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9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承办的专题会议十九"山地城乡规划理论与实践"正式召开。会议由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李和平教授主持,山地学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赵万民教授,山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住房与建设厅总规划师邱建教授受邀为本次会议作了主题报告,山地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杨贵庆教授、委员天津大  相似文献   

2.
<正>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与实践体系的研究,是具有国家战略高度的重要领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中央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给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的目标和新的高度。其中,山地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创新、工程实践、高端人才培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67%。山地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和难点,是城乡建设研究和科技人才布局的空白。国家在山地城乡建设方面,缺乏理论体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行政管理职能方面更多注重服务和监督。但是由于过去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的社会发展中遗留许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当前在建设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在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作为近年来社会—生态领域蓬勃发展的新理念,韧性城市/韧性社区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和学术热点。但基于城乡规划视角审视当前韧性理论和实践,仍存在其概念模糊和理论难以指导规划实践等问题。首先回顾了韧性、韧性城市和韧性社区的理论发展及研究范式,梳理了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韧性城市、韧性社区测度方法及指标体系。然后,对比分析了韧性理念下的城乡规划与传统城乡规划的区别,并综述了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的国内外探索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提升韧性理论指导城乡规划实践的四种措施:完善韧性理论体系;加强韧性规划的顶层设计;以社区为突破口开展韧性社区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并强调在此过程中重视理解当地知识和公众参与。本研究扩展了新时期城乡规划理论的研究范式,为城乡及社区防灾减灾规划编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之后,新时期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管理发生了新的变化,其在行政管理的职能上更多的是注重服务和监督。本文阐述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与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当前在建设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新时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黄光宇先生是我国山地城市学与生态城市研究的开拓者,在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领域有着极深造诣,其学术思想对现实山地城乡规划具有极高的借鉴与指导价值。山地城市生态系统较平原城市具有更高的环境多样性、系统敏感性与功能复合性。文章从回顾黄光宇先生对山地城市环境问题及生态特征的基础认知与研究入手,尝试从自然资源综合评定与生态环境保护、山地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塑造,山地脆弱生态系统管治三个方面,解读黄先生针对山地生态特征的城乡适应性规划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相关规划案例,文章进一步阐释了相关规划规划思想的落地应用:地方营建与适应性规划、整体格局导引局域规划、建设与非建设空间共轭规划控制。通过黄先生相关学术思想回顾,希冀同行展开更多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30年城镇化发展进入中后期。整体的城市和乡村建设,由快速发展进入到稳步发展,由增量发展转入到存量发展,由粗犷型发展进入到精细化发展。建筑大类本科教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宽口径学科知识和专业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知识结构变革需要。以人居环境科学思想融贯和学科凝聚的观点,表述建筑大类现代教学综合性和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论文讨论了川渝地区学术内涵发展和人才成长,成渝高校在学科建设、学术创新、前沿研究等方面,要形成合力,凝练科学问题,创新理论建树,探讨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协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社会现实意义。以所在成渝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的两次实践案例,深入讨论成渝高校“人居环境”联动教学的理论与方法认识。最后,总结了建筑大类教学观念改革与创新的探索性思考:1、本科高年级教学观念中适当植入“人居环境”的综合思维和课程技术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融贯能力,整合建筑大类教学内容的共通点和合理内核;2、我国新常态时期,面对学科的变革和发展、市场的收缩和精细化,建筑大类本科知识结构需要提出宽泛性和兼容性教学改革,加强社会知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近30年来我国乡土建筑与村镇建设的研究历程为基础,针对当前我国山地村镇发展所面临的众多现实问题,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视角出发,对山地村镇设计的研究目标、研究方向和策略等进行了概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历史文化村镇面临着物质环境破坏、 传统营建理念丧失等问题的冲击,专家、 学者对历史文化村镇的研究逐渐深入且取得了一定成就.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以其因地制宜,山水相依的营建方式和多民族融合聚居的风情而极具特色.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城镇数量最多、 发展类型最多的地区,以西南地区的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为研究对象对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有着重要的代表性意义.笔者结合中国知网,将关于西南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后按照研究学科进行划分整理,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山地城市发展、影响山地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基于山地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对当前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背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要性的阐述,并借鉴生态城市理论与紧凑城市理论,提出未来山地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时间和学术思想的关联演变为主脉络,梳理了黄光宇先生在山地城市学和生态城市理论方法建构方面的标志性思想节点、代表作品和重要文章,从山地认知的自发启蒙到山地意识的自觉萌芽、觉醒、升华,直至系统构建山地、生态学术体系,勾勒出黄先生一生的思想认知过程和学术发展道路。