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赋权、互动与认同:角色视角中的城郊农民市民化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角色概念分析农民市民化特别是城郊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但是这个提议不能被主要用来指责农民担当新角色的能力低下。角色视角所能发挥的重要提示是:社会身份完整、角色期待明确、互动环境良好,以及新旧角色间的转换通道顺畅等,都是顺利实现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前提或条件;目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受到了赋权不足与身份缺损、新老市民互动不良、农民特殊认同策略三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问题表明现行的直接影响城郊农民市民化的政府政策还存有很大疑问。  相似文献   

2.
搬迁农民面临身份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剧变,存在着发展性焦虑。应以“宗社衔接、村贤协治、邻里中心组织”为核心的多维社群重建和以“便民、扶助、分类指导”为核心的政府行为,来消解搬迁农民“教育、养老、医疗保障、异地就业、文化服务”等实际顾虑,优化其不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和“异步混沌”的精神世界。必须重视城乡融合发展要素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推进基础设施、服务、核心要素的协同下沉;从政府工作端和农民体验端双边获取共识,推进政府与农民“精神共富”核心意识的形成,完善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民市民化的工作机制和实现“精神共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郊“农民农”的生存现状、突出矛盾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在空间上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农"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郊从事农业生产,填补了当地居民由于"农转非"而形成的农业劳动力缺口。"农民农"为城郊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供应和农村市场的活跃贡献甚大,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同时也对城郊农村的社会治理与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亟须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切实解决"农民农"的生产性、生活性与管理性矛盾,从而确保城市农产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社会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4.
农民上访与政治信任的流失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探讨了农民上访与政府信任流失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数据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对不同层次政府的信任可分为两个因子:农民对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信任的“高层政府信任因子”和对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以及乡党委乡政府信任的“基层政府信任因子”。农民对高层政府的信任度较高,但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却偏低。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年龄、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对政治信任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外,上访对政治信任的流失具有很大影响:上访者到达政府层次每提高一级,其对政府的信任就减少一个档次。作者认为,现有的信访制度有其根本的缺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不能仅限于信访制度本身,还应从更广的范围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一方面要建立农民利益的有效表达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健全的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政府行为来观察国家—农民关系的转变。通过对税费改革过程中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发现过去一直依靠从农村收取税费维持运转的基层政府正在变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也在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要钱”“要粮”变为“跑钱”和借债。在这种形势下,基层政权从过去的汲取型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  相似文献   

6.
政府只能通过对安置离土农民就业的企业给予一定优惠、对离土农民提供再就业培训和优惠贷款等政策引导其就业,但不能脱离市场条件去创造就业机会。离土农民就业观念转变上的困难及其自身素养上的缺陷是造成其“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许多地方政府为取得建设用地指标而压缩、收回农民宅基地,在少量土地上建楼供农民居住。该现象被网友戏称为“被上楼”。本文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概念、特征等相关分析,探讨如何在这种不良现象中保护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安全饮水设施建设,今年再解决320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强烈回应。贵州代表团的杨玉学代表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不能一届届等下去,让群众年复一年盼下去,不能让老百姓带着干渴奔小康。”  相似文献   

9.
“我现在做事,就好像身后有种力量在推动、我想证明:虽然国家、社会重视“三农”问题,不少人愿意帮助农民,但是,假如农民自己不行动,不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别人再怎么帮也白搭, 不能真正改变。”  相似文献   

10.
重新认识农民问题——十年来中国农民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话有几位政治家、思想家讲过。实践证明,他们是对的。那么现在还适用不适用?我认为,现在还适用。因为直到现在,11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还占79%,另外的21%非农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人、职员和干部,他们有的本人就是从农村来的,有的父辈还是农民,所以都同农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民  相似文献   

