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邓小平把经济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 ,从政治角度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 ,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观 ,特别是对列宁关于“经济方面的政治”、毛泽东关于“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正确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的经济政治观 ,对于我们处理好新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从政治高度总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政治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政治关系状况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等还不是很和谐,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和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政策思想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解决当时苏维埃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而提出来的。因而在列宁看来 ,新经济政策不但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 ,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用经济政策解决政治问题 ,这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对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我们不仅需要讲政治 ,而且要明确地讲社会主义政治。光讲经济 ,不讲政治是不行的。因为它失去根本的政治保障 ;光讲政治 ,不明确讲社会主义政治也同样是不行的 ,因为它阉割了政治的根本内容。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要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发挥政治的上层建筑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讲社会主义政治还要用政权的力量来支持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 ,使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当成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这一看法并不准确。从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系统论述和中共十六大报告的有关论述来看,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政治民主化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必须从完善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加快法治进程几个方面选择综合性改革路径;应当采取渐进式改革战略,以实行党内民主改革为关键,首先从外围突破,为促进党内民主改革、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条件。综合性改革路径选择与渐进式改革战略相结合是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和民主政治顺利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的视角,对政治、经济及其关系的再认识、新论断。它从社会发展、政治路线和政治的出发点与归宿上揭示了现代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它是当代中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建设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7.
民主是人类追求的政治目标和政治理想 ,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探讨民主政治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入手 ,揭示出民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生产资料对民主政治性质的决定性意义 ,才能更好地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坚持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政治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政治内涵作了新的诠释,提出了政治就是大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等论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政治观,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这篇文章中,深入研究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经济和政治的特点,阐明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问题。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毛主席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不断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列宁深刻地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亳无疑义的。这个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由于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顺利地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伟大的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根本改变,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学习列宁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搞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我们用来衡量政治进步以及政治文明的两个重要的理论维度,两者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理论关联。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有着不同的运动机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及理论祈向。中国共产党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在处理这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着极为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大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50年的实践提示我们,实现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政治为经济服务,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政治决策与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  相似文献   

13.
合法性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凸现出来.邓小平从这一特定历史时空出发,对新时期我国政治的合法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思考,从历史、经济、民主、法治、道德五个方面阐述了我国政治的合法性,并提出了判断政治合法性的标准,形成了其系统的政治合法性思想,有力地维护了我国政治的合法性,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形成了若干不适合实际情况的固定观念”,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顺利地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问题。伟大的列宁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的根本改变,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学习列宁这方面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搞好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观杜冰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实践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而列宁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的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样,毛泽东的政治观是对列宁的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作为当代最伟大的...  相似文献   

16.
综观人类历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以人(民)为本",旨在为专制政治服务,因而那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社会虽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而那里的民主政治是大打折扣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赋予"以人为本"真实的内涵,因而那里的民主政治才最终超出剥削阶级的狭隘眼界,而获得广阔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应弘扬以人为本理念,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政治的价值就是政治事物对于一定政治行为主体所具有的某种有用性或积极意义。政治合法性问题实际上是对政治的一种价值判断。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在于公众对政治的价值评价。政治合法性通常被看作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判断政治价值的根本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它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一切政治实践活动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治发展是一种正向的政治变迁,晚清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后发外源性政治发展的实践过程,历经洋务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由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统治集团陈旧而狭隘的统治意识和统治心态、及国内政局动荡失控等政治阻滞因素影响而失败。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任务 ,再一次将政治体制改革提到重要位置上来。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中的重要环节 ,是化解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这一目标 ,在我国现阶段 ,则要突出地完成三项任务 :改革高度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 ,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配套的民主调控体系 ;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改革和完善政治权力运行体制和机制 ,坚决抑制和消除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改造小生产社会政治心理 ,规范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现象和文化现象。所以,全球化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影响必将是整体性和全方位的。全球化不等于全球资本主义化,从全球化所呈现的总趋势来看,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社会主义的振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在新世纪开始之际,关注当代社会主义的命运,研究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等影响,尤其是关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与命运,是增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