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简论儒道思想的精神互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岳川 《文史哲》2001,(5):13-18
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 ,人们一般只看到儒道思想在范式与体系上的差异 ,其实两者从思想源头看还存在着相通相契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 :1 .老子思想的多元性对孔子的影响。 2 .由于汉墓帛书《老子》与郭店竹简《老子》的发现 ,学界根据通行本得出的老子反对“仁”、“义”、“礼乐”的观点并不符合老子思想的实际。  相似文献   

2.
刘群栋 《中州学刊》2007,(6):202-204
以竹简本为代表的古本《文子》成书在汉初以前,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之前(前350—前300)。竹简本《文子》中对"仁义"的态度符合早期《老子》的态度,《文子》中的"仁义"、"圣智"等思想与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思想一致。《文子》的体裁特征与《论语》相似,从文体发展史上看,其成书年代应与《论语》接近,而在《孟子》之前。竹简本《文子》所引用的《老子》版本早于汉初流行的帛书本,与郭店楚简《老子》比较接近。这些都充分说明,《文子》的最早成书年代不会晚于郭店楚简下葬的年代,即不晚于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公元前3世纪初。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等文献出发,探究了先秦天道观中“无极而太极”思想的萌芽与周敦颐、张载、苏轼等天道观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略地评论了丁四新著的《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一书,认为:作者是以发展及平等探求《老子》文本变化之道的观念来指导其楚竹书《老子》之校注的;在具体的校注中,作者重视语言的系统性和历史性,对于随文释义的方法保持了足够的清醒;作者在人们时常不甚留意之处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这很可能与作者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的身份有关;对于楚竹书本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作者并不轻信陈见和权威专家的训解,而是从文本的思想史脉络出发,广征文献,审慎考据,在不轻易破除古义的同时而又努力得出新见的。总之,本书将郭店简本的校注推向一个新的学术高度,是《老子》整理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5.
玄华 《江淮论坛》2011,(1):66-71
摘抄现象普遍见于郭店楚墓时代,也见于郭店竹简内部。由郭店竹简及三组竹简《老子》内部规律、思想特点可知三组竹简《老子》是性质不同的摘抄本:地位不同:甲组《老子》最高,乙组《老子》次之,丙组《老子》最低。结构、思想、主题不同:甲组《老子》上下篇结构,思想完全儒化,主题是“修道”与“治国”;乙组《老子》单篇结构,思想部分儒化,主题是“修道”;丙组《老子》无一定结构,思想尚未儒化。也无主题。以上反映三者性质不同:丙组《老予》直接摘抄自五千言,是用于修改、重组新《老子》的原始材料,乙组《老子》是修改未完全的本子,甲组《老子》是修改最完全的本子。  相似文献   

6.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真正开创者,援儒入老、融通儒道是其思想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老子指略》的解读分析,从一个视角探究王弼的儒道融通问题。由于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对老子关于圣、仁、义等儒家核心理念的新表述,因此,与其说王弼援儒入老、融通道儒,不如说他对道的诠释更忠实于老子,是在忠实于老子的基础上发展了道家,而汤用彤、冯契、冯达文三位先生对于这一问题看似相左的精辟见解,恰好全面地诠释了王弼及其本体论哲学。  相似文献   

7.
郭店竹简出土,为先秦的儒道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是当前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件大事。此次出土的竹简本《老子》,推翻了本世纪初疑古派关于老子后出的观点,可以澄清学术界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但是,这部分材料还不足以澄清老子其人与其书的一些其它问题,如老子是否有两个人,一个是老聃,先于孔子;一个是太史儋,晚于孔子;目前的简本《老子》是否就是一个完整的古本?老子思想的发展是否有不同的传承的系统?我个人认为,简本《老子》的出土还不足以澄清以上诸问题,故拟就道论在简本《老子》中的位置,及其与帛本、王本中道、德等概念的…  相似文献   

