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理论分析入手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问题。公司控制权与公司所有权的集中度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公司控制权从最初的现象提出到后来的理论总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控制度的度量方法有多种,本文使用了较为简单和直接的概率投票模型和Banzhaf指数模型计算控制权。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的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获得了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比例。  相似文献   

2.
陈健  席酉民  贾隽 《管理评论》2009,21(5):3-12
基于前人对于控制权制衡的研究及我国的现实情况,作者提出了上市公司控制权制衡与关联并购行为之间关系的假设,并运用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4年间的关联并购数据,对假设进行了二项逻辑回归分析。本文验证了第一大股东投票权指数越大即基于博弈的控制权越大关联并购行为越少;附属于集团公司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关联并购行为。基于股权比例的竞争力指标与关联并购行为发生的关系并不明显;第二大股东投票权指数越大,关联并购行为越多,从而证明上市公司大股东之间存在一定的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3.
管理者留任影响控制权变更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管理者留任是否影响控制权变更,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变更过程中的交易价格溢价,研究企业高管是否存在压低交易价格换取留任的自利行为。我们对1993~2005年共13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管理者留任将影响控制权变更,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交易溢价越低,董事长和总经理留任的机会就越大,全体高管人员留任的比例也就越大;与非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高管人员在控制权变更过程中谋取私利的行为更明显;与非控制权转让的公司相比,国有企业董事长的留任会降低控制权交易的溢价水平。本文为规范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公司绩效与经营者变更:上市公司政府控制权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政府控制权差异,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并据此检验了经营业绩和经营者变更的关系。根据所选样本在样本区间的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看,公司绩效对经营者变更有显著负向作用;其中。政府直接控制型公司的经营者变更对绩效的敏感性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公司:一般法人控制型公司和国有法人控制型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经营者变更后短期内显著下降:无论哪类公司的经营者变更都没对业绩发挥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为转型经济中深化企业改革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悦 《管理科学》2003,16(2):51-54
要促进我国资本资产的发展,加强上市公司的实力,就必须加快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进程,同时也必须规范上市公司并购的行为,解决上市公司并购中的问题,提高其并购的有效性.为此,围绕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特征分析这一主题,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特征展开了论述,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特征,为解决我国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孙世攀  田昆儒  杨青  徐霞 《南开管理评论》2024,(1):64-74+86+75-76
控制主体变更将给目标公司带来新的治理能力来源,从人本角度将会改变目标公司的经营轨迹,对目标公司产生深远影响。基于上述设想,本文沿“控制主体变更—新控制主体—控制主体来源—股权遗留”这一主体变更细节分解思路,详细分析了不同控制主体和遗留股权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并以1996-2019年发生并购的公司为样本对上述理论设想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控制主体变更的目标公司存在显著溢价;利用和放大目标公司的独特性资源优势及提高管理效率是新控制主体掌控公司后提升公司绩效的重要抓手,构成了控制主体变更后实现公司溢价的重要内推机制;内源性和外源性控制主体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有显著差异。本文还探讨了原有控制主体的股权遗留对目标公司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遗留的影响也呈现差异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论稳定。本文对拓展并购价值研究、指导中国企业并购实践和提高并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并购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做大做强,但若并购不当就会导致巨大亏损。本文通过回顾几个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例,分析并购的真实动因,针对真实动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并购目标实现和促进并购动因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中,招标定价是关键问题,而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或法人股出售这种并购行为可能会带来较显著的剩余收益,其并购定价中存在着溢价效应;尤其是流动性资产数量较大的公司,其招标定价将远远高于每股净资产,此种现象被称为"流动性溢价效应".本文以佛山照明1997-2002年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研究了这种流动性溢价现象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较完整的线性并购定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或法人股整体出让的合理定价不能仅仅以市价、净资产、市盈率等财务指标为评价标准,还应考虑正常收益、资产流动性、公司规模及流通股比例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后股改时代,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活动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并购日渐频繁、并购市场化、以结构调整和行业整合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渐据主流,而且并购重组中对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争夺日益激烈,普遍引发资本市场动荡。为了推动并购重组的健康发展,各参与主体应积极应对日渐市场化的并购市场,积极增加并购融资来源等。同时,政府机构应完善反收购相关政策,加强对并购合规、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的监管。  相似文献   

10.
