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是城市综合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相关规划设计理论还较为缺乏,不成系统.本文通过阐述城市公路对外客运枢纽外部交通组织的特征,提出其设计原则,归纳总结了外部交通组织设计的若干模式,以期为城市公路对外客运枢纽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社会、经济、生态和自然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以大连市内四区为例,运用熵值法,SPSS,ArcGIS软件等工具,对研究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连市内四区的人居环境适宜度差异明显。中山区综合、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值均最高;西岗区自然环境适宜度评价值最高;沙河口区各项评价值排名均靠前,相反甘井子区的各项评价值均靠后,不具有比较优势。概括分析了各行政区存在的问题与优势,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需对这些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
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大量学者提出若要优化交通组织应从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出发,但其在规划具体实践中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仍需探讨。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居住用地和商业办公用地两大交通起讫影响要素,设定不同发展目标,构建"强中心弱边缘"、"弱中心强边缘"和"中心边缘均衡"3种发展情景,进行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和交通分配的预测,最终得出不同情景下的交通流量和车行速度的分布。根据不同情景下交通特征的对比发现,不同情景对不同片区的交通拥堵状况的改善程度不一,并且上城区、下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始终未得到明显改善。由此可以认为,调整城市用地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城市边缘区域的交通拥堵问题,但无法对市中心交通拥堵状况的改善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绿色慢行交通以最优的交通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环境多元协调。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实现有效土地开发利用的目的。笔者以银川慢行交通为背景,从步行街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两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探究了银川慢行系统中步行分区、街面设计、自行车道分级等关键要素规划内容,提出了银川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6.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旅游日益发展的背景下,中心城区遗产型广场这一特殊的游憩空间既要满足本地市民的游憩需求,又要迎合城市旅游开发与城市形象建设,本研究以广州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为例,通过对其进行使用后评价(POE)研究,表明陈家祠文化广场的规划和管理由于更多地是服务于外地游客,因此在空间设计和使用上排斥了很多本土化的休闲活动,既不能满足本地居民强烈的休闲需求,也不能让游客体验到遗产型城市广场的文化性。文章最后对此类城市广场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性质和终极目标来完善城市职能、优化城市结构。2010年,重庆提出以主城为核心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城市人口的国家级特大城市,重庆都市圈不断朝着巨型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卫星城市,有利于分担重庆都市圈内城职能,疏解主城压力,有利于完善重庆都市圈城镇体系,促进重庆大都市圈健康发展,有利于强化城乡经济联系,促进互补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因其具有一般观光产品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很多城市开始纷纷大力组织发展会展旅游,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挖掘其发展潜力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关注的问题。文章以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廊坊市会展旅游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廊坊市会展旅游发展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9.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9,(6)
良好的人居环境不仅能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正效应,对居民体验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梳理相关研究现状,利用熵权法与地理探测器,对辽宁省14市2008—2017年的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果。一、时间变化。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于2011年和2016年出现峰值,分别为8.82和8.48,阶段性特征显著。二、空间分布。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空间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以沈阳、大连为主的优质人居环境区和以朝阳、阜新与丹东为代表的欠发达人居环境区,具有较强的西北—东南方向性特征以及非均衡变动特征。三、系统分异。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五大系统变化差异较大,社会系统变化幅度最大,其他系统较小;人口系统和居住系统得分较低,其他系统得分较高。四、影响因素。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宜居度影响最大的系统依次是支撑系统和社会系统。支撑系统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与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存在正相关关系;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5)
重庆作为抗战时期的陪都,城市建设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名人政要聚集于此,使得重庆具有丰富的遗址遗迹资源。名人故居作为重庆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近代建筑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但由于对建筑遗迹保护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忽视,建筑外部空间的保护并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导致文化遗产陷入失真的危机状态。本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南岸区名人故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与构成形态的研究,建构其外部空间的构成特征因子评价体系,从而为保护民国建筑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可以经由多条路径和方式实现.城市兼并是其主要路径和方式之一。通过城市兼并.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对整个城市的发展会产生极大的空间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12.
13.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居民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主要场所。用户在访问公园过程中,多种感知要素影响其体验和评价,通过分析其影响机制和特征可以针对性地改善使用体验,提高规划的人文关怀。本文以重庆36个公园为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采集海量用户点评数据,使用百度深度学习模块进行文本情感分析,共挖掘10个感知要素。通过分析要素感知频率、感知倾向以及不同公园类型自身感知特征,提取影响公园感知的6个关键因素,其中自然景观、绿化覆盖、公园规模、声音气味4个要素可以通过提高可视性等措施来增加积极感知,公园服务设施、地形起伏2个要素是公园规划建设中应重点改善的内容。本文希望通过使用感知导向的主观评价,为人性化公园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空间关系不断变化,如何准确界定城市空间关系对城市战略选择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前人对城市空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空间关系分为依附型、竞争型、共生型、异质型四种。进而在此基础上以黄冈为案例,研究黄冈与武汉城市圈内周边城市的关系,并提出黄冈的定位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16.
在对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地级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根据江苏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测算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一、研究背景(一)城市与空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正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现在的城市化速度远远高于过去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也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想象。有研究表明,城市化较晚的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速度往往更快。随着高速的城市化,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也高速增长。经过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大连、苏州及福州等城市的统计,大部分城市均提前5年以上突破现行总体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在缓解城市拥堵、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具有城市传播的潜力.以广州地铁和广州有轨电车为例,关注轨交运营主体规划设计的后台行为和城市实体空间的多重属性,考察轨交如何连接市民与城市,建构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研究发现,广州轨交通过实体景观改造形成层次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立体城市空间景观,同时在动态的空间实践中满足了受众在视觉、行动和情感上的需求,将轨交空间与城市、市民联结起来,又利用文创产品和文创空间将轨交元素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相结合,无形中实现了轨交空间在城市中的扩张.基于广州轨交的城市传播实践,未来其他城市的轨交空间和非文化公共空间可以引入国家和地方双重文化元素,连接城市其他主体,加强不同空间之间的联动,寻求实体空间在传播都市文明上的其他可能. 相似文献
19.
对研究样本服务业空间集聚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区与地区经济规模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紧密相关;服务业集聚存在明显的行业间非均衡发展特征,但这一特征有逐步缓解的态势。基于此,应在发展理念、政策引导和行业分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服务业集聚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重庆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重庆而言,整体实力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和发挥主城区以外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桥梁和辐射作用.2006年底,重庆市政府常务会第87次会议决定,重庆市将全力培育万州、涪陵、黔江、永川、合川、江津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