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批评德波林学派时指出,“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他说,德波林学派认为在法国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根据他的理解,矛盾包括激化和对抗,这说明差异又不同于矛盾。可见,说“差异就是矛盾”是以承认二者的差别为前提的,它包含同一与差别,既表示差别又表示其一与其它同一。在我看来,差异固然是矛盾,但它与通常所指的矛盾的区别则在于,两种矛盾统一体中对立面的关系不同,即量的差异与质的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其中,特别是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同志作了精确、全面、彻底的科学概括。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0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空间上说,不论在什么地方,从时间上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缺一不可的,无论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贯彻到底。都会给否认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留下空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把辩证法与“一分为二”等同起来,似乎辩证法就是“一分为二”.辩证法当然包括“一分为二”,但它仅是“一分为二”吗?可不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多”呢?探讨这个问题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它不仅要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进行领域广阔的分析和论证,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作出合理的解答.因为列宁说过:“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毛泽东也明确说过.“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法”.因此,要在哲学上确定“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的命题,没有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难以想象的.雷正良和杨远富同志却致力于此.他们从1981年起,对“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这两个命题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先后在70多家学术刊物发表90多篇论文,其中的成果大多被《新华文摘》和人民大学报刊资料社等权威性刊物转载,有的还被编入《中国哲学年鉴》.最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他们的力作——《方法论新探——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读完此书,掩卷思索,笔者认为这部著作有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绝对性,而矛盾的各各特殊便造成个性、相对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在哲学史上,象这样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提到“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高度,还是第一次。究竟能否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认识史(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创立以来)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探寻“矛盾问题的精髓”说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5.
<正> “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这个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并由毛泽东同志作了说明和发挥。这个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近年来这个问题又重新提起,有些同志干脆否认了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之间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说明对这一众所熟知的命题还应该进一步讨论。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命题提出的历史。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深入地触及到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的关系问题的是黑格尔。他从“肯定自身的同一”,“否定是具有非同一规定的差别”,否定之否定则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入手(参见《小逻辑》第256页),把矛盾内部的否定性看作是辩证法的灵魂,是一切活动的内在源泉,是矛盾的本质。他所说的否定性,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斗争性,并通过肯定与否定关系的探讨,深入到矛盾内部结构中去研究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指出,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为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供一把钥匙。有些同志不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商品经济的共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所以它是绝对的,“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94——295页)毛泽东同志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制定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这对科学范畴,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把认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之问的关系问题具体  相似文献   

8.
首先,从内涵上看矛盾的普遍性这一概念,按照恩格斯、列宁的解释和毛泽东同志的定义,是指矛盾的普遍存在。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它表述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经说过:“把同一个专门名词用在不同的意义上,是可能引起误解的。但是没有一种科学能把这个缺点完全免掉。”(《资本论》第1卷第215页,注29)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一分为二”,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命题,已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熟知。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歪曲,也由于我们过去在宣传上有些不实事求是的地方,对这个命题的看法,引起了一些误会。这是需要加以澄清的。  相似文献   

10.
矛盾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矛盾分析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基本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辩证法就是矛盾辩证法。在民主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宏篇哲学巨著。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朗以后,毛泽东认识到单靠过去的《实践论》、《矛盾论》不行了,要结合新的实际写出新的作品。毛泽东的这个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他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实际上已建构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体系,初步阐明厂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基本观点,使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得以“完结”。然而通观这些理论观点和见解,它既蕴含有理论建树,但又不甚准确,甚至存在有严重失误之处,特别是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多次造成违反理论现象。今天看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1957年前后中国社会政治思潮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形成与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应忽视的。基于此,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做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的第一段中,在谈到黑格尔的学说时用了“the law of thecontact of extremes”一语(原文是英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把它译成“对立统一规律”。笔者认为这一重要所在的译法欠妥。因为无论黑格尔还是马克思,他们论述过矛盾双方统一和斗争的规律,但在表述上并未把它概括为“对立统一规律”。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把这一规律称为“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列宁把这一规律看作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他在自己的探索中得到了更科学、更明了的称谓——“对立面的同一”(或统一)。不过,在用“同一”还是“统一”的问题上,列宁还是不那么肯定。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他带着疑问的口气写道:“对立面的同一(它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同志在一九七八年于《学术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形象思维续谈》.在这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出美感由知觉、情感、想象、理解这四种因素构成.一九七九年李泽厚同志在《形象思维再续谈》中,提出形象思维不是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艺术想象.他认为艺术想象是由包含着想象、情感、理解、感知等多种心理因素、心理功能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在这里,很清楚李泽厚同志把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看成是艺术创作主体性因素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他提出的艺术包含认识,但也不等于认识,同时,他还提出了“情感逻辑”概念和“创作中的非自觉性”的命题.但正如他在文章的《后记》中所言:“意犹未尽,容后张扬.”  相似文献   

