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19世纪现实主义掀起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浪潮。这一时期,产生了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等享有国际盛名的作家。他们摒弃了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突破了关国文学的"欧洲化"局限,使美国文学跃上了一座高峰。同时,美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了多元化景观况,产生了乡土文学、心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以美国式的表达和美国式的主题构建了美国民族文学,成为民族文学的真正开端。 相似文献
2.
王钦峰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40-43
以往的文学史叙事,在确定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流派特征及标志等方面,曾经得出过一系列结论,其中,有些结论到现在为止仍然显示了它的基本的正确性(如现实主义对于历史主义的信奉、对于典型化原则的使用以及对于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强调等),有些结论对于像杜朗蒂和尚夫勒里从形式上“发明”了现实主义这样的事实竟置之不理,还有些结论则由于 相似文献
3.
根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分析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丰富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和繁荣我国社会义文艺创作方面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5):67-68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危机.一些社会精英急切地探索救国图存的道路,他们几乎同时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这在文学界表现为大量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在众多的国别文学的吸收借鉴中俄罗斯文学显得突出而重要.即使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前期创造社也视俄罗斯文学和作家为艺术沃土和精神导师.前期创造社对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是一种精神契合下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7-75
柳青文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类型的存在现实主义文学。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它具体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审美面相:一是在文学内容上述写特定时空中的主人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创造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存在论内涵,二是在艺术手法上通过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实践和人物语言来发展典型与铸造典型,三是在价值取向上通过作家与主人公的躬行实践与确证自我来颂扬历史的进步与生存的美好。柳青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意义在于:通过作家自我与主人公的社会参与实践,作品较好地平衡了现实主义文学描写与规范、真实与训喻之间的固有张力,为其时社会现实、人的生存与文学发展开出了可能的药方。而其局限则在于:无所不在的政治性他律要求不可避免地会消解其存在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理想,进而危及作品的价值承诺。 相似文献
6.
吴贤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26(2):119-122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最早产生于散居小亚细亚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并称“二希”,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书面源头,二者相辅相成,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基督教对欧洲十九世纪初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刘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6
效应政治依据各学科具有的重要性或者效应而被归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在效应政治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学被限定在个案式的社区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的效应只能停留在族群的各个层级之上。人类学的现实主义则揭示出,民族作为一种知识,并非由科学主义式的抽象概念所构成,它同样依赖于人的经验这一社会现实,因此必须进一步考察大众在地方性的文化内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呈现民族观念的种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间的发展呈现出交融渗透和共同繁荣的趋势,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也在不断增多,但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我国制定宏观政策和长期规划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王文长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城市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成为各国及各地区必然要经过的历史过程,但这个过程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差异而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与欧洲城市化过程,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内在约束,对中国城市化过程进行了理性再认识,并提出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民族—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的俄罗斯在经历了苏联解体、政体更迭与经济震荡之后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的新时期.社会的急剧转型极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纵观当今俄罗斯文坛,面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有着深厚传统积淀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未如某些批评家预言的那样走向灭亡,而是顽强地克服了自身的危机,完成了从封闭、机械、单调的艺术模式向灵活、开放、多变的艺术形态的过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充满现代意识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1.
马娅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5):109-113
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文化,以讲究道德而著名。若说这一时代的小说与其他时代的小说有什么特别区别的话,那就是这时的小说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人的道德面貌。19世纪英国小说家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家。道德批判是他们在小说中表现的内容之一。道德是作家臧否社会和人的重要标准。可以说,这时期小说以强烈的针砭时弊的道德批判精神,浓厚的劝善说教、道德感化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崔大庆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4):52-54
19世纪欧洲的作家们精心塑造了一个个受压抑的女性形象,真实地再现了这一世纪欧洲不同阶层妇女的命运。其中小仲马的《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白痴》中的娜司泰雅,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欧也妮,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这一类女性的代表。文章对这六位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具体的剖析,并揭示出造成其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纵横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原小荻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1):56-60
从民族生存学、文化历史学、文艺本体学的角度出发 ,运用比较文学和文艺传播学的思维方式 ,对 2 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进行全面地审视和评估。 2 0世纪内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最优异的表现和最重大的业绩只在两个时期 ,即 :2 0世纪的前叶和 2 0世纪的后叶 相似文献
14.
梁庭望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1):96-103
本文用翔实的材料宏观地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繁荣的历程.文章认为,100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的结构从以民间文学为主到以作家文学为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后50年,建立了民族文学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民族文学的研究从无到有,从零碎到系统,从浅显到深入,从单一到多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20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是辉煌的,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5.
赵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92-99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英国国债从无序走向有序,进而完成制度化的重要时期。英国国债制度化蕴涵着三层含义:英国财政机构的健全与国有化英格兰银行的组建成为英国国债制度化的首要条件和重要内容;在法律上,英国政府对国债的利率加以引导、限制,使国债的运作呈良性之势;税收国有化的实现以及偿债基金的建立使确保国债顺利进行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备。英国国债制度化的实现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王学钧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0,(2)
从 1 9世纪 70年代到 2 0世纪 ,中国处于不断的改革或革命中 ,小说也相应存在一种共通的现象 :继续着古典才子佳人的传统而与政治运动相联系 ,使这一古典传统不断地相应改变自己的表现形式 ,但精神实质仍然是才子佳人。 相似文献
17.
马小朝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24(4):33-37
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一系列文学艺术思潮、流派的总和,现实主义则是有相应审美意识、艺术原则规定性的文学艺术现象。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相互不能替代、各具强健生命力的奇观,它们在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总体生命律动大体有三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同社会变动有着带规律性的密切联系,我们能从中获得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启迪。展望新世纪,可以预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会像一对孪生姐妹一样,继续变换着花样活跃在文学舞台上。 相似文献
18.
刘宁宁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2):45-47
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戏剧长演不衰,除其较高的社会价值之外,还在于独具的艺术特质。表现在:物像的象征性,即运用象征这种古老的表现手法反映社会,揭示人物心理;风格的怪诞性,即运用善恶同体、反位颠倒等方法揭示社会,形成怪诞现实主义戏剧;心灵的内化性,即探求人的深层心理,形成心理现实主义戏剧。这些艺术特质的获得,是艺术创作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乐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19-622
19世纪章回小说蕴含着强烈的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因素。其一,就小说创作题材来说,北方章回小说类型的主要代表是儿女英雄小说及侠义公案小说,南方则多为狭邪小说与才子佳人小说。其二,在章回小说的地域差异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思想内涵,诠释着中国思想文化从传统迈向近代的发展轨迹。其三,19世纪中后期,章回小说有南北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李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541-543
公元4~6世纪北方地区发生了14次瘟疫和7次畜疫灾害,瘟疫的发生主要在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地区;畜疫的发生主要在今山西、河北、甘肃、苏北地区。疫灾的发生具有稀少性、严重性、地区性、群发性和大部分由战争引发等特点。总结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末北方地区疫灾基本情况与特点,有助于为现代北方疫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