是研究《艺文志》和《经籍志》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2.
大荒山的考释,决定着对《红楼梦》最本质的把握和言说。传统红学出现了一个悖谬的小场景:书中的人名、地名皆有谐音、寓意,唯开篇的"大荒山无稽崖",历来以为"虚拟",意为"荒唐无稽"。当我们发现"大荒山"实指现今的长白山的时候,"灵石"的象征和隐喻便凸显出来。这无疑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作者立意、人物形象、艺术结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庄子》"寓言"本义是"藉外论之",即借他人之口发表言论。与戏剧"代言"有别,"寓言"是借人物之口言己之意。屈辞虽是屈原抒发情感之作,但不是直抒胸意,而是借人物之口抒怀达意的庄子式的"寓言体",比如《离骚》通篇神人自述,《招魂》主体部分借巫师之口以招魂,《卜居》《渔父》直称"屈原既放",类似"庄周梦蝶",直接将自己变身为情节人物以抒怀。《庄子》、屈辞多用"寓言"体,与楚地巫风、巫艺的文化浸润密切相关。其后赋作中将作者自己置身于情节中的"自嘲""辩难"等体式,均可视为屈辞"寓言体"的流风余韵。  相似文献   

14.
《周易》"卦爻辞"与《周易·文言传》的得名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系辞传》所给的信息,"辞"既不同于"书",也不同于"言",它乃是一种曲托假借、言近旨远、注重文饰的特殊语体。《文言传》将"卦爻辞"称为"文言"——文饰之言,并为它作传,足见早在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对"辞"的审美特质就已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诗经》属于"3+1"结构的共有4首,且其中两首前人多有疑为"错简".通过对《诗经》结构及其成因的分析,"3+1"的结构并非"错简",当为"诗中有诗"现象,"3+1"结构其实是"诗+乱"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期导读     
正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政治文明建设"栏目刊发了李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概念的几个问题》,文章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要义,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实质上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国特  相似文献   

17.
西游的味道     
<正>中国的僧侣,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僧",他的成名并不因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倒是因明代的吴承恩为他作了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个孙悟空把唐僧的形象提升起来,乃至于街衢巷闾,老叟黄童,都能随口来一段"七十二变"、"筋斗云"之类的神魔故事。人人都晓得唐僧肉好吃,"吃一口"便能长生不老,诚实善性,固执,昏昧……这些词凑起来似乎便是"唐僧"。我最早读《西游记》是小学四五年级。读时对唐僧没有感受;对孙悟空是极端的崇拜和景仰;对猪八戒则是"太有趣了";沙和尚,"老  相似文献   

18.
《诗·秦风·小戎》"乱我心曲"之"乱",安大简作"■",从"又","嚣"声,"挠"字异体。《广雅·释诂三》:"挠,乱也。"典籍中习见"挠乱"一词。安大简"挠我心曲",即扰乱我内心。形容人心情错综复杂,心神不定。"挠"所从的"嚣"与古文字"乱"形近,后人误释为"乱",且"挠""乱"义亦相近,于是《毛诗》就写作了"乱"。由此字的释读可见,考释文字是整理出土文献最基础的工作。立足出土文献本身,重视传世文献,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可能得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出土文献整理者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刘远来 《源流》2015,(3):64
春回大地品《源流》,篇篇精彩"卷首语";窗外佳景无意赏,内容丰富吸眼球;"老区风采"特色浓,"专题"鲜明意味长;根植老区底蕴厚,八方文明齐颂扬。夏日炎炎品《源流》,"特稿"高雅引瞩目;似火热浪悄然去,淡淡墨香扑面来;能祛虚火"小言论",新知让我眼大开;甘苦滋味数"人物",怡情益智美名扬。秋高气爽品《源流》,无限风光任君赏;"老促会园地"闪亮,  相似文献   

20.
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农民的疾苦占绝大多数。这些作品描写了人类的生存境遇遭到外界的干扰,原有的生存状态被打破。《炸裂志》讲述了位于耙耧山脉的炸裂由小村庄发展为超级大都市,最终走向毁灭的过程,在其中表现了人性的贪婪、丑恶,"性"力量贯穿全文,一切固有的东西已经烟消云散,"性"、仇恨毁灭了孔家和整个炸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