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采用实地研究方法,通过在湖北仙桃某村收集李氏家族盛衰变迁的历史资料,对其家族三代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发展变迁,总结出几十年来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秩序经历了三次大的变迁,从这三种家庭养老秩序的变迁中,得出老年人家庭养老生活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要加大对老年人社会资源的培植,提高老年人在养老秩序中的资源和地位,国家对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投入对于提高老人的资源和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激活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提高社会养老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基于综合计划行为理论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构建的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logit-ISM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各因素间的逻辑层次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明显的悖离,近30%的老年人未将需求意愿转化为实际的利用行为。感知行为控制因素,家庭、社区与社会层面的情境因素,以及老年人的偏好因素能够很好地解释悖离产生的原因;提高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和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增强家庭养老资源,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和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均可显著降低悖离发生的概率,而老年人对传统养老模式偏好的淡化则可显著提高悖离发生的概率。其中,收入、家庭养老资源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是影响悖离的深层根源因素,通过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和健康状况等中间层间接因素,作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认知度、传统养老模式偏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等表层直接驱动因素,最终影响到意愿和行为的悖离。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变迁产生广泛影响,家庭内部代际互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为兼顾工作与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向子女的(外)祖父母寻求育儿帮助,老年人隔代照料作为家庭层面支持生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也逐渐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经历会增强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体现了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与家庭成员责任承担的相互交织;子女给予老年人养老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隔代照料经历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进而强化其未来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意愿。在现阶段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家庭结构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始终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外)祖父母照料孙子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有利于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突出老年人的家庭价值与社会价值,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促进代际协作融合,在家庭内部逐步形成照料孙辈与赡养老...  相似文献   

4.
张立  张文学  杨建林 《西北人口》2012,33(4):1-6,12
文章在界定养老模式这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自我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下,单一的农村养老模式难以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提出应该按照三种类型的农村地区构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支柱相结合、互为补充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家庭养老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张力及其弥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一方面,老年人的特征和人性本能共同决定了人们对家庭养老需求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两者之间的张力造就了当前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家庭养老困境。如何弥合二者之间的张力需要建构家庭和社会联动性的居家养老模式,应发挥各方优势,整合资源,破解家庭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6.
贺丽丽 《西北人口》2007,28(6):117-122
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对甘肃省镇原县张老庄村家庭养老现状的研究表明,农村老年人在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对家庭和子女的依赖性较强,尽管家庭养老的保障水平较低,但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满意度较高。笔者从历史、文化、经济、制度等方面对家庭养老长期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新时期家庭养老的诸多弊端,提出了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7.
赵小艳 《西北人口》2007,28(3):36-41
由于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的老年供养体系。虽然学者们对供养体系的子系统——资源系统、提供系统、供养模式各持其说,但是仍不能脱离家庭、社会、个人三者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混合供养模式。然而,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其老年人的制度供给、精神保障、经济效应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俏  许文 《西北人口》2017,(5):51-57
农村养老服务是国家和社会为了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为其提供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医疗卫生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总称.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并因农村老年群体分异而出现了需求分化现象,但从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结构的布局上看,无论是供给内容、供给主体还是供给模式都不能有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存在着供需失衡的结构性困境.为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可从坚持政府的核心供给地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激发市场供给的活力和鼓励家庭养老的优先供给四个方面做文章.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四二一"家庭的不断增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分析了在老龄化背景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存在的现实问题已经不能满足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从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出发,比较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重点对南京市鼓楼区政府向"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进行探索,最后提出了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朱静辉 《西北人口》2010,31(3):51-57
本文以薛村为个案。认为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特别是老年空巢家庭或者单身老人家庭的核心化带来了家庭养老的困境,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是代际关系变迁的某种外在表现形式。原有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变迁成为家庭结构与老年赡养变化的主要原因。短时间的理性的代际平衡并不是建立在代际双方共有认同基础之上的.老年人仍然以长时间的道德与感情的互惠模式考虑与子辈之间的关系。但是子辈却愈发用现代的理性方式考量代际关系。赡莽老人的动力不是来自于生我养我的父子之恩情。而是一种与市场交换形式相类似的有来有往的给予方式。家庭养老模式的内涵和原则产生的变化使得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下降.在此之中国家成为老年人所期盼的救济对象,但国家的有限资源无法对老年人实施全面的救济。改善老年人生活仍然应以原来的家庭养老模式为基础。并且对之加以外部制度建设和内部社会化机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主要关注家庭因素、基本人口特征的流动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分析视野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个体抗逆力。数据表明,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差于非流动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和个体抗逆力均对其产生影响,其他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流动儿童由于面临着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流动方面的"双重劣势",单纯提升个体抗逆力不足以改变其精神健康不良的事实。因此,一方面努力提升流动儿童的个体抗逆力,充分发挥其面对逆境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不断地瓦解产生"双重劣势"的制度基础。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能改善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控制其他变量基础上,重点分析社会保障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保障总体上对子女经济供养老人的水平具有挤入效应,老年人获得社会保障总体上将提高子女对其经济供养水平。而解释机制分析则发现,原因在于医疗保障释放了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而增加了相应支出,并最终导致子女增加了经济供养支出。进一步分析发现了该效应的群体差异性,而该效应实质是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分配的阶层性差异,根源在于现行医疗卫生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病。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公平的健康保障与福利改进体系等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景亮 《南方人口》2012,27(1):59-64,48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将机构养老资源划分为制度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自我资源五种。研究认为该机构养老资源体系存在:制度资源还不完善、经济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资源供需不平衡、自我资源有所弱化等问题,因此,必须全方位的认识并构建机构养老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涉及范围广且关系复杂。为厘清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影响程度,本文从身体特征、家庭特征、认知特征和环境特征四个方面构建了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首先采用解释性结构模型分析得到由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和深层根本影响因素组成的3级多层递阶有向图,然后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指标的影响力进行排序,建立指标综合权重体系。结果表明: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包括ADL、医疗支出能力、健康自评等8个,中层间接影响因素包括慢性疾病数量、社会关注度、医疗保障水平等8个,深层根本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收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和发展阶段3个。其中,家庭收入水平、ADL、医疗保障水平、慢性疾病数量、政府支持力度等是老年人社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中甘肃和安徽两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结合代际支持动机理论和能力理论,考察子女结构对农村养老中的资源交换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不管是经济支持还是情感支持,长子女和幼子女之间,儿子和女儿之间都存在分工关系和替代关系,以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子女的孩次、性别均对代际资源交换存在显著影响,孙子女的性别和数量对年轻一代和年老一代的代际动机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居住距离、外出务工和父母照料孙子女是不可忽略的中间因素。  相似文献   

