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异质文化为研究背景,针对非裔和华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非裔文学和华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总结非裔和华裔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影响其文化身份建构的因素,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非裔和华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在异质文化背景下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金烁锋  韩健 《理论界》2008,(4):140-141
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前期作品中相比, <第五和平书>的主题中蕴合的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已经超越了其对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分析,从而使该部作品中所蕴合的"和"思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汤亭亭作品中"和平"主题的存在意义入手,结合其写作历程和创作方法,分析<第五和平书>中体现的中国"和"文化,并对"和"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与早期华人作家的作品相比,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的主题已发生了变迁,更多地转向了双重文化背景和视野下的华人对自身文化身份的思考.《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在此以该小说为例,分析其中所体现的当代华人对中国文化和自身分化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增加,全球性的文化认同及整合现象应运而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全球文化。文章试图从这一角度,通过对旅美女作家查建英的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的分析,从文化层面上重新给予美国华裔文学身份和属性新的定位与解读。  相似文献   

6.
离散视域下《中国佬》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解读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在其《中国佬》一书中所表达的族裔文化身份建构思想。在小说中,汤亭亭通过描写几代华裔男性在美国的移民经历,重置了华裔移民历史,为华裔移民的身份建构找寻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她在书中对东西方神话的移植、改写,则体现了其作为离散族裔作家对华裔种族身份差异性的重视及其对种族身份构建所独有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从自身经历出发,在她们的文本中,通过描写各类疾病,折射出创作主体对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等多方面的反思.揭示了处在男权社会与主流文化双重压迫下他者地位的女性所受到的身心摧残与伤害;这不仅体现了华裔女性对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反抗意识,更体现了后学语境下女性对自我身份超越性别、超越阶级、超越种族的执着探寻.  相似文献   

9.
寻求认同是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骨》中人物的共同特征.深植于心的民族记忆与远离他乡的生活境地,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不经意间流露出矛盾的思想情绪.这种有关于民族的深刻记忆以及对于认同的不懈追求,是伍慧明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动力.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今天,重构美籍华裔集体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城 《南方论刊》2007,(3):90-91
本文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原理,从《交错的彼岸》入手,主要探讨了加拿大华裔女作家张翎笔下的异国形象特点以及“他者”与“自我”的互动关系,体现作者对自我文化认同的同时,也超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着力展示普通人性,显示出对自我身份的超越和开放的文化胸襟。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93-98
华裔美国诗歌反映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亚裔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立阳与宋凯西是当代华裔美国诗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在美国非常畅销,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多部作品入选美国著名诗选与文集。李宋二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有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在创作主题的选择上也有相似之处,其诗歌创作主题通过时间的消解,来反映华裔族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变化,这种基于身份转换的落差使得他们的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并得到美国主流文坛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陈晶 《北方论丛》2012,(4):48-52
北美华裔女性文学的研究,充满了现实的关怀和人文理解的渴望。文化差异是永久的命题,用文学的方式诠释一种赖以生存的文化融合模式,以女性主义及身份认同的介绍与研究,可以为华裔文学的发展提供相对通畅的路径,可以为华人自身文化身份和归化愿望提供借鉴。这样的研究对挖掘华裔的历史和现实经验、生存现状、思想情感、文化认同、理想抱负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是所有居于他国的外国人所面对的首要问题,美国华人群体亦无例外。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婷婷在其小说《中国佬》中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在此通过分析《中国佬》一书的结构及人物,研究汤婷婷在重写华人历史上的努力及其对华裔美国人身份、文化认同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林莺 《学术探索》2013,(2):119-122
摘要:对于华裔作家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纯文学的解读,未曾出现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华裔作家话语权力的实现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断裂导致文化的迷茫。本文利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率先提出话语权的获得才是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从语言遮蔽下的话语失落、话语“言”生和话语“心”生三方面阐述话语实现和华裔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化的浸润才是华裔作家获得话语权、完成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5.
族裔性的追寻与消解:当代华裔美国作家的身份政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文化身份理论和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观照下,对赵建秀、徐宗雄等华裔美国男作家和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等华裔女性作家的族裔认同和文化书写策略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对比研究和辨析。揭示出作家们族裔、文化身份的追寻或消解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立场的政治,是性别政治与文化政治的纠结;提出在世界依然存在诸多不平等的当下,华裔美国文学应该以对性别、种族、文化的共同关注为己任,张扬族裔文化特性,争取与其他文化平等对话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代多元文化共存的大背景,从文化批评视域下的"他者"、"亚文化"与"身份"三个维度来观照美国华裔女性自传体小说,会真实性地展现华裔女性身处的性别、族裔、人种、地理、国别和文化等多重"他者"际遇的复杂性,以及华裔女性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建构之路.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译学界对杨宪益、戴乃迭合译作品的研究与对戴乃迭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的研究的极不平衡性,结合一定的历史文献、传记文学和译介作品,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角度对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展开研究,弥补一些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作为一名独立译介者关注的不足,引起译学界对于戴乃迭以自主姿态从事译介活动的研究兴趣。在研读王安忆《人人之间》英译本的基础上,以综合研究和译本分析相结合、宏观叙述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总结、归纳和阐述戴乃迭如何通过对拟译译本的选择、对源语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翻译中所采取的策略,在其独立完成的译介作品中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四部作品的创作主题 ,认为汤亭亭的创作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女性主义、种族平等、建构族裔文化属性到倡导世界和平的嬗变过程 ,并以该嬗变过程为楔子 ,简单地探讨华裔作家的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20.
小说《骨》是美国华裔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的重要作品.“骨”蕴涵着丰富而多层的内涵,作者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文化冲突和碰撞时移民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人生抉择.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身份诉求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