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月娟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76-81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论曹禺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继媛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3):110-111
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受西方戏剧的影响较深.他的现实主义观念与戏剧观比较接近易卜生、奥尼尔、契诃夫等西方剧作家.其中,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奥尼尔对悲剧观念的思索、对人类命运的追问,以及戏剧诗意化的表现都对曹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位戏剧大师的艺术作品,都因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洋溢着对人类理想的追求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社会人格都已被固定化和模式化了,母性即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母性中的这些品格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并被社会加以精心维护.但奥尼尔和曹禺却在他们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它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刘增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本文认为,曹禺的剧作既注重写出相似的人物的独特个性,又注重显示不同人物相通的共性;既注重塑造性格处于极端的人物以构成强烈的对比,又善于刻划间色人物以本真地反映生活的原貌和结构戏剧的梯级;既能够得心应手地塑造各种各样的复线人物,又能够巧妙地穿插单线人物,使人物网络既错综复杂又层次分明;不但重视动态人物的精心塑造,而且重视动态人物与静态人物的巧妙搭配;既长于从悲剧人物中发掘深刻的喜剧性因素,又善于发掘喜剧人物的悲剧性因素,体现出悲喜交错或悲喜交融的现代风格;在创造出大批现实人物的同时,还推出了若干成功的虚拟形象,既体现着作家的终极关怀,又联系着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使剧作呈现出神秘浩大、绚烂幽深的独特风格。正是由于人物配置领域中高度的造诣和成就,才使其剧作显示出极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也为后来的戏剧家树立了可以仿效而难于超越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汪树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
曹禺创作从前期悲剧转入后期喜剧涉及到他的深层精神立场。超越精神是曹禺悲剧的精神立场,实用理性是他喜剧的精神立场,《北京人》作为正剧是两种精神立场冲突的结果。由此可以深入地分析曹禺创作的内在理路,把握曹禺剧作的深层意蕴,并对曹禺创作道路及其所依托的精神传统展开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周桂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6)
曹禺十分重视悬念在剧场性营造中的作用,他不仅在每一部作品中都精心设置了总悬念,而且巧妙地设置了小悬念,采取了四种基本方式,运用了三种技巧.这些悬念以戏剧人物的人生状态和命运遭际为基础,产生了诱人的剧场性张力. 相似文献
7.
曹禺早期剧作之所以呈现强大艺术魅力,主要在主题表现上呈现出多声部共鸣的复调式,极大地增强了剧作的艺术魅力,另外,曹禺剧作的魅力还藏在他对人物的设置上用了两个妙招,一是巧用“不在场的在者”烘托气氛,二是将人物设置在一个“不可二选一”的两难境地,使人物处于一种爆炸的临界点状态。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日常生活审美化是近来美学界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在整体上由现代向后现代的转向,审美化(aestheticization)取代了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今天的主导现象。就美学领域而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打破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边界。“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精英艺术逐渐与商业行为结合起来,服务于社会的美的外观的塑造,艺术再一次成为社会生活的工具。与之相应,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以符号、图像为代表的虚拟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导致的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不同理论家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人热情欢呼,有人激烈批判,有人审慎分析。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促进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探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10.
王凤霞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69-72
文章通过对曹禺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一方面力图理出曹禺戏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以供研究和了解者参考;另一方面,以曹禺戏剧研究为对象,尝试使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有助于比较文学的方法和相关文学研究的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1.
12.
奥尼尔和曹禺是 2 0世纪上半叶各领美国和中国剧坛风骚的戏剧大师。他们在许多剧作中共同表现出一种原始崇拜的思想意识 ,这种思想意识的产生皆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极度不满和无能为力的痛苦 ,为寻求精神出路 ,他们便托古讽今 ,以原始时期人类生活的自由快乐、健康幸福来指斥现实社会的不自由和不健康 ,为的是达到批评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陈红艳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43-46
本文搜集了近五年郁达夫研究论文,根据研究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找出其中的长短之处,以期给后来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陆叶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106-109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形式对灌云县陡沟乡许相村开展了留守儿童专题研究。依据访谈资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原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留守现象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产生的影响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王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哲学思想是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曹操、曹丕、曹植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极活跃的时代,在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激烈斗争中,其哲学思想表现出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的成就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匡翼云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0-93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7.
邓龙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83-88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社会发展,不是对具体的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而主要是运用逻辑手段,对复杂的社会发展现象进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了对社会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解,从社会、社会革命、社会变迁、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陈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2):73-77
三仙姑和曹七巧不是完全同类人物 ,不能认为赵树理丑化了三仙姑 ,张爱玲却创造了与祥林嫂并列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实际上 ,三仙姑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 ,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形象 ,赵树理对她进行讽刺批评并写出她的思想发展是无可指责的。而曹七巧只是一个只有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而缺乏真实个性的人物 ,她的极端和复杂不是从生活中来 ,而是张爱玲主观编造的 ,张爱玲在对曹七巧的描写中无形地流露了她的贵族心理 ,投下了她的心灵阴影 相似文献
19.
徐慧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04-109
中国话剧从春柳社的生硬移植到左联话剧的粗糙雷同 ,走过了一条艰难跋涉的探索之路。经过二十多年的披荆斩棘 ,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终于出现了曹禺这样大师级的剧作家 ,为中国话剧的成熟 ,矗立起一块高大的纪念碑。曹禺对中国话剧的建树及意义表现在 :首先 ,伦理批判与精神反叛的思想体系 ;其次 ,卓越的悲剧美学价值 ;第三 ,话剧文学样式的杰出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2):80-83
曹文轩坚守"永远的古典"创作理念,自觉以美的理想统摄真的现实,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少年题材与儿童视角是作家实现审美理想的诗学形式,悲悯的古典温情和雅致的浪漫美感弥漫其间,构成了当代文坛别致的美学景观,从而与"现代抒情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