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环境:历史制约与制约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是一切研究历史的人们关心的永恒课题。司马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一代一代的史学家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只有唯物史观才可能对此作出唯一科学的解答。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培养基,又是人的行为对象。人无法脱离自然而生存;人的生存又改造着自然。历史地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于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对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却没能为人们发现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诞生才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指出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此,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种种混乱和武断的唯心主义解释开始“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却一直遭到各种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十年代,卢卡奇发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这本书里提出了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问题。六十年来,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和注意,逐步深化了哲学的研究。同时,主体热也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带来不少责难,认为唯物史观只研究客体,不研究主体,或者说唯物史观忽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等等。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主客体问题作一番探讨。 一 历史的主客体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理解社会生活的主客体问题,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由于动物没有形成稳定的主观世界,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是自然界内部的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动物世界也是人类生存的条件,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部分。人虽然也是动物,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然也应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有健全的信号系统,形成了稳定的主观世界,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49页)。人是以主体的身分、能动者的身分、认识者的身分、改造者的身分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的,正因为这样才产生了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讲,动物是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哲学教材和哲学教学以及哲学试题中,有一种令人费解的提法,即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从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来了。这种提法的用意是好的,在于说明唯物史观创立的巨大威力,对此,无可厚非。然而,细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提法既不是恩格斯的准确完整的原意,也不符合客观实际;既易于引起误解,又不利于同唯心史观作长期的斗争。同时,还不能科学地说明唯物史观创立的真正意义。因此,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 无庸讳言,恩格斯在论述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时,曾用了“驱逐”的字眼。不过,应该弄清他是在什么意义上用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为此,现将这段话引出来就会明白了。恩格斯说:“现在,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被提出来了,  相似文献   

5.
<正> 人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最古老的问题。从人猿相揖别,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了和自然界相独立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就产生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唯物史观的产生,使人们对这一关系有了一个原则上正确科学的认识,但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唯物史观是以近代科学为思想前提的,近代科学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以此为前提的唯物史观,也不可能不带一定的局限性。它认为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很缓慢的,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社会的不变的基础和前提。自然界好象是一个不动的舞台,人是在它上面歌舞的演员。  相似文献   

6.
人物新闻现象的历史观根源焦国标历史观是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它是一整套的理论体系,诸如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动力、去向等等问题的回答和解释都归历史观的范畴。历史观有相互对立的两种,即唯心主义历史观或叫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或叫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主张,以至近年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热点,现就目前提出的若干见解作一简介,供研究者们参考.需要说 持此观点的论者认为,理论界通行的人类社会是在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看法固然不错,但由于社会基本矛盾不过是人的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人进行任何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激发行为.因而,人的需要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这可以从它对于认识和实践,对于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上加以说明.人们认识世界是由于客观的实践需要,从而决定了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选择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人们改造世界则是出于求生存,求享受,求发展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提高,则促进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由此也就使得人类社会逐渐进步.在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规律与主体选择李素霞考察人的主体活动,离不开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来,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和揭示,正是为了探寻人的主体活动的客观依据,并为人的主体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的主体特性得以更自由、更充分地发挥,使人们能以日益合乎规律的活...  相似文献   

10.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也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他们的基本思想是在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特别是黑格尔地理环境学说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前人所无法越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唯物的辩证的解释,就不仅使他们的学说具有科学的形态,而且有着极大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历史主体性根源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创新研究的最大难点之一,是如何说明历史过程的能动性根源。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客体的角度,唯心主义立足于主观角度,他们都离开了人的存在、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因此都不能唯物地说明历史发展的能动性根源,即没有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的“物”。本文从需要与生产、需要与历史、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利益、需要与行为规律、需要与价值追求、需要与人的全面生产等角度,全面揭示了人类历史能动性根源,以此确立人类历史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李大钊对社会历史领域中心物之辩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物之辩是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本问题."五四”前后,伴随着从进化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李大钊提出"人类文化的经验说明”的原理,主张从社会存在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用经济基础的变迁说明社会的变革,一方面坚持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解释历史进步,另一方面又承认历史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既克服了历史进化论对心物之辩的唯心主义回答,又与经济决定论等庸俗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中国近代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心物之辩上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3.
1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虽然也很艰难,但到了19世纪初,一门门自然科学毕竟 象繁星一样布满在科学的“太空”,把人类智慧之光照射到自然界的内部,然而,人 类对自己及其社会生活的认识却仍然停留在历史的表层;人类是从自然开始自己的唯物主义历程的,然而,直到19世纪初,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仍占鳌头。自然  相似文献   