13.
怎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使它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是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并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98页)他又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转引自1966年9月11日《人民日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的解放”这个命题,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社会作用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不同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特点。毛泽东同志为哲学的解放所作的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项独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0页)毛泽东一贯十分重视列宁的这一思想,他说:“关于辩证法,列宁说过:‘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解释和发展。’解释和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要解释,我们现在解释得太少了。还要发展,我们在革命中有丰富的经验,应当发展这个学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5页)毛泽东正是  相似文献   

15.
张凌云同志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一文,(以下简称《张文》)从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角度,将同一性和斗争性之相对绝对命题的争论引向了新的深度。阅读之后,颇受启发。但是我们认为《张文》的观点只向辩证法的深度迈出了不彻底的一步,因而仍有片面性。张凌云同志在文首指出:“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对“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深化,从方法论上理解这并不错。但是文章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上作出结论说:“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命题,是不能否定的。”则片面了。我认为:矛盾的动力性既然在自身的深化中最初  相似文献   

16.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或物质与精神互变),是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继《实践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概括。对于这个新的科学哲学命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一度有人撰文质疑,说它不抖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不一致,不符合哲学革命问题的规定性原则,没有体现实践第一的观点,有的文章甚政把这个命题混同于“精神万能论”,把它们一起说成是“左”倾错决的思想根源,对之批判。对此,我们试图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思想史和现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走过了六十年的不凡历程。六十年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哲学思想也有了巨大的进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和矛盾理论比较六十年前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了。这就提出了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写出“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的任务。毛泽东本人在本世纪60年代初曾经说过:“……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这几乎可以看作他的一项理论遗嘱。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执行了这项遗嘱,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发挥,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发展了毛泽东“两论”的基本思想,为我们写作“新实践论和新矛盾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成这项写作任务,是我国哲学界共同的任务;也许必须经历一个大家都来写,然后集中成为一部与毛泽东的“两论”等价的科学著作的过程。乘纪念毛泽东“两论”写作六十周年的时机,把我的基本想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我国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他生前的著作、文章、讲话中,并不过多地使用“价值”、“人的价值”这一类的概念,他也没有专门地、系统地论述“人的价值”这一类的问题。这样讲不等于说毛泽东不关心、重视人的价值。只要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稍加研究,就会明显地感觉到,毛泽东十分关心人的价值,并把他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为人民的利益和需要的工作中去,由此作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 毛泽东关心重视人的价值,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关心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为核心,来讨论人的价值问题。围绕着这一核心,形成了他关于人的价值系统的丰富的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 “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同一是相对的”这一命题,是由列宁明确提出来的。他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写道:“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七一二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专门有一节“论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把这个问题挑开,使之突出起来,为世所注目。《矛盾论》中引用了列宁的这段话,并对它作了说明和发挥,进而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创立了“矛盾精髓说” 列宁指出:“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列宁这样提出问题,是鉴于马克思没有留下大写的“逻辑”,只留下了《资本论》的“逻辑”。他有志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辩证法,加以“说明和发挥”。但是,他也只是留下了《帝国主义论》的“逻辑”,也没有来得及在《哲学笔记》的基础上完成大写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