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世纪下半叶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受到外在社会局势的不利影响,成果量一路上行,差不多每隔十年就上一个台阶,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增速明显加快。韩国唐代文学研究的作者队伍规模不大,八、九十年代每年有成果发表的常规作者也就是三、五十人,大量作者是"快闪"的"票友"。从变化历程来看,半个世纪间韩国的唐代文学研究经历了前低后高两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年产成果量较低,作者队伍规模较小,活跃作者中以李丙畴最为杰出,最受关注的作家是盛唐三大家:杜甫、王维和李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年均产量提高了三倍多,作者队伍的规模也大为增扩,其中柳晟俊最为活跃,个体作家研究中杜甫的关注度依然最高,有关唐代作家影响研究的成果最堪关注。  相似文献   

2.
身份 (认同 )问题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主要关切。新近兴起的澳大利亚“新华人文学”以其身份焦虑的表达 ,提供了观察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以来海外华人文化及文学变化的一个例证。这种文学反映的自我身份疑难 ,涉及到对中国、对其他华人移民和对西方等多种不同对象的自我—他者建构 ,从而形成了新一代华人文学文化意义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同时也提示了对海外华人文学的研究从整体化、同质性的理解方式向对象细分的、动态的和文化的理解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回望新时期文学30年,审视新时期具有先锋特质的作家作品,发现、发掘先锋小说叙事革命中蕴含的先锋性,着重分析先锋小说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和建构,及其在文学审美品质上的回归,从先锋小说在对“五四”文学革新与审美传统的承继和对先锋后小说创作的影响上,来探寻先锋小说之于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八十年代末先锋派文学以文本实验为特征,对传统文学思维等进行的多种层面的颠覆,是以对文学本身的解放为宗旨的;而进入九十年代,时尚消费文学的“前卫”和“先锋”行动却具有颠覆文学本身存在的危险特质。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先锋文学状态这一内在发展脉络的把握和体认需要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5.
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传统的现实而强大的消解之势。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文学)理论的译介,以及中国知识女性在国家/社会权力结构中主体位置(subiect position)的不断调整,使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的划时代意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得到包括文学在内的历史性的文化确证,并已经对当下的文学与文学批评造成了深刻影响。相当一批的女性学者——有的甚至调整或转换了自己原有的学术视角——表现出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积极关注与热情投入,并与为数已众的女性作家一起,携手成为在整个思想与实践领域反对将女性“他者化”(other)的先锋力量。这些学者的探索在短短的几年里便已硕果累累,她们以自己卓越的研究实绩改变着当下文学批评的话语格局。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文学现代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婷 《人文杂志》2002,(3):93-97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女性文学 ,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一个整体的面目 ,形成了与主流文学既分庭抗礼又融汇合进的态势 ,成为中国文学富于开创性和自我生成性的崭新一翼。本文以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梳理、界定了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现代性 ,并以现代性为特定角度 ,尝试较为深入地分析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女性文学的特质 ,力求公正评价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五四以来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写作的发展脉络 ,阐释了母女关系写作的文化意义 ,探讨  了这一文学叙事主题的兴衰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联。同时 ,通过对五四时期、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女性文本中母女关系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既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自觉地承续 ,更是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先锋文学是泛指一种处于流动状态的居于时代前沿的探索性、实验性的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具有某种先锋品格,而“7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小说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先锋,其内质却是精神虚弱的媚俗。  相似文献   

10.
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的蓬勃,是在八十年代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带动下成长起来的,同时深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根据澳门新文学的发展情况,以及期间女作家创作较为突出的时期,澳门的现代女性文学可划分为三个历史进程:二十世纪初期;五、六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由于二十世纪初的女作家未以白话文进行创作,而五、六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未具有鲜明的个性,到八十年代才形成女性的文学群体,在小说、散文创作上颇具特色,很有影响,所以,这里所论澳门现代女性文学的特色,着重是论述八十年代的女性文学。一、澳门中年女作家女性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金丹元  曹琼 《社会科学》2007,(12):171-180
"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相似文献   

12.
张永军 《阴山学刊》2010,23(3):72-75
19世纪以来,"疯女人"不断被阐述和演绎,成为重要的女性文学主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抗男权、颠覆男权文化、建立女性世界。"疯女人"形象在三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成为解读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重要角度。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阴柔型的,它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群体性格。阴柔文化根本优胜但又容易产生流弊,既是顽强的生命力和高超的生存智慧等的哲学根据,又与专制政治和奴性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是就产生了很奇特很矛盾的中国人,产生了很奇特很矛盾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替父从军"的木兰题材,是跟"女性自强"、"男女平等"之类话题相联系的,将木兰塑造成"充满阳刚之气"的巾帼英雄形象,原本就是古代东方木兰故事的题中固有之义,在中国女性文化史上无疑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同时,借"女扮男装"表达女性理想的木兰文本,它终归不过是一种攀借男权话语(扮男)以谋求女性权利的错位话语形式,也有其命定的局限性。木兰故事这一东方题材经过西方文化的娱乐化包装,将木兰处理成了个既食人间烟火又顽皮可爱的女孩,以种种世俗气息浓厚的搞笑情节取乐大众。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的确是跨文化传播中饶有意味并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但对于西方人将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解读为女性的"的观点,大可不必感到敏感,甚至一味拒绝。  相似文献   

15.
苏奎 《兰州学刊》2009,(7):161-164
对于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的关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承继了这一主题叙事,展现了在新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年女性所承栽的生活困境与灵魂挣扎。文章对新世纪文学中的中年女性主题叙事进行研究,从生存与存在两个角度对众多的中年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新的时代情景下的女性命运书写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18.
解构主义与当代中国小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清华 《齐鲁学刊》2003,(2):119-127
解构主义虽兴盛于当代欧美学界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老庄与道家哲学以及禅宗思想中却有着丰厚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亦有着原发的方法与理念。因此 ,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主义运动中有着多个思想资源。当代最早的在语言层面上的解构主义意识 ,可以从王蒙发表在 1 980年的一篇小说《蝴蝶》中得到阐解印证。先锋小说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有暴露虚构、暴力切碎、文本并置等。历史叙事中的解构主义同时也表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的变构  相似文献   

19.
左翼小说家萧红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把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与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结合起来,将女性的立场贯彻到社会革命的题材中,创造了一种融细腻写实与温婉抒情于一炉的小说风格.萧红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反思左翼文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程玖 《阴山学刊》2005,18(5):20-24
庐隐和萧红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领域涌现出的两位女性作家,富有传奇性的坎坷经历和令人赞叹的卓越才华。社会的积弊、命运的悲苦铸就她们极其叛逆的性格和倔强的生命意志,苦难与抗争构成二者共同的抒情主题。但比起庐隐,萧红的抒情小说主题又显示出一定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