8.
再读郭店竹简《老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学术界对郭店竹简《老子》大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郭店简本《老子》之前已有一个较完整的《老子》原本,简本则是它的节选本;另一种认为,简本《老子》是一个完整的原始传本,今本则是在简本的基础之上增篡而成的。本文认为,简本《老子》很可能是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多种老子语录或著述中的三组文字,是春秋末年流传下来的,至战国晚年才由后人合编增补成较完整的帛书本《老子》和今本《老子》的。至于简本《老子》与儒家的关系,虽说简本《老子》没有后来的“绝仁弃义”那样公开反儒的文字,但亦有贬抑儒家思想的倾向。对于这点我们也是应当加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的问世,预示着思想史领域新一轮解释革命的即将到来。人们能读到如此大量的秦以前下葬的先秦典籍,这恐怕是继“汲家竹书”后的第二次。其意义,其价值,已不言自明。据发掘部门整理,这次出土的竹简,可分成十六篇,除了意义重大的十四篇儒家内容外,还有两篇极引人注目的道家文书,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拟名)。因传世本《老子》再生于焚书后,故可信度问题一直令人担忧,1973年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尽管行文古拙,抄写年代更接近于原著成书年代,但由于下葬年代均在“挟书律”后.故很多地…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楚简《老子》在研究先秦思想史中的作用及价值 ,如何评价早期的儒道关系 ,目前学界还存有不同看法。早期道家虽不排斥和贬损“仁义”,但儒道两个学派的价值取向是根本不同的 ,因而二者间的包容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易学史上颇为重要的学术命题"先后天学说"为例,从儒道互动的角度,揭示这一学说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全文先论"先后天学说"源于儒家经典<周易>的<文言传>,以及与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密切契合;次述"先后天学说"在发展过程中学术义蕴的衍扩,尤其注意揭示宋代"先后天方位"说所体现的儒道思想融通互动的学术特色;最后阐明"先后天学说"之"体"盖源于<文言传>,其"用"着重展露于宋人的"先后天方位"之说,并指出"先后天学说"的本质,是以超越时空的博大思维理念,考察宇宙、大自然、人类社会的化生之道,此间穿插着儒家以有为本而有无相生的互补精神,与道家以无为本而无所不为的超脱宗旨.综此三端,得出本文的结论:中国易学史上出现的"先后天学说",是儒道思想互动的至为典型之例.文中评述"道法自然"的哲理取向,揭明宋代学术界潜藏着"儒道互动"的人文精神,比照"先后天方位"互转禅代的哲学内涵等,皆属作者较为精到的学术创获.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会展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但是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任重而道远.通过总结会展教学与实践工作,我们梳理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特征,指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而努力为中国会展教育与实践的科学发展进言献计.  相似文献   

14.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的教育可以起到开发智力、道德感化、人生导向等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善于运用美的教育,创造美的环境、展现美的人格、追求美的方法,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郭景华 《兰州学刊》2007,(10):181-184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流派、范式及中国的组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顶层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各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诸多学术流派,可梳理归纳为均衡和非均衡两种战略范式。从实际经历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始终奉行一种发展战略并以一贯之并非明智之举,也鲜有成功的;相反,依照国家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适合该阶段的战略往往成效显著。就中国而言,过早放弃非均衡发展战略范式并不明智,尽管这一战略实实在在引发了诸多弊端,在国际均衡发展范式压力下显得与世界发展格局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还在侵蚀非均衡发展战略推行带来的成果。这意味着,中国不能简单地放弃一种发展战略范式又简单地选择另一种发展战略范式,而是应该选择一组发展战略范式集合,利用这种发展战略范式的组合实现最佳发展战略成效。  相似文献   

18.
自然与必然是贯穿戴震哲学体系全部内容的两个范畴。戴氏以自然而然和自由自在规定自然,以"至当不易之则"规定必然,以"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规定自然与必然的关系,进而将物的生长及人的成己均视为一个自然→"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的循环发展历程,倡导了一种理与欲、德与福、价值与事实相统一的、活泼充实的、直面生活的伦理。从而恢复了在宋明理学那里遗失的先秦儒学的原初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取得了“三个前所未有”和“四个基本确定”的成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和教师强力推动、学科基础建设和学科支撑的互动、教学改革的合力是成功经验,但还有很多要做:面对课程教学本身、媒体舆论环境影响、社会现实挑战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国家严格的督察下,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创新,增强和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实现该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力图从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对肯定的理性的批判与对否定的理性的张扬中,探讨二者的成功与失误,以及如何实现对二者的超越问题。这种研究,对于确立正确的理性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推动科学、文化、社会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