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简述现代博物馆定义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狭义与广义概念,认知促进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艺术动力基础,初步探析基于公共空间多元化需求的集聚共享、混合使用、走向开敞、转化消极这四种类型的博物馆整合发展策略,以及其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藉此思考博物馆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整合前景。  相似文献   

2.
住区公共空间是女性群体的重要活动场所,安全感是影响女性使用公共空间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基于女性安全审计工具,选取H市F小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在住区公共空间中女性安全感的提升路径。研究表明:一、空间要素、设施要素、氛围要素、管理要素和人群活动对女性安全感有影响,其中空间要素影响最大,氛围要素影响最小;二、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安全感认知特征不同,在绿地空间、照明设施和人群活动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三、女性的安全感体验更加细节和偏日常,在同一个场景下会产生差别较大的感知倾向。为此,提出强化环境对女性的心理支持、满足多元主体的差异化需求、促进公共空间场景的生活化转向三个路径,以提升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安全感。利用女性安全审计工具进行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挖掘环境情感意义、促进女性参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居民行为需求与居住区绿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设计必须结合人的行为规律,如今已成为设计者的共识,在设计居住区绿地时也不例外。为什么许多看上去很美的花园里却空空荡荡?为什么整齐的绿篱屡遭破坏?为什么精致的栏杆挡不住践踏草坪者的脚步?这在许多情况下是由于设计者没有考虑居民的需要所致。许多设计往往只注重图案效果或仅满足于绿化的生态功能,而对绿地的休憩、活动、交往功能考虑不周,造成居民使用上的不便。居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绿地空间?在这方面已有许多论述,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绿地空间与居民行为需求进行分析,归纳出部分规律,以期能对居住区绿地的设计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谢爱华  姜黎黎 《城市》2013,(4):42-46
一、引言居住用地占据城市建设用地1/3的面积,居住空间是人们最常见、最直接接触的空间类型,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联最密切的区域。近二三十年来,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多样化需求,政府主导开始自上而下对住房建设进行改革,居住空间发展的延续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首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正被逐渐破坏殆尽。针对当前城市景观规划中以视觉为中心的倾向,本文对公共空间中的声音景观进行了分析,引入了声景观设计的概念与方法,并指出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对景、点景、障景等手法运用于城市公共空间声景设计,可使空间景观更加完整和富有场所感。  相似文献   

7.
8.
王中正  程崇璞 《城市》2013,(12):62-67
一、调查信息 (一)背景 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使自然村拆迁撤并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村庄合并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在这个独特转型期中。农村是具有关键意义和特殊价值的主体。水乡地区水网密布,村庄依河而建,分布散落,农村经济循环与村庄布局紧密相扣,  相似文献   

9.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公共空间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人群聚集下拥挤踩踏事故的频发,凸显了公共空间安全危机的时代背景。风险评估是预测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有效手段,也是指导公共空间安全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整合度、连接度和可理解度等句法参量为评估因子,建立公共空间人群聚集风险的可视化定量评估模型,并运用于重庆动物园案例中,实现对人群聚集风险点和空间盲区的预测。结果表明:第一,整合度高、连接度高的空间是人群聚集的风险区域;第二,空间可理解度低将增加人群聚集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网结构、规划展区布局、完善设施系统的空间干预策略,为构建安全的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孟颖  纪瑞峰 《城市》2012,(11):72-76
一、多元需求与包容性城市空间(一)对城市需求的多元性对城市的基本需求源自城市人口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城市需求的多元性是基于城市使用者的多元性,城市人口呈现多个角度的多元化结构特征,除了通常所讲的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以外,人口的收入结构、人口的来源结构都将对城市产生不同的需求。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涉及城市的方方  相似文献   

12.
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随着区域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格局的形成,区域内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密集,城际通勤者的队伍正日益壮大,并成为检验和分析区域一体化格局的研究对象。本文以广州为案例,。在分析城际通勤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交通设施、社会经济背景和制度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城际通勤的影响机制。认为,交通设施决定通勤方式,反映于通勤时间,制约出行一时间比率;社会经济背景属性影响城际通勤,家庭结构越复杂、工作职务和收入水平越低,其出行一时间比率越大,“行政区”经济、市场化改革等制度政策因素也对城际通勤产生影响。并从完善交通设施、优化基础设施布局、改善城市与区域规划、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服务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度激增,但有关的量表却实属匮乏。此次研究采取实地访谈结合已有相关资料,试图编制一份适合社区居民及符合心理测量标准的量表。首先通过访谈及查阅文献编制了37个题项,通过初步试测及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保留了31个题项,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相关标准,可以作为测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宋利翱 《现代交际》2014,(6):100-101
本文通过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公共危机,分析了政府在处理这些危机中的缺陷和教训,提出了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民众和媒体四位一体的危机管理体系,并对各自的职责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史延冰  肖煜 《城市》2008,(4):49-52
一、概念及意义 芦原义信在分析传统建筑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将格式塔心理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外部空间的概念:建筑外部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从自然中框定的空间。换句话说.外部空间就是建筑物之外的、为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具体到公共建筑群的外部空间.是指建筑外部的.包括建筑群各体量之间.以及与周围建筑和城市街道之间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17.
黄城志 《城市》2011,(2):68-71
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是从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是人类有目的地创造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物质功能的善意空间。随着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尽管大多是纵向发展,往空中寻找生路,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仍是与日俱减。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搬迁,传统的邻里关系纽带断裂。在一个由陌生人组成的新居住区里,如何重建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良好的邻里交往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栖居的家园”,是城市现代化必然会面临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赖于社区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POI数据的特性,建立数据库,分析多要素相互作用下广州市商业业态空间布局,并考虑产业发展、城市用地、交通发展、消费者行为习惯和历史文化因素.通过广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以及城市扩张的方向趋势,分析城市用地扩张和地产业的扩张与商业业态空间的关系.根据钱纳里的关联效应和不同产业核密度分析图的关联效应,分析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广州市商业相关产业的整合度情况.对广州市对内对外大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和地铁站点的大数据分析,认为对内交通的公共交通和地铁站点主要影响商业零售,对外交通主要影响商业的批发.在消费者行为习惯对商业业态的影响方面,消费者的出行方式和消费类型以及心理通勤半径间接地影响了商业中零售业的分布变化.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探析,了解广州市商业历史和商业文化对商业业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段兆广  朱跃华 《城市》2007,(9):54-56
一、引言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是由各种实体(道路、街区、建筑物、树木、广场、绿地和其他设施等)共同构成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