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功能。通过对61部武侠电影的内容量化分析显示:武侠电影包含丰富的武术文化符号,能够展示、体现和传播武术(中国)文化内涵;武侠电影对武术文化符号的选择呈现具有明显的倾向性:易选择动态的、有特色、表现力强的以及在大众中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武术文化符号,且与电影风格类型、时代变迁及大众文化消费偏向有关;武术明星符号集中承载着武术文化内涵的展示和意义生成;在全球化背景下武侠电影主题和价值表达应该调适到普世性,不能囿于狭隘传统叙事。  相似文献   

2.
黄飞鸿、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叱咤于中国和美国好莱坞影视银幕上的功夫巨星们已经成为中华武术、中国民间英雄的标志。百余年来,有关洪拳大师黄飞鸿的武侠传奇叙事活动影响深远.成为和新派武侠小说及影视系列、霍元甲小说及影视系列相并列的三大中国现代武功文化叙事系列之一。数以千计的黄飞鸿叙事活动兼具霍元甲系列的民族与时代主题和李小龙系列的跨国文化沟通之长,而避免了霍元甲题材在海外传播的相对不广与李小龙题材乡土民俗趣味甚少的问题。形成“特型电影艺术+学术性+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找到了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影观念,袁牧之是 促进中国电影观念成熟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观念代表了平衡的综合的电影观基本成形,即把电影作 为一种进步文化,体现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  相似文献   

4.
当代华语电影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少林电影热",而作为少林武术发祥地的河南,却始终未能形成少林电影及少林文化的品牌产业。仔细梳理研究三次少林电影兴衰流变的轨迹,可以发现这些电影对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内涵缺乏起码的认知与理解,造成少林地域性漂移沦落到镜头盲区,它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完全被遮蔽与放逐,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少林电影。河南要拍摄出真正呈现少林武术与少林文化的少林电影,其关键是以理论研究为依托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发现本土人才,凸显少林文化的地域性和中原文化的厚重感,这是避免与港台功夫片同质化的唯一途径。当下在河南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进程中,开发以少林电影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将少林电影打造为河南文化品牌,具有非常重要及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泛娱乐是以优质IP资源为核心,深度拓展粉丝经济,建立娱乐内容产业生态圈。只有更好地消融文学、电影、动漫、电视剧和游戏等的媒介边界,才能更有效地促成消费者的多重消费,以延长优质IP资源的生命周期。文章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将"和实生物"的生态观、"万物并育"的生态系统观、"取之有度"的生态保护观和"生态平衡"的循环观移植到华莱坞电影产业的观察中。文章具体阐述了在泛娱乐视角下电影与其他媒介的合和共生、守正出新。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中国电影叙事模式的演进和走向,并对处于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影叙事模式作出前瞻与展望,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历时百年的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缓慢而又层层递进的嬗变作出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是在"影戏观"的基础上,经过"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和"新生代"的革新,逐渐发展演变的。  相似文献   

7.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8.
追寻别人的足迹,留下自己的脚印。酷似李小龙上初中后,由于长得像李小龙,陈国坤心里渐渐产生一个念头,那就是做"李小龙第二"。他先是进了一个跆拳道训练班,之后又跟着一位泰拳武师学武。有了武术功底后,他再模仿起李小龙来,简直可以以假乱真。为了能像李小龙一样名扬四海,他甚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文化身份观来分析电影《刮痧》。认为主人公许大同不断探索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即从母国文化的回归,到文化差异的冲击,再到中西文化的妥协,是一个文化协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裔美国人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杂糅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延异”翻译观启示下的武术专有项英译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专有项是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术对外传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里达的"延异"翻译观对武术专有项英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一方面,德里达的"延异"翻译观认为翻译过程中要更多体现对异质的包容,翻译的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另一方面,武术专有项的文化性、形象性和专业性特征决定了武术中存在着大量英语文化中没有的内容和现象,构成了武术专有项的异质性,翻译时应该保存这种异质性,传达其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为达到此目的宜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具体实践中可采用直译法、音译法或音译加注释法以及混译法。  相似文献   

11.
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观,从武术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三个方面对武术的和谐价值观进行了阐述,以"天人合一"观阐明了武术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的关系,武术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武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武术发展过程中内部关系的协调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电影对陕北民歌的两次演绎和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集中的对于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现象,先后在银幕上出现了"红色陕北民歌"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及其全社会流行热潮;与此对应,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又对中国电影的审美特征、文化指向具有反向渗透和影响作用.两者互动融合生发,最终塑造和建构了特定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当代性、大众性,并在当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全球化视觉文化语境下,这种大众电影与民族艺术文化互动传播的现象与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跨文化传播日益频繁.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意识形态载体的中国电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竞争,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全球化语境对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中国电影要取得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必须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实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编码",在电影传播的文化策略、题材策略、艺术策略以及运作策略上广泛借鉴,大胆创新,以"和而不同"的目标作为跨国传播的文化诉求,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15.
"太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华语电影发展史中一直有与之相关的"太极电影"创作。其电影经历了一个文化"熵变"的过程:从早期对中国武侠片经典叙事模式的沿袭,到后来"硬桥硬马"的太极功夫展示和充满"草根"旨趣的诙谐幽默,再到近年来几部太极电影中叙事与文化的中西杂糅,其呈现由展示国族文化景观到追求视觉冲击的影像奇观。以"熵变定律"为逻辑线索分析太极电影的发展,能够较为客观、清晰地厘出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类型的创作过程及文本经验。尤其是太极电影纠结、漂移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真实境遇,无疑体现了当前华语电影国际化进程的集体症候。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西藏题材电影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境遇:一方面是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进行西藏的"独立国想象"和妖魔化中国的重要战场。尽管近年来中国也有不少影片表现西藏主题,然而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传奇性叙事方式的欧美电影,中国表现西藏题材的电影难以跻身于全球文化市场。本文既批判欧美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方面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又审视中国西藏题材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中还存在的"东方人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为通过电影艺术建构客观、真实的西藏形象提供了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影传统观念的主要特征为以突出伦理教化和政治倾向的"载道"原则为基本特点的功能观念、以"影戏"的基本规律为本体的创作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传统为核心的接受观念,以及注重探索适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电影艺术创作方法等.谢晋电影创作观念,上承郑正秋、蔡楚生等创立的电影创作传统,下开中国传统电影借鉴并融合现代电影手法的先河,对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实现了审美超越,为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华语电影"概念的提出与阐释是把两岸三地的电影艺术作为整体文化形态来进行把握,是华语文学整体观理念的一种延续。民族性多元化视域中的华语电影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不同层面的思想艺术精髓。把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比较研究和探讨总结,既有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华语电影的审美特点和发展趋向,又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弘扬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讨论电影的叙事本身是一个随着语境和层次浮动的问题域。针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叙事和诗学问题,可从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方向来分门别类地谈论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问题指向性和解决办法以及各自的等级性。在电影的商业性层面上,须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和接受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接受美学意识;需要精心提升电影叙事技术和叙事谋略。在电影的艺术性层面上,则要对电影诗学进行建构,并形成中国电影情节信码模式,坚守伦理底线。这样建立一种思考问题域和解决方式之网络,意在为"从何种层次上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是合法的"这个问题澄清话语关系,做到研讨中国电影叙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大后方电影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后方电影"是中国电影史"战时中国电影"时段的主导性维面.作为相对复杂的电影历史现象,"大后方电影"研究应该确立动态通连的观照态度,侧重针对官营电影体系的建立、电影创作和电影文化建设几个重点维面,注目于内在联系性,灵活采用多种方法,真正理清复杂交错的内在纹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