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将军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1936年12月12日,他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发动了西安事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学良抗战思想的转变,从"拥蒋剿共"走到"逼蒋抗日"的过程,是诸多主观、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从东北军的兴旺、失去领土到最后将要损失殆尽也是促使张学良抗战思想的转变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张学良思想演变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分析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的历史进程中,张学良思想演变的轨迹。论述了从东北易帜到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爱国统一思想超越了封建割据思想,较好地处理了爱国主义与地方主义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从九一八事变到热河失守期间,张学良爱国主义思想与地方主义思想的碰撞和抵触;进一步探析了从旅欧归来到西安事变期间,张学良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拥蒋剿共抗日"到"逼蒋联共抗日",其爱国主义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他先是奉系军阀集团的领导骨干,后归附蒋介石成了国民党和南京政府的重要成员。众所周知,作为大军阀家庭出身的张学良,主要是以主张联共抗日发动西安事变而蜚声中外的。那末,他的立场是怎样转变的?他的联共抗日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关系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转折点     
1936.12.12西安事变:扭转时局这一天,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也叫"双十二事变"。当时的国内情况是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坚持不抵抗政策,继续进行内战。张学良曾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战议和、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25日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蒋介石飞回南京后,立即把张学良拘禁起来。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1935年末至1936年初,东北军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剿共"丧师失利,中共中央战略和策略思想的转变,蒋介石一贯坚持错误政策,等等,均成为东北军从内战转向联共抗日的因素,也反映了东北军从内战转向联共抗日之途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8.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西安城东二十五公里处的临潼华清池扣留了前来督促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5日,蒋介石因许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被释放,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西安事变为什么能以和平解决,对这个问题,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尚不尽一致,甚至还大相径庭。有一种意见认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学良、杨虎成和平解决了这  相似文献   

9.
史学界对爱国将领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后又亲自送蒋回宁的原因众说纷纭。本文主要以史料阐述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内在原因在于他有着拥蒋抗日的一贯主张.由此决定了他发动西安事变和亲自这符回宁的行为;阐述张学良送蒋回宁的外部原因在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和国际上的各种舆论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正当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酣战之时,国民党驻福建的第十九路军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这是国民党营垒内的一次重大分裂。蒋介石因此被迫从江西“剿共”前线抽调五至七个主力师  相似文献   

11.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发展中,国民党第一战区上将总参议萧振瀛的工作卓有成效。他审时度势、反对分裂、反对汉奸、拥蒋抗日,不仅制止反蒋卖国活动,而且有效地谏蒋和平解决两广事变,为结束内战做出贡献。萧将军任天津市市长时,不仅不镇压学生运动,而且支持其妹夫、长子参加八路军;婉拒29军赴江西"剿共",保存抗日实力,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2.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坚决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怀着善良的愿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以惊险的手段,捉蒋放蒋,联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在全人民抗日怒潮压力下,被迫  相似文献   

13.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学良的抗日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和现实结合的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的发展与变化;着重分析了张学良从执行不抵抗政策到逼蒋抗日和联共抗日的爱国行为与举措;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张学良抗日爱国思想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峰 《山西老年》2010,(4):10-10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为救国救民,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能逼蒋介石抗日?为什么他们二人敢这么做?外界普遍评论是因为他们都有爱国之心,都有满腔热血  相似文献   

15.
十九路军由孙中山亲手创建之粤军第一师的一部发展而来,正式成立于1930年8月17日。该军原本是坚决拥蒋反共的,然1932年“1.28”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奋起痛击日寇,大振民族精神;1933年,十九路军更发动了抗日、反蒋、联共的“福建事变”,举国震动。这种转变看似突然,但却有其量的发展过程。本文拟就淞沪抗战前十九路军的历史进行探讨,并试分析其转变之根源。  相似文献   

16.
阎锡山轶事     
四十一 统治山西几十年的土皇帝阎锡山,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对共产党是恨之入骨的。他编造谣言说共产党“共产共妻”、“杀人如割草”、“共产党来了贫富都难逃”。因而,他“联蒋剿共”,并要“联日反共”。可是,在红军东征抗日不久,他转为“联共抗日”了。这里有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东北军是一支以驻地和官兵来源为名称的地方军队。它的前身是北洋军阀张作霖领导下的奉系军队。东北易帜后 ,东北军成为一支势力强大的地方实力派 ,即地方军事集团。在“九·一八”事变之前 ,东北军的政治作用主要表现为几次出兵制止军阀之间的混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 ,东北军率先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并在张学良将军的领导下和杨虎城将军及西北军发动了西安事变 ,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  相似文献   

18.
杨虎城“是国民党将领中首先倡导对日抗战的爱国军人”!早在1933年,他就曾请缨抗日,援助察绥抗日同盟军。1936年底,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便是为了逼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结果推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食言而肥的蒋介石,一方面扣留张学良,一方面逼迫杨虎城“辞职出洋”。1937年6月16日,南京国民政府  相似文献   

19.
1936年12月12日,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东北军和西北军在陕北“围剿”红军接连受挫的形势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及其南京方面的一批军政要员,这就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西安事变”。事后的十三天,即12月25日,在蒋介石以“领袖人格”保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条件下,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到了南京,从而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对于张学良亲自送蒋到南京去的这一举动,当时的东北军、西北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以及共产党的代表周恩来,博古等同志,是不赞同的,同时也是难以理解的。他们都曾说服过张学良不要亲自…  相似文献   

20.
皇姑屯事件后,蒋介石欲借"统一"来巩固和提高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并借此将东北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而张学良则欲借易帜达到"息内争以御外侮",为东北的安全与繁荣提供一个有力的保障。蒋、张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张学良归附南京政府为第一要义"达成了一致。这种结果不仅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分离我国东北的罪恶阴谋,同时对于日后张学良逼蒋抗日,成功发动西安事变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