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进入后被迫发生的。中国从一个奉行儒法政治模式的帝国发展为现代国家,儒教及中华帝国的遗产在现代中国继续发挥作用。民族救亡是近代历史主题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虽屡次被西方国家及日本打败,但在复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时却拥有诸多优势。不能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强大民族国家,是许多后发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中国素有强势国家(strong state)的传统,广袤的核心领土,其广大人口共有同根同源的文化,而其精英群体则具有集体认同,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归功于千年之久的儒教国家传统。  相似文献   

2.
“世界中国学论坛”之“反思传统与现代” 近代以来以“西化”为内容的中国改革、革命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加重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背离和批判,要求进一步西方化乃至“全盘西化”。反过来,“西化”的成功却又促成了中国在文化上对传统的认同与回归。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油画是结合了西方文化与本国民族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油画的写意精神直观的反映了我国民族精神品质。文章以我国现代油画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结合写意精神的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现代油画中蕴涵的写意精神。最后,通过调查研究我国现代油画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如何深刻理解写意精神,深度掌握现代油画绘画技巧"。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现代油画艺术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nation state在中日两国分别被理解为民族国家和国民国家,其原因可以从分析并比较国民的语义变迁中得到解释,它们反映出两国近代以来不同的国家构建历程。古汉语国民在近代日本首次获得归属和参与的现代语义,回归中国后,在晚清最后10余年间变得更为复杂。近代中日的国民承载权利、成员身份等现代西方的公民概念语义,并与人民、公民、臣民、民族等相关语词形成一个概念网,传递出对国家主义的强烈追求。两国的国民语义差异明显:在日本明治中期以后容纳了天皇的臣民,融入文化民族的部分语义,成就其君主专制和泛民族主义相糅合的歧路;在晚清则成为立宪/共和之争的标志,与大民族主义/汉族主义的民族语义之争一起,辛亥革命后汇入为中华民国的民族国家话语。近代中日的国家构建是在外力作用下相互参照的结果,但却迈上迥然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胡宇  ;黄渊基 《现代妇女》2014,(12):345-346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一种资本掠夺的新形态——“文化全球化”。文化生存作为前提和条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建设公共文化意味着从根本的文化基因上实现国家、民族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正遭遇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从文化安全层面上来看,一方面是西方强势文化的控制和渗透,另一方面是我国相对弱势文化的反控制和反渗透。想使中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得到维护,建立积极的数字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行公共数字文化行业的适度市场准入原则,创新公共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应当成为中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文化安全策略的重战略决择。  相似文献   

6.
吴育红 《现代妇女》2014,(9):194-196
中国社会经历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源于社会变革需求的现代转型。认真审视美国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美国学生事务经历了工作理念从外生走向内生、工作方法从经验走向专业、工作系统从剥离独立走向开放融合的变革,借助于分析,让我们获得有益的启示,探索学生工作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劳动法理念的发展历程,几乎体现在我国近现代的劳动立法过程中,笔者从中国劳动立法之路以及现代劳动法与早期调整劳动关系法律差别两个层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西方音乐在风格、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间音乐的独特性。在钢琴音乐作品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推广我国的民族音乐元素,增添钢琴音乐作品的音乐特色。一、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钢琴是一种西方乐器,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为流行的乐器之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代表中国国家艺术特征的绘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现代中国画的继承美与创造美,是现代人文精神文明责任. 现代中国画要走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优秀成分与有益的形式,融合时代审美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优秀的现代中国画作品应反映民族和时代审美精神,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多一份民族责任感,能体现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为当今时代创作,并打造"和谐世界"气派,以建构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这是现代中国画艺术生存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主要是审美经验不断同化和调适的过程不同。由于种种因素,中西方拥有不同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形态,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入手,以中西方的差异为基石,以西方文化为参照, 探索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的世界,平面设计的风格越来越注重对于本土文化的运用。通过对本土文化内涵的探索,继承与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对于当代平面设计师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禅宗观念、武士、艺妓以及传统名俗和绘画等方面对进行简要分析并指出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孙成岩 《现代交际》2011,(6):123-124
当前,在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正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下被日益消解,武术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但是,近半个世纪的现代武术运动发展,因西方体育文化的强烈辐射及自身的主动趋附,致使原本博大深邃的武术文化发生了重大迷失。本文就中华武术的文化意义、历史走向等几个层面予以剖析,旨在探讨当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应重新定位,理性审视,增强文化创造力与竞争力,坚持“和而不同”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建筑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中日两国的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两国的传统住宅——中国的四合院还有日本的和风住宅。由于中日两国因地理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的要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两国住宅的内部空间形式、到外部环境关系;从空间的配置到居住心理都可以反映出中日两国人民不同的民族特质,窥见中日两国人民各异的心里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国家发展的推动力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教育的改革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其中,既有自我改革的部分,又有向他国学习的部分。进行与他国的教育交流,是促进本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近代,我国与日本的教育交流,是我国谋求发展出路的一种体现。通过中日教育交流,有助于教育的发展改良,也能够促进中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近代中日教育交流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由最初的政府推崇到最后的交流受阻,不仅表明了两国关系的变化,也说明了进一步优化两国教育交流方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的一个重要参与,“文化民族主义”并非一个陌生的名词。对中国而言,它是一部分国人因国家的生存困境而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层面上所产生的文化焦虑。具体说,尊重和卫护中华文化,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审慎吸收现代西方先进文化,以重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期望由民族文化的复兴而至民族国家的复兴,是20世纪尤其五四后中国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主流。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此无意对这一复杂的进程作全面考察,而仅对现代新儒家在其重建儒家精神背后所具有的民族国家关怀作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现代建筑装饰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新认知了建筑装饰的概念,明晰了建筑装饰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建筑风格的演变,而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7.
钢琴琴艺术最早来自西方,在引入我国之后开始了中西方音乐与文化交融的步伐,最终促进了中国钢琴艺术的生成,当然也在这一过程当中积累了民族特色以及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钢琴艺术吸纳了民族音乐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文化内涵,也因此带动了中国钢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在1980年9月荣膺"阿道尔诺奖"时提出了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了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之路;与此同时中国在经历了2000千多年的封建统治之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入之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了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路上。一个西方,一个东方,二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现代性的问题,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别,相互之间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笔者试从重重的历史迷雾中找到答案,以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是当代最值得研究却鲜为人们涉猎的文化类型之一。这不仅因为二战前日本社会走向全面军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右翼青年军人的推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战后,日本青年对社会政治的介入和冲击也是在整个西方世界规模最大、烈度最强、持续时间也是最长的。透视战后日本青年政治文化的发展历程,无疑对我们认识日本社会和西方青年文化这两大重大课题有着很大助益。  相似文献   

20.
禅宗创立于中国,成长在日本,对日本民族的性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禅到日本禅的演变,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延伸。日本是世界上拥有庭院最多的国家之一,本文以日本特色的庭院为例,探求日本庭院渗透的禅意识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格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把握日本民族的部分特性,并加深对日本民族今昔行为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