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社会化源于社会化理论,是一个事关法律、法学、法治的基础性概念。对法律社会化的解读存在着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法律心理学三种角度和整体、个体两种立场,而更为可取的应该是综合性、跨学科的角度与立场。就其基本意蕴而言,法律社会化是整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与社会之间围绕法律而展开的经由教化与自化机制、策略而实现的法律共性与个性的成长过程。出于维护概念的独立性、严整性,不能将法律社会化混同于法律的社会化、法治社会化、普法教育等一系列与其形似神离的术语或提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客观上要求在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应成为法律文化的承载者。法律文化的社会化是目前高校教育培养合格成员所必须承担的基本任务。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文化观念、法律文化素养,使法治社会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最终养成其法律理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容回避的是,我国环境法的研究陷入了困境,出现了环保法律的大量出台与环境污染的迅速恶化并存的局面,使人们感觉到环境法的“无能”与“无助”。我国现阶段自上而下的环境管理体制很难得到人们内心的认同,以致无法调动人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环境法成为少数学者的法律。实际上,环境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公共资源,这种属性决定了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法应该具体细化各个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使他们感觉到自身利益与法律的密切相关性,使环境保护社会化,从而参与环保,形成环保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有关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的重要理论,并从认知结构发展的观点出发对这两个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认知操作层面上的同构关系或者说内在结构的一致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产阶层的法律理念与现代法律秩序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产阶层兴起对现代法律秩序生长的时代意义出发,分析了中产阶层的独立平等、自由理性和诚信守法的法律理念,导致该阶层具有谋求法治、制约权力的民主推进功能,自由商谈、恪守规则的秩序回应功能,诚信交往、忠实守法的行为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6.
严淑华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3):38-40
法律的出台,重要的在于执行。水法涉及的人更多面更广,其执行力度和程度受到其推广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所以,水法的社会化,是水法向社会普及并严格执行的重要途径。通过水法社会化,将涉及国计民生的水法普及传播,促进公民的自觉法律意识与行为,为社会发展、国家强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7.
8.
全球化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法律.当前,国际社会以主权国家为思考单位,以国际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国际法律制度一方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法律;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因而不能作为全球性法律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9.
法律理念与法律制度是"神"与"形"的关系,探讨破产法律理念在破产法律制度构建中的作用,从理念角度分析制度选择的合理性,作为一种曲径通幽的思维尝试,志在寻求从理念到制度的一个新方法、一条新途径,在对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在理念中存在的多个误区予以了澄清后,从民法一般理念入手,引中出现代破产法律理念并进行了分析,以期加强对破产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宪法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与政府学习宪法文化、理念、精神、制度和规范等,并内化为宪法思维和宪政品质、形成宪政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宪法社会化的过程,既是宪法思维得以形成的过程,也是宪法文化得以传承的过程,还是公民角色的教育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宪法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性组织,除此之外,政党与政府也扮演着宪法社会化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童彬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50-57
大数据及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资源已成为新型财产权利的客体。数据资源的确权、采集、开放、流通和交易已让数据资源的民事法律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尽管《民法总则》对数据财产权有着原则性规定,但数据财产权的技术手段和法律属性尚未得到国家专项立法的认可和确定。数据财产权的综合应用需要在保护财产权利的法律制度中进行,特别是需要构建有关数据财产权的公开使用与个人信息权和隐私权保护之间的法律规则。因此,数据财产权的顶层设计和法律规制应对所有权主体、使用原则、权利规则、法律监管等做出明确而系统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廖焕国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68-71
网上证券直接交易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传统监管法律规则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网上证券直接交易的需要,须结合网络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我国应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及早确立网上证券直接交易的法律规制之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图书馆物业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图书馆物业管理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图书馆自身条件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物业管理呈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4.
陈于后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26-29
当前高校的招生、收费、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诸多环节尚未形成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应对机制。高校法人规章制度的制订、适用、价值取向等问题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科学发展。其价值定位上,既要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科研秩序,保证国家教育方针在高等学校的贯彻执行,同时,也应依法保障高校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秩序、效率与公平、正义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在关注合法性、合理性的前提下,还须重视制定过程的民主性。 相似文献
15.
非正规就业:概念辨析及价值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非正规就业为中国庞大的城镇失业人口、流动人口及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生存空间,由此我国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迄今我国学术界对非正规就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框架。这样一来,科学界定非正规就业,正确评价其社会价值,就成了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得以健康发展的现实所需和研究所需,这也是城市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所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6.
法谚: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存福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法律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国家或者地区)内的能系统存在和运行的法律整体。对法律体系的认识往往取决于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是在应然的推动力和实然的抗拒力之间相互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立法司法而达成妥协,进而整合统一成的法律整体。欲认识法律体系概念,必须探讨法律体系的特征。法律体系具有规范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征。在我国的法律体系的研究中存在研究的教条化倾向等值得我们反思之处。 相似文献
18.
“多元化”是中国当代批评领域中的常用词。在今天,“多元化”不仅引领着批评的话语时尚,还形成了能激发批评创造力的“话语场”。应该说,多元化观念的流行给中国当代批评的思想及其解析问题的方法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有效促进了中国当代批评的蓬勃发展。然而,在多元化观念的流行中,一些与批评相关的词语概念,如“立场”、“原则”、“观念”,如“阵营”、“研究”、“论辩”,如“问题”、“本质”、“现象”,如“内容”、“形式”、“标准”,如“艺术”、“理念”、“批评”等等,正在多元化的“话语场”中逐渐分化、模糊。它们的原有内涵因“多元化”而被扩充甚至置换,它们的原定外延因“多元化”而被扩张、变形以至无界。而多元化中许多批评用之以陈述、论说、阐释的词语的降解,许多批评曾以之为灵魂、为筋骨、为血肉的概念的消解,多元化中批评的词语能指那更趋向偶然、可能、变化个性与其固有所指间关系的松懈,都常常迫使批评的命题无奈地演绎成伪命题。而批评“失语”的结果,是批评话语的瘫痪。于是,在众多概念遭遇消解的多元化语境中,批评将何以立言?何以立“身”?何以立名?批评在丧失以往直面艺术的从容与自信,正逐渐陷入某种危机之中。这一切在提醒人们,在今天,批评的问题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被归结为语言的问题、词语概念的问题。那么,今天的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批评呢?这恐怕需要今天的批评者真正地去关注和更为深入地去研究。 相似文献
19.
法律引进和移植是法律文化全球性重构的重要形式向度,近年来在成文法典、法律规范、法律意识和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已实施了法律引进和移植。这个文化实践过程包括了引进、输入、接受、选择、融合等形态,揭示了法律文化重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动态性既体现在它的发生、发展直至最终实现当中,又体现在引进和移植先进的外来的法律文化和输出优秀的本土的法律文明的互动过程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