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2.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献给世界的一部充满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力作,与当下流行的生态批评不谋而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个方面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解读,阐释其中丰蕴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3.
坚守本土立场的中国当代汉族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独特的方式为游牧文明发言,展示出多元文明中鄂温克游牧世界独特的生态观与生命观,表达了对行将逝去的游牧文明的哀婉和对现代强势文明同化的焦虑,为游牧者的抉择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作家,迟子建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一贯的温情诗意的创作风格.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延续了这种风格并将迟子建的创作推向巅峰.本文将从散文化的诗意书写、诗意化的情感主题及忧伤悲悯的诗意叙述三方面入手,解读作家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情怀.  相似文献   

6.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完全陌生的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百年沧桑。其对人与自然的神性描写,对原始宗教文化的形象阐释,都极富灵性。从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美、豁达本真的生死观、万物因缘聚合等多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诗意之笔描摹了鄂温克族人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变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自然景象的动人画卷,同时也展露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的侵袭下遭受的尴尬和悲哀。《额尔古纳河右岸》通过对鄂温克族人的自然礼赞,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哲学和原始信仰,以期建构现代话语遮蔽下的人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位女性作家。《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的代表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沧桑。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文化以及鄂温克族的特有神秘文化。对于小说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鄂温克族带有神秘色彩的民俗文化;二是小说所表达出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三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消逝的痛惜。  相似文献   

9.
《藻海无边》续写了《简·爱》中被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文本视域,对《藻海无边》中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予以阐释,指出小说中女性的命运与土地的命运具有"复杂的关系",透视男性的行为模式如何影响父权体制下女性与自然同被宰制的命运。生态女性主义批评为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在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给当代文坛提供了一批温情、唯美而又充满希望的佳作。《额尔古纳河右岸》蕴含着深邃丰富的人文主义特征,小说站在民族视野和人文主义的高度对鄂温克民族的过去历史和未来变化进行了深刻思索,竭力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民族文化的冲撞中、在独立坚守与迅速适应的矛盾中寻找一条属于鄂温克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同时对现代都市文明进行了检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鄂温克族民族生命意识的发掘角度出发,将民族发展、人性演变与对民族未来命运的思考等因素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在描绘了鄂温克民族发展历史的同时,使得整部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品格,也产生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2.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13.
莫言和哈代都是民间文化的表述者,他们的小说都展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在此文化视域下塑造了诸多女性形象,其中以《红高粱》中的凤莲和《还乡》中的游苔莎最为典型。在两人的女性叙事中,既有相同又有差异:首先,他们都描述了女性的本能欲望,但对欲望的态度不同;其次,都描述了女性的反叛,但反叛的基点不同;最后,从两个作家对女性的理想化书写中,深层揭示差异性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他为世界文学和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觉醒做出了独特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莫言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蛙》是他历经四载潜心而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将人性在具体的社会历史大背景下的转变深刻地挖掘出来.两位作家的作品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但有不少相似之处.两部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以地域性特征为基础的写作手法、以个人-民族式表现生活的层次手法、生殖崇拜、尊重女性、悲剧色彩和"时代-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阐释了《百年孤独》的悲剧意蕴,认为马尔克斯在其代表作《百年孤独》中,独创性地把现实的魔幻与魔幻的现实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对拉美大陆魔幻之境独具匠心的描述,揭示了拉美人民百余年来所走过的孤独之旅,其深刻的悲剧意蕴及其悲剧震撼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6.
《爱的地图》是埃及裔移民女作家艾赫达夫·苏维夫关于民族历史书写的杰出创作.小说不仅展现了苏维夫对本民族历史的探索,还表达了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看法.阿拉伯穆斯林女性身份问题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通过对《爱的地图》中的帝国历史反书写以及穆斯林女性形象的分析,深入解读苏维夫关于民族文化和穆斯林女性身份的思考,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文化融合意识.  相似文献   

17.
海外学者刘禾的《文本、批评和民族国家文学》,在《浮出历史的地表》中引入"女性的眼睛"解读《生死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完全突破多年以来的传统权威阐释,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进行了再解读。两种解读虽同在女性主义批评的视域之下,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对这两种批评做比较分析,以期寻找出更为贴近作者萧红本意及《生死场》文本表达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非虚构性小说《特别的猫》通过描绘一幕幕人与猫之间动人的故事构建了一整套的生态话语系统。大自然的美景、世间万物的生存法则、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关系在这部小说中一览无余。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特别的猫》,挖掘小说中的生态思想,不仅能为研究莱辛这位伟大作家提供新的视角,对进一步探讨英国生态文学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是资本主义文明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英国贵族少妇,《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有着变态情欲的中国下层社会妇女,她们是个性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性格,她们同是在痛苦的婚姻下苦苦挣扎,在欲望的压抑中饱受煎熬,虽然都在绝望中反抗,却谁也逃不出悲剧的结局。两位作家通过他们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凸显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