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一有一个问题曾引起两位大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和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当面激烈争吵。引起他们激烈争吵的问题是:有没有哲学问题?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1947年初,波普尔从剑桥道德科学俱乐部收到一份邀请书,邀请他宣读一篇关于“哲学疑难”的论文。“哲学疑难”是维特根斯坦的一个用语,它的隐含前提是:哲学中没有真正的问题,只有语言上的疑难。这恰恰是波普尔最讨厌的一个论点。波普尔为了正面阐述自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4-21
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是20世纪哲学的一项丰饶工程。要更好地梳理90多年的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必须注意处理好其中解释与说明、消解与重建、文本与语境等一系列必要却紧张的关系。强调维特根斯坦与传统的融合,还是强调维特根斯坦自身的完整统一,成为我们面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时不得不加以思考的一个难题。维特根斯坦哲学解释史成为哲学展开自己的既包括一般原则又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
波普尔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进程必须依照个人及其关系和行为的无意识结果来阐释.它在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抗中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因而使自身置于不能自拔的困境之中.波普尔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全部症结在于其原子式个人主义的哲学根基,暴露了沉沦于现代形而上学建制的自由主义理念的弊病和根本缺陷.马克思对现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宣告了波普尔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哲学与语言、哲学与科学、哲学的性质三个方面简要论述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现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玉昌 《河北学刊》2005,25(4):126-132
意志与语言游戏分别是叔本华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叔本华通过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建立起一种意志的形而上学,以之取代传统的理性形而上学;后期维特根斯坦则通过语言游戏批判了传统的本质主义语言观,设想出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文化,哲学问题将在这种文化中消失.从意志到语言游戏,显示出批判的哲学何以走向哲学的终结.所谓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哲学不复存在,而是哲学的性质和方向发生重大改变.  相似文献   

6.
林克庆  崔林  卫东海 《学术论坛》2007,30(12):26-2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我们将看到,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7.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语用学的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20世纪分析哲学的历史发展,从哲学方法论演变的视角上,阐述了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和思想差异,揭示出维特根斯坦哲学观念发生根本变化的"语用学动因",指出发生在维特根斯坦哲学视野中的"语用学转向",为哲学提供了新的对话平台,形成了从语形和语义分析方法向语用分析方法转变的趋势,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生长点,对于理解和把握后分析哲学的发展路径,探究哲学方法论的演变和哲学思维的演进均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25-32
费耶阿本德的哲学发展受到维特根斯坦影响,这是学术界的公认看法。但如何影响?更具体来讲,维特根斯坦如何影响费氏的科学哲学,就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论的问题了。这是因为,现有的研究在解读费氏哲学时通常从哲学思想、理论和观点视角入手,然而,深入研究费耶阿本德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就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费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哲学风格、哲学气质、哲学方法和哲学观等方面。从这种角度研究解读费耶阿本德哲学,可以减少甚至消除一些争论,进而看出费氏在发展其科学哲学(科学具有"不可言说性")时明显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科学哲学的方法论角度对波普尔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加之梳理。认为波普尔作为逻辑基础主义者,将科学哲学思想方法向社会科学哲学作了推广。这种证伪主义的方法论与其知识观和政治观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把哲学从思辨路向转轨到语言分析路向,深度解构了传统西方哲学,实现了"哲学的革命";马克思把哲学从思想世界降临到现实世界,颠覆并全面超越了传统哲学,并把哲学与无产阶级现实解放紧密结合,成功实现了"哲学的革命"与"革命的哲学"的双重变革。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 ,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读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我们将看到 ,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 ,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 ,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 ,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不属于西方哲学史上任何特定的运动、趋向或学派,被认为是一个反传统主义者,而他与之斗争的正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思维模式或思考方式。通过对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分析,旨在阐明其从根本上消解哲学,回归生活实践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28-33
葛兰西哲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个性特征。考察葛兰西的哲学创新之路,我们有必要对其哲学的语言学起源问题加以详查。从大学时代起,葛兰西就在语言和文学导师的影响下对语言学研究产生持续的兴趣,即使在投身革命后被捕入狱,也没有放弃这一研究。在《狱中札记》里,葛兰西批判了曼佐尼和克罗齐的语言观,分析了克罗齐未能解决的语法问题,揭示了世界语蕴含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问题,形成了对领导权的政治隐喻。通过对语言的关注,葛兰西与索绪尔、维特根斯坦产生了联系,但是,葛兰西的语言研究路径与索绪尔、维特根斯坦有着显著的区别,他通过语言学开辟的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15.
艾战胜 《兰州学刊》2007,2(3):10-12
当今学术界对波普尔科学哲学的研究已基本形成共识,但对波普尔提出的理解理论并没有给予重视和专门研究.实质上,波普尔的理解理论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有着共同的基质:科学发现与客观理解具有共同的模式,即"P1→TT→EE→P2",而且波普尔的理解理论与科学哲学都以理性批判为基本方法,以三个世界理论为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杜世洪 《理论界》2006,1(8):167-169
现代西方哲学发生的语言论转向标志着语言论哲学的兴起。语言论转向并非只有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现象学与阐释学两个传统,实际上,在这两个传统之外还有第三个传统,即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语言论哲学。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尝试性地探讨了第三个传统三个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语言论哲学不仅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重要的补充与完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多处谈及"不可说"的东西。他认为逻辑形式、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和神秘的东西不可说,不可言说常常同神秘主义有缘。然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倾向与传统的神秘主义有着截然的不同,维特根斯坦的神秘主义是对世界的结构进行逻辑考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哲学两大流派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尽管都强调语言研究的重要性,但是两者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提出分析命题意义的哲学观念,后者着重于对人的历史性的理解.当分析哲学由罗素时代走向维特根斯坦时代,日常语言学派的语言分析就与现象学解释学理论的普适性一起共同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诠释的空间.在此意义下,理解活在语言中的人与语言所构成的语言学习就包含在社会历史、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的有意义的解释语境中.  相似文献   

19.
一、波普尔的哲学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关系 波普尔哲学是在逻辑实证主义运动当中发展起来的,但它不属于逻辑实证主义。它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把波普尔的哲学看作属于逻辑实证主义的在苏联有(苏联基本是这个看法),我国也有,西方也有,但是与波普尔哲学的观点是不太符合的,波普尔本人也不承认。按波普尔的说法,他的哲学叫“批判理性主义”,或“否证论”,这两个名称反映了波普尔哲学的实质。从其发展过程看,它不是离开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而是以  相似文献   

20.
徐强 《理论界》2022,(7):37-43
“精神分析式”阐释认为维特根斯坦从20世纪30年代早期开始逐渐体现了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密切相关的“治疗型”哲学。为论证此种解读,贝克从“中期”维特根斯坦遗作和魏斯曼的记录中挖掘文本证据,并论证了二者在六个方面存在关联。本文基于文本考察,指出贝克论证的可信度值得商榷,尤其是他对魏斯曼的有关文本的解读;“精神分析式”视角有过度阐释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