并以山水深情为辅线,探秘影响先生学术方向的文化基因,揭示传统山水文化和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对先生学术思想升华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钱文 《职业》2014,(12):177-17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力支持之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思想和文化领域也获得飞速的发展,国内的学术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逐步迈入国际化的轨道,但是由于我国学术科研领域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并未建立好良好的教育科研体制作为支撑,导致了我国学术生态环境存在诸多乱象。本文结合默顿的科学规范,浅谈对我国当前的学术生态环境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正>人居环境研究,尤其是完整的山地区域人居环境研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语义层面几乎涉及了人类知识系统的各个方面。如何科学的界定人居环境的语义对象、探寻人居环境的内在矛盾、建立系统性人居环境认知模型并进而开展实例化验证是真正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重大课题。论文从理论、技术、实证三位一体,自然、社会、人工三位一体两个基本学术观点出发,在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和"地学信息图谱"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地)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理论框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方法体系并进行了重庆市区域层面的实例验证。论文以人居环境科学的系统观剖析了山地人居环境的内在  相似文献   

14.
马战英  谢方 《城市》2006,(1):30-33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时期,作为深化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正逐步从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发展目标的技术工具,向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共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大学生的视角,结合世界历史和中国国情,就我国在这一战略机遇期遇到的两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1.从历史角度思考我国现阶段的社会问题;2.从历史角度思考当前我国文化模式.第一个问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世界历史上由于工业化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及解决经验;第二部分提出了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道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意义.第二个问题包括三部分:1.分析我国崛起的时代环境和特点;2.重点对比了士阶层和我党的历史责任,并提出应将儒家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从而解决中华文明传承的问题;3.西方文明衰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语境下,传统城镇化分析框架与沿海经验并不能有效适用于山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有必要从"人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城镇化的特征与机制。本文以重庆渝东南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访谈,以"人的城镇化"为主线,对其人口城镇化特征与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山地民族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背景下,其人口流动具有"乡村老龄人口广泛兼业、非制造业带动城镇就业、公共服务集聚非就业性人群"等重要特征,进而形成了面向不同人口来源的、不同于沿海经验的复合型人口城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对渝东南未来城镇化趋势进行判断,并对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路线进行了模拟,继而提出了相应的人口城镇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巴蜀传统山地园林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成一派园林艺术表现风格,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对巴蜀地区白帝城、张飞庙、峨眉山清音阁等山地园林造园手法的分析研究,总结了真山真水、多维多向、曲折开合、因势就形、雅野自成的传统山地园林的内在"匠心",提出了形态、生态、业态、情态综合作用的山地景观适应性设计思想,以期对当今山地园林的营造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也对未来山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我国多重地域空间的良性共生发展,特别是如何加快提升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是摆在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问题。以贵州水城县为例,分析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城镇空间布局低水平均衡、县域产业结构初级低端和生态资源危机严峻迫切等问题;指出西部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发展所受的三个特质性约束:欠发达的宏观经济背景、严峻的高原山地地貌和少数民族聚居的社会背景,并在其特质性约束基础上对成功城镇化模式进行批判吸收;最后,构建了水城县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提出政府政策、产业经济和农民主体三大城镇化驱动机制,以期对西部欠发达山区城镇化的健康、稳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倪丽丽  刘晔 《公关世界》2023,(4):123-125
正确的规划伦理意识是从事城乡规划行业的重要基础。从我国包容性城市建设问题入手,探讨包容性理念体现的规划伦理意识及其在规划领域的重要性,并梳理规划伦理意识在规划理论教学中的现状,针对性提出包容性理念与城乡规划教学的融合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台湾世新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合办的首届“行动社会学”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4-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是:在当前中国社会大转型的背景下,打破以往研究陷入的迷思,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学研究所面对的“真问题”,寻求适合探索转型逻辑的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实现这一学科的学术性及其现实关怀。在学术研讨议程中,共计十三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沈原宣读《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的两条途径》一文,为本次研讨会奠定了基调。该文提出:要从转型社会学的视角,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奇迹”所引发的“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