11.
芳汀 《老年人》2003,(7):14-16
如果到农村走几趟,你会惊异地发现,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民再也不像先前那样只知埋头种地了,而是热心学习和传播先进文化,向往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看看几个老年农民办起的家庭图书馆,也许你就会大有一番感慨。抄书凑起来的“应农图书馆”长沙市望城县靖港镇有个“应农图书馆”,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办这个图书馆的,不是哪个文化事业单位,也不是先富起来的老板,而是一个76岁的老农民。他叫胡应龙,乡亲们平日里叫他“应龙爹爹”。“应农图书馆”办有8年多了,馆名既谐应龙爹名字的音,又取“适应农民”之意。图书馆藏书3.5万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九五”时期,尤其是1997年以后,我国农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的数量扩张再也不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农业增产不增收或增产与增收严重不同步的矛盾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缺乏后劲,收入水平低。一、农业收入增长的现阶段性变化在一般意义上,农民来自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影响:农业产出增长速度,农业人口减少速度和转移支付(农业补贴)的增长速度。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不同时期,促使农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发生变化。据此,可…  相似文献   

13.
9·11恐怖袭击、SARS、北美大停电,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有很多“危急”因素,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安全。如果处理不妥当、不及时,必定会酿成更加重大的危机。因此,构筑高效柔性的全民性“危急管理”体制,打造“耐风险”的大都市,已成为政府今后高度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在培育与构筑危急管理体制上,首先必须依赖于政府组织内部制度设计的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上海社科院主办的“中国城市化与土地政策”高层研讨会上,政府有关官员与相关专家就农地转为非农地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的重构,农民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分配,国家、集体在土地收益分配中的角色地位,征地农民的出路、安置费使用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这里摘选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事实上,我国从制度上消除行政垄断,在实际操作中将不可避免地触犯相当一些既得利益。这些既得利益,常常与‘国家经济安全’、‘意识形态’、‘政府监管’、‘公共利益’以及‘国家竞争力’等等名目纠缠在一起,难以识别和区分。因此,破除政府垄断的体制改革,不是一件容易操作的事情。但愿,这艰难的步履早日迈开。天津唐姗家谱热何以泛起“血统涟漪”近年来,修家谱、认祖宗之风,在国人中又悄然兴起,先是美国一位会计系教授汤姆·鲁滨逊日前经DNA测试,证实为成吉思汗后人,其太太琳达恰巧也是华裔。故令发现者很是兴奋,但当事人却至今“未…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目前主要有两种,即斯科特的“日常抵抗”和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中,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起义问题入手,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用“生存伦理”这一重要概念来强调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并提出了农民“日常抵抗”这一重要概念。“依法抗争”则是李连  相似文献   

17.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这是我国农民用一种朴素的语言,对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带来的变化或即将实现的愿望的一个形象概括。8月18日,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加上一句话:“养老不犯愁”。  相似文献   

18.
农民“讨”会成新平近日下乡,一老农拦住我说:“城里人一年四季忙开会,可我们10多年没开个会了,多想听听上头的声音……”衣民“讨”会,事出有因。据调查,目前农村部分村组一年到头没开一次会,有的甚至10多年不召集农民开会。如此这般,上头的政策、法律和农业...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春节我提前了一星期同家,因为姐姐要讨新妇(娶儿媳妇)。姐姐家在离县城20里的一个小村庄,前两年刚盖了新楼,很有现代气派,自来水上了楼,楼上有了卫生问。这是政府搞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的,每家补贴一万五,农民说起来都很高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一、有关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对于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活动的解释框架目前主要有两种 ,即斯科特的“日常抵抗”和李连江与欧博文提出的“依法抗争”。美国著名的农民研究专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东南亚的反抗与生存》中 ,从东南亚农民的反叛与起义问题入手 ,探究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对传统农业社会的冲击 ,用“生存伦理”(subsistenceethic)这一重要概念来强调生存规则的道德涵义 ,并提出了农民“日常抵抗”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 ,“贫困本身不是农民反叛的原因 ;只有当农民的生存道德和社会公正感受到侵犯时 ,他们才会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