14.
<正>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那么,社会历史观中有没有社会主客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有,这种关系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承认社会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否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相悖?这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坚持唯物史观,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是大有益处的.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如何规定社会主客体的涵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是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的最大难题,也是说明和论证主体历史选择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们着力把社会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一种客体运动来探讨,忽视历史过程的主体性,没有把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主体人的活动规律去研究,社会历史规律似乎成了一种与人的活动相分离的独立社会力量.这种从客体出发而不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社会历史规律的方法,是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  相似文献   

16.
科学思维的对象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物的方法;历史思维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活世界,是认识人的方法.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从自然界认识中所得出的一般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概念、规律直接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以科学思维去涵盖甚至代替历史思维,导致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活动中的简单化、机械论倾向.生活世界虽然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更是由人的实践所创造的新质世界,适用于整个世界的一般概念和规律对它的解释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应当以实践论为基础,以表达生活世界内容的范畴和规律为框架.建立一个新的历史认识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王友洛 《中州学刊》2006,4(4):146-150
青年马克思哲学转变的方向和新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现实的人”与“个人自主活动”)是理解和阐释恩格斯关于唯物史观同时也是“现实人的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重要视角。(1)青年马克思的哲学转变并不像流行说法认为的那样,是从唯心主义转向了主张物质第一性的“纯粹”的唯物主义,尔后又把这种“纯粹”的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政治实践的“《莱茵报》时期”遭遇“苦恼的疑问”以后,通过批判、发展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从费尔巴哈等的“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实行哲学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现实的人”则是建构唯物史观的一个“理论切入点”。(2)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因遗忘了“个人自主活动”这一重要范畴而缺乏主体向度,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现实的人”是如何“历史地”发展的。马克思则通过“个人自主活动”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科学地说明了全部社会历史同时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信奉者断言,世闻本无真理,由此断言历史研究者也不可能找到真理,并进而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真理.对此,作者认为必须明确真理本是对事物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的认识,人们认识的规律实际上有两类:一类是"单层面"实证归纳性的"重现律",另一类是把"因"和"果"两个层面的事实联系起来归纳得出的"因果律".前者只具有或然性,后者才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规律,但长期被误解为仅仅是某几种社会形态递进规律,实际上就是把只具有或然性的"重现律"误认为普遍有效的"因果律";当人们以那种被误解的"普遍规律"去同具体的历史事实比对,一旦不能完全对上号,就否定唯物史观揭示的普遍规律.实际上,这并不是唯物史观的错,而是误解者和否定者的错.  相似文献   

19.
<正> 想象未来是人的思维功能之一。当今世界上未来学家思考的课题是宽阔的,而且富有新鲜的时代气息,诸如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条件或技术环境,未来的社会经济结构、道德面貌及心理状态等等。生产的组织方式的历史前景,则是为人们所注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其中包括了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见解,因而对生产组织方式的历史发展及其未来前景的研究,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之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能够为揭示生产组织方式的发展趋势提供科学的理论指针。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首先从当前在人们中流行的一个颇为新颖的提法说起。  相似文献   

20.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冲破黑格尔的思辨之网,把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中轴的人的历史活动引进了历史哲学,使历史哲学获得了自身存在的科学形态,在人类历史认识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岸的丰碑,为人们追求历史的真理确立了新的路标。后人的使命并不是在这一丰碑面前驻足不前,而是要汲取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科学精髓,深入发掘唯物史观大厦之中的魂宝,开拓新的历史认识领域。但是,自从唯物史观问世以来,一直存在着一种草率地、粗暴地对待它的倾向,即把唯物史观单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