11.
以VaR方法中的历史模拟ARMA预测方法(HSAF)为基本分析方法,以WTI原油现货价格为基本分析变量,衡量了中国石油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面临的价格风险.研究结论表明,在97.6%的置信水平下,预测期内的VaR预测值比实际值要大得多,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预测值是实际值的1~2倍.最后,对降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并购市场风险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我国2002-2008年家族控制上市公司数据,在控制相关变量下,从债务代理成本视角经验检查在中国债权人法律保护较弱的背景中,终极控制股东(家族)是否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本文提供的经验证据表明,终极控制股东显著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具体而言:(1)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公司具有显著低的长期债务水平;(2)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分离度与公司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3)终极控制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指派高管与公司债务期限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与企业资本配置决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企业内部资本配置的理论阐释,以无风险资产和风险性资产的组合投资为研究对象,从控股股东无偿占用上市公司内部资金的角度构建企业价值期权模型,探析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对资本配置决策和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企业资本配置效率正相关,与企业价值正相关;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与企业资本的配置效率负相关,也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并且发现,由大股东侵占而产生的对风险性资产的非效率"挤占"是导致上市企业资本配置行为扭曲的一个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4.
当家族利益与上市企业利益相分离时,家族有动机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采用控股股权转让与非控股股权转让的溢价差来度量控制权私人收益的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达到30.56%;控制权私人收益水平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企业规模显著负相关,与控股股权转让比例存在不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与股权离散度和大股东制衡不相关。研究结果说明我国家族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存在着结构形式完整,控制权配置不合理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现金的市场价值——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使用 1998年~2004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全样本固定效应回归模型,结合中国的制度和治理背景检验上市公司所持现金的价值.结果表明企业已持现金的价值存在折价,其边际价值仅为 0.5元~0.6 元.为了更具体地检验假设,对融资约束、成长机会、控制权性质(国有控股或非国有控股)、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层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企业特征方面,持有现金较少的企业、财务杠杆较低的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或者具有较高成长机会的企业在继续增持现金时,股东对增持的额外现金给予了较高的价值评价,而非国有控股企业所持有的额外现金也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些结果与假设一致,并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在市场化进程的影响方面,当地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所持有的现金具有更高的价值,这与理论假设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债权治理处于公司治理体系的内核,债权治理评价是公司治理系列评价的重要受体。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中小上市公司债权治理评价指数,并籍此从偿债能力、债务融资、资产期限、债务期限四个纬度对205家中小上市公司样本的治理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从不同企业特征因素的视角,对债权治理状况进行分组研究。同时,匹配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对两类指数进行综合相关性和回归研究。结果显示债权治理总体状况偏低,不同所有制下有较大差异,债权治理与公司成长性呈倒U型关系。高偿债、低债务融资均不利于公司成长,债务期限和资产期限结构的不平衡使其对成长性影响不显著。公司规模、公司质量和实际所得税率是影响债权治理水平和公司成长性的重要特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市值管理是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一个管理新动向。在对国外价值管理文献和国内市值管理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金融学和管理学理论,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这套评价体系对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进行了综合排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也越发显得迫切和重要,然而目前在我国,对于家族控制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的发展,理论界始终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评价.本文借助股权分置改革的契机,以"对价"这个囊括公司表现、市场评价、投资 者预期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指标为切入点,利用该指标的综合性与预期性优势,重新审视家族控制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以2006年底进行股改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家族控制有利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市场给予良好的评价,其在全流通过程中支付的成本较低;对家族分样本进一步分析得出,直接上市的家族企业比买壳上市的家族企业总体表现更好;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比家族成员直接参加管理的上市公司市场评价更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董事会治理特征的相关研究成果;采用定性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明上市公司绩效与董事会治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然后采用定量的方法,将董事会治理特征量化为3个指标,收集上市公司3年的统计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最后,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采集的数据样本对假设和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国外机构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应在监督财务报告、管理内部审计、审核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中国证监会还特别强调除此以外的对公司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审计。本文以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调查为依据,对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效率进行了系统的实证观察。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在维护信息披露的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防止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维护关联交易的规范性以及确保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性等方面没有发挥显著作用。目前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