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诗句式变异修辞手段表现在省略、倒装、重复、凝缩、表里等几个主要方面,各种手段的具体运用、修辞意图和修辞效果等也表现出不同于日常语言、古诗语言的特色。新诗句式变异的探讨表明,新诗句式运用灵活多样并与修辞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士子们在行文中独具匠心地使用多种句式。各类句式的合理选用及灵活搭配不仅使文章铺陈渲染、汪洋恣肆,而且使汉语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句式韵律。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分析八股文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韵律特征,旨在为八股文的韵律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和研究思路,并强调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继承八股文中可取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3.
敦煌变文中的被动句式有“于”字句、“为”字句、“为……所”句、“见”字句、“被”字句、“吃”字句以及“为”、“见”、“被”、“交”两两结合而构成的综合式等多种。不过前四种被动句式用例甚少,是上古句式的残留;其中“于”字句、“见”字句则因句式间的类化作用而出现了特殊形式,“被”字句结构形式多样化:A、可以带关系语,引进施动者;B、动词后可以带多种性质的宾语;C、动词后可以带多种形式的补语,具有前代所没有的特点,成了被动句的主要形式,另外又出现了“吃”字被动句式的萌芽。这说明,被动句式在唐五代时期已有了很大发展,表现了中近古被动句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诗须要用具体的做法”是胡适在新诗的初创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诗写作的纲领性美学主张。这一主张的形成,既缘自于胡适对于白话新诗写作中所出现的现实问题的敏感,同时又与他业已形成的中西诗歌经验背景密切相关。它的内涵虽难于确切认指,但仔细分梳,却自有其意义流向。其从正负两个方面对于胡适和整个新诗写作给予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7.
汉语诗歌句式的构成和演变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诗经》、楚辞、五七言诗、词曲以及现代格律体新诗的主要句式的构成和演变有如下规律:汉语诗歌是由歌诗向诵诗发展的,诵诗的节奏才是诗歌语言自身的节奏;这种节奏主要由句式体现;句式主要由双音顿构成;句式以包含三顿数和四顿数为适宜;句式适宜以音数较少的音顿结尾。  相似文献   

8.
正如作家创作要愉悦读者,大学生英语作文也要愉悦“读者”,这是英语作文取得高分的前提条件。写作语篇的句式、修辞审美分析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字句源于“给予图式”,包括四个语义要素(给予者、接受者、给予动作和给予物)和两个事件(“有意给予”与“事物转移”),其原始句式义是“给予事物义”。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机制和功能扩展,又引申出四种语义类型:给予行为、有意给予支配、给予变化与无意给予支配。然后,从意识性、受影响性、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存在的语义关联性。最后,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珂  代绪宇 《南都学坛》2007,27(3):53-60
尽管百年新诗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新诗的诗体建设生态恶劣,自由化、散文化的自由诗势力过分强大,导致定型诗体及准定型诗体建设艰难。尽管新诗初期就粗略地建设起现代格律诗、长诗和小诗三种准定型诗体,以后也时时有人进行建设,却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这些诗体不得不以起伏不定的曲折方式生存,其文体的稳定性时时受到破坏,它们作为准定型诗体的价值和诗体规范也总是受到怀疑。三种准定型诗体都出现诗体解放的现象。现在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好好建设这三种诗体,特别是加强现代格律诗的建设。现代格律诗的诗体建设重点应该在诗形上而不是在诗律上。  相似文献   

12.
“新诗”宜改称现代“白话诗”,它应该与文言诗一起改革与发展,以解除白话诗创作的危机,求得中华诗歌的伟大复兴。它不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不能提倡“诗的散文关”,而要加强音乐性,批评诗的散文化、自由化,讲究诗美,讲究形式美,倡导新格律诗,与散文严格划清界限。为此,它必须首先继承和发扬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汲取古典诗词、民歌的营养,其次才是吸收、借鉴外国优秀诗歌的某些长处,并做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3.
诗体是诗的文体规范。在人类诗歌史上,诗歌形成了两种诗体——定型诗体和准定型诗体。汉语诗歌的“新诗革命”是在“诗体大解放”的口号下产生的,百年新诗历史正是新诗诗体的格律化与自由化多对抗、少和解的历史。新诗是否应该重视诗体建设?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重点建设格律体还是自由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新诗研究者。在2009年8月的“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上,不同学派的新诗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诗体之争”,出现了多种观点:新诗应该建立定型诗体,新诗应该建立准定型诗体,新诗应该无诗体;新诗应该是格律诗,新诗是自由诗,新诗应该偏向格律诗,新诗应该偏向自由诗;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重音乐形式,新诗的诗体建设应该偏向视觉形式;诗体建设是伪话题,诗体建设是当务之急……透过学者们的争论,不仅可以了解新诗研究及创作的现状,特别是新诗研究界的热点话题;而且可以弄清新诗的文体特征和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论新诗(1917~1949)历史发展的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着眼于新诗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并结合社会历史发展对文学发生的影响 ,通过对新诗流派嬗变轨迹的综合把握 ,考察了诗人群体的兴衰、诗歌体式的更迭、创作方法的演变等新诗特质 ,确立了新诗发展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分水岭 ,从而把新诗 (1917~ 194 9)的历史划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并分别就每一个时期的主体诗潮特征予以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现代散文诗可以概括为灵魂内省式、情感宣泄式和哲理思辩式三种抒情范式.其中灵魂内省式又分社会灵魂内省和个人灵魂内省.散文诗的抒情范式形成独特的内形式价值,同时也构成了散文诗的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毅《元散曲艺术论》是当前元代散曲研究又一可喜成果.这部专著从微观的角度论散曲艺术,以“深细”有别于他著,且呈现出从散点走向整合的研究趋向.本文从独到的学术见解、多样的研究方法和鲜明的时空定位几个方面对王毅这部新著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从现存文献来看,南楚散文赋盛行于战国后期,尤其是在顷襄王一朝,散文赋创作达到高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南楚散文赋已臻成熟,按理散文赋文体的萌芽和发展应该在它的成熟之前。南楚散文赋从此前诗文中借鉴了主客问答结构形式,从神话和战国寓言故事中吸取了艺术虚构的经验,它还从楚骚体吸取艺术营养。南楚散文赋的创作宗旨主要是供楚王娱乐,其次才是讽谏和纪事。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最早发现并在新诗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了基于情绪消长起伏的内在律以代替旧体诗的固定的外在格律,这是他对新诗艺术的重大贡献。内在律一端联着情绪内容,一端联着语言形式,居于新诗各项艺术成就的核心,也是新诗区别于旧体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自由诗人如艾青、戴望舒等以创作和诗学探索丰富了内在律体系,现代格律诗的提倡者如闻一多、何其芳等也注意把新诗格律和情绪内在律联系起来。自由诗和现代格律诗既双水分流又彼此渗透,有逐渐融合之势。在新诗的诗体建设中,如果忽视、拒斥内在律,就可能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演进体现为字体的演进和字形的演进,其中前者贯穿于整个过程,而后者直接影响着汉字的表意:其一,它使汉字在由形表意逐渐向符号表意过渡中,失去了造意;其二,它使汉字在以简化为主流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三,它使汉字在表意形声化的过程中增强了表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演变,分析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利弊,提出应将异地转移作为长期的社会改造工程;在短期内,一方面,应对就地转移进行改造,另一方面,挖掘并发挥大中城市的潜力,加快改革,以消除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种种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