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观”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维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2.
《堂吉诃德》是一部后现代性很强的小说,其后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其戏拟手法所带来的解构重构性。从文本写作角度看出,《堂吉诃德》的滑稽模仿即“戏拟”,既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变化、颠覆与解构,也有对原骑士小说模式的参照、继承与重构。正由于其解构重构所形成的文本间性,才使得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诱惑力激增。其解构重构主要表现在文本互涉(互文)、讥讽嘲弄、曲置对衬、聚集困境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项链》的互文性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链》是西方“女吉诃德小说”传统中的一个短篇,其主题在原文互文关系中的解读不同于中译本的解读。而中文社会文本的历史变化,又进一步导致了批评上的二项对立。这一差异变化与文化迁移过程中的拒斥与趋同、不同互文关系中文学文本意义结构的客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孤独者>是一篇内涵很丰富的小说,在"互文"的研读视野中,文本内三个人物的"孤独"命运形成互文式循环:魏连殳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人物构成了互文式"孤独者"谱系;<孤独者>对"魏晋名士"、"零余者"这两个前文本进行了互文利用;文本中关于"孩子"话题的讨论与鲁迅"孩童现"发生了互文引证.在共时和历时的网络体系中,在此文本与他文本、文本和文化语境的相互指涉和映射下,建构起多雏度的语言形象、文本语义结构、互文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新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并剖析了互文性的机理,经典文本《圣经》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两者都与《无名的裘德》构成互文关系,指出现文本是对前文本的重构与扬弃,并已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哈代的后期小说中主要的艺术特色,颠覆了单一的、被动的女权环境决定论,提出了男权宗法社会环境不仅构成了女主人公淑爱情婚姻的悲剧,而且具有可颠覆性,同时妇女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继承并发扬了英国现代小说叙事的互文性传统,他的小说《星期六》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分别与《达洛维夫人》和《赫索格》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不同时代文本间的对话关系,彰显了当代英国小说的实验性特征。文章以互文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星期六》的互文意义。  相似文献   

7.
短篇小说《夜》在丁玲的文学研究中被忽视或被误解,这对研究真实的丁玲是有误区的。论文立足于《夜》,试图通过小说主人公何华明与三个女性关系的解读,揭示文本的潜在价值,即丁玲对女性命运的一贯关注。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汉语修辞范畴“互文”概念来探讨《儒林外史》的内指涉现象。使用“戏拟”来描述《儒林外史》与中国传统文本的文际关系。指出《儒林外史》通过互文性和戏拟化处理,构成了强烈的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9.
从互文性视角对《太阳照常升起》和《家园》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具有鲜明的互文性:主人公从战场归来后遭受着信仰崩溃和双重意识的折磨,在自我迷失中怅然若失,却最终勇敢地踏上自我重构的精神旅途,寻找人生的意义。总结归纳为战争之殇的互文、双重意识的互文和自我重构的互文。通过互文阅读,透视人类在战争后经历的精神危机,并解读伤痛文化中超越族群与肤色的人类自我身份认同的矛盾与艰难,借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归宿。  相似文献   

10.
李安对张爱玲小说《色戒》的电影改编保留了小说的细节——内景与外景、故事框架、审美主题的真实,同时在关注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再创造。电影通过多次交代王佳芝被父亲抛弃的情节,在重新塑造王佳芝形象的过程中揉进了张爱玲影子,而对于特务易默成并未从“特务就是特务”的单一角度去刻画,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塑造人物。同时,大胆的床上镜头的取用,视听效果的冲击,完成了同名小说电影改编的审美再创造。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政党的执政经验及其兴衰史表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核心是提高人民群众认同,关键是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2.
“崇高”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觉感判断力批判”的主题之一 ,它的基本涵义和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至今尚未得到清楚的厘定 ,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尚未得到明确的阐明。因此 ,要阐明其“崇高”概念的基本涵义 ,说明它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在觉感判断力批判中的地位和作用 ,就必须以康德哲学的概念框架为背景 ,进行疏理和分析之。  相似文献   

13.
米歇·福柯对权力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福柯的权力分析是对主权者权力的消解,这种消解是方法或提问方式转变的结果。在这种转变中权力关系的复多性得到了凸显,并将权力问题引向了权力技术。文章以福柯的文本《权力的网眼》为基础,首先,通过对照人类学、社会契约论及功利主义社会学对权力概念的分析,指出了法律权力概念与技术权力概念之间的对立;进而,通过对作为权力技术的完善形式的生命政治形式的分析,指出了自身技术概念及性的分析在权力分析中的重要性;更进一步,通过对自身技术与权力技术的对比,指出了福柯全部研究的核心在于主体问题。文章总结指出,只有关注主体问题,才能正确理解权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将佛教引入到学术中来,是近现代学术的主要特色,禅宗是中国佛教特殊的宗派,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但值得深思的是,禅宗是否属于宗教?这不仅关系到宗教或佛教本身,而且也是超乎了宗教或佛教本身的重大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16.
"QQ":公共空间的双重逃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聊天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都市人时髦的交流方式,这是一种依赖文字和现代技术的赛博空间叙事。这种叙事,既是对传统聊天的重建,也是对现实生活以及公共话题的双重逃逸,其结果,一是人的感性身体经验的缺失,二是人类内在自我中的非理性成分极度膨胀。  相似文献   

17.
<风筝>一文对探寻鲁迅心理结构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风筝>隐含了鲁迅自我人格的分裂结构.作为叙述者的"我"与被叙述者的小兄弟实际上代表了自我的两个既对抗又互为依存层面前者是纠缠不脱的无意识层面即先验性的罪性存在的人格化呈示;后者则是被压抑、被摧残、被牺牲的孤独感和虚无感的展露,从中透射出鲁迅在自我生存困境中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悲剧性体认.而贯穿本文的"风筝"意象为我们理解<风筝>拓展了一个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赫哲人的语言观念如何,濒危状态的赫哲语掌握者的比例、地理分布、年龄结构、语言能力等特征都是濒危状态赫哲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新命题:时间是生成中的空间新维度。这个命题的含义是:时间也是空间,但不是已经形成的空间,不是完成态,而是进行态,是正在生成中的空间。也就是说,现实的空间是由时间生成的,而时间是正处在生成之中的空间新维度。时间向空间的生成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从低熵到高熵的信息消耗过程,当熵增到宇宙达到了热平衡,宇宙就不再发生任何运动变化,时间之维就凝结为空间之维。这样,时间的持续性就凝结为空间的广延性,时间持续上的不同事件就转变为空间广延上的不同事物,从时间事件的"现实—信息"形态转变为空间事物的"现实—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20.
审美意识:超越有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有限 ,即以有限的事物显现无限。艺术表面上离开了有限事物本身 ,实际上却更深入了事物所蕴涵的无限深层内容 ,更接近了事物的真实。艺术品由于超越有限而显现了惟一宇宙的无限内涵 ,故能使鉴赏者具有共通感 ,对鉴赏者具有魅力。艺术品之超越有限物的特点 ,还能使它在不同观赏者那里和在不同时代的人那里不断更新、丰富和深化自身的内容和含义。本文所强调的超越有限 ,不止于超越感性的东西 ,以表现典型概念 ,而且更着重于超越作为感性物与理性物相统一的有限在场者以显现无限的不在场者 ,这不在场者也是感性的东西与理性的东西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