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业已成为新常态下新社会场域中制约大学生休闲发展的新“枷锁”。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在类型上分为功能性休闲异化和结构性休闲异化,其中,功能性休闲异化包括物质化休闲、痴迷化休闲、娱乐化休闲和媒介化休闲,结构性休闲异化包括碎片化休闲、符号化休闲、平面化休闲、模式化休闲;就表现看,主要有休闲动机与休闲手段相颠倒、休闲主体与休闲客体相对立、休闲本质与休闲场域相背离、休闲发展与休闲规范相失调。扬弃网络虚拟社会中大学生的休闲异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可以从教化、示范、道德和技术四条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2.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老乡群体是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有文化群体,跨域流动、地域切近、文化趋同、对地理行政区划的认知等因素构成了老乡社会表征的中心因素与外围因素。本文主要是在社会表征理论和中国本土关于信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老乡与非老乡之间的人际信任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老乡交往与非老乡交往在人际信任建构上的差异仅在于老乡社会表征可以快速地被激活,并较快地异化老乡之间的交往。但这种异化作用会随着交往的频率和时间的增加而逐渐消失,此时,与非老乡身份相比,老乡身份在人际交往及建立信任关系上已没什么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微信社交软件的兴起,无疑创生出微信社会情境。通过微信言语的多重互构行为,老年个体身份得以建构,进而以自我呈现、自我构念行动实现了老年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感的提升。在微信社会空间中,“虚拟在场,现实缺席”的社会情境让老年个体的在场感和家庭群体感得到增强;“微信群”得以建构成员平等对话的空间,消解了传统代际权威;家庭成员“红包游戏”的互动体验进一步消解了传统代际间的仪式感。老年个体以图像符号的表情包语言重塑其话语表达逻辑,同时以转发链接来建构新的对话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依托于其内在服务性功能,老年个体的社会参与行为得以提升,其微信社会身份亦被重塑。  相似文献   

5.
内生于乡土场域的社会资本对我国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豫东S村的田野调查,构建信任-规范-网络的分析框架,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异化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囿于村落的封闭性和集体守望相助的状态被打破,S村社会资本呈现出信任程度较低、互惠格局偏小以及社会网络失衡等存量不足现象,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发生异化,并对村民自治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合作困境、互惠消解与圈外排斥是社会资本异化的集中体现,而利己文化、规范失效与宗族禀赋则是社会资本异化的重要成因.基于此,建议从信任均衡、规范融合与网络联结3个维度提升乡村社会资本存量,以实现乡村社会资本的功能重塑,从而为村民自治构建必要的信任、规范及网络.  相似文献   

6.
在农村社会生活转型之际,农村老人作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出现了社会生活隔离化、社会身份边缘化、经济能力弱势化等"去价值化"和"去道德化"趋势。作为微观个体的他们采取了较为积极理性的实践方式,在日常实践中建构了生活理性原则,但日常生活的二元性张力和农村社会的脱域性,使他们的实践呈现出困顿与悲壮的意义。深度剖析农村社会现实与农村老人日常实践生活理性建构的关联性,是当前我们应给予农村老人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曾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会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重新部落化"的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演变,人们逐渐生活在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媒介生态中,这种新型电子生态是一种部落生态,它将人类组织结构划分为一个个部落单元。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其背后支撑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再定义更是加速了部落化社群的出现与维持,这种打破时空的媒介文化削弱了地缘社会身份的限制,成为打造新的文化价值共同体的中坚力量。但正是这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征,使得人的视野不断窄化,全球社会的分裂更加明显与剧烈,这种由于部落化传播造成的现象,其实是对"重新部落化"的一种异化。  相似文献   

8.
由于农村在地域和政治空间上的特殊意义,兼具时空特征的"农村青年"成为观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家庭关系变革、社会语境变迁的一个缩微群体。伴随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女性群体使用社交媒体的普及,因结婚生育而在农村选择非正式就业的年轻妈妈群体,选择以社交微商的形式参与劳动就业,增加家庭收入。通过网络民族志、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试图探索一个研究该群体的理论框架:由于这个群体同时具备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农村女性,母亲角色等多重特点,通过其使用社交媒体参与劳动的实践过程,建立起一个以个体劳动为中心的家庭场域、虚拟社交场域、社会现实场域的三重场域,这背后涉及的赋权机制与认同机制研究,或将成为洞察新时期青年农民群体信息交往、社会资本、经济实践的一个切口。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陌生人发展为熟人的过程和模式、熟人间的信任及信任机制的变化、"人情法则"的变迁角度对当代中国熟人间的人际交往进行探讨.认为从陌生人发展为熟人,经历礼遇-工具-感情的动态发展过程,呈现出由远及近的人缘-人情-人伦交往模式;熟人间的信任是人际信任与制度信任的糅合,关系运作和法制约束是信任的建立机制;"做人情"的熟人对象,在关系内容范围泛化的同时,要求关系程度上的深化;在关系取向的中国."利益法则"很大程度上与"人情法则"而非"公平法则"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现代性影响三法则的博弈等等.  相似文献   

10.
信任和声誉是一对既密切相关又显著不同的概念。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实现合作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和谐运转的前提之一。信任的"在场"不仅能够减少达成合作的"摩擦力",而且起到了拓展人的"场域"的作用。声誉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信号机制,良好的声誉可以增加承诺的可信度。同时声誉也是一种无形的资本,能够给其载体带来更多的潜在信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良性互动,通过对信任和声誉的定性逻辑探讨,得出了信任是声誉的源泉,声誉是信任产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