16.
Gender and nativity are known risk factors for physical and economic dependency. Immigrant women are particularly disadvantaged because of their greater lack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how women immigrants coordinate and utilize various support systems as they approach retirement age, as well as how choices and constraints affect their physical wellbeing. Experiences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play a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but the pre-retirement years are particularly cru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terns of reliance to be used in later lif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esources,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ties (as well as several exogenous variables) on women's physical health using data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urvey. For the women in this stud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spanic ethnicity and low education are strong risk factors for poor health.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reliance patterns across resource domains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y nativity and that both economic and familial resource access significantly lessens the risk of poor health for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born women.  相似文献   

17.
《Journal of women & aging》2013,25(3-4):21-37
ABSTRACT

Gender and nativity are known risk factors for physical and economic dependency. Immigrant women are particularly disadvantaged because of their greater lack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how women immigrants coordinate and utilize various support systems as they approach retirement age, as well as how choices and constraints affect their physical well-being. Experiences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play a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health, but the pre-retirement years are particularly crucial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terns of reliance to be used in later life.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resources,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ties (as well as several exogenous variables) on women's physical health using data from 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urvey. For the women in this study,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spanic ethnicity and low education are strong risk factors for poor health. Findings also indicate that reliance patterns across resource domains do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y nativity and that both economic and familial resource access significantly lessens the risk of poor health for both native and foreign born women.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2012,59(13):1769-1796
ABSTRACT

Recent scholars have underscored how the experiences of LGBT people of color cannot be fully understood by considering only the independent contributions of race and sexual orientation. Framed by an intersectional lens, the current study seeks to address this gap in understanding by considering the role of nativity on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Black sexual minority adults; we also examined the moderating effects of family support and racial community climate on this relationship. Using national data from the Social Justice Sexuality Project (= 2,166), we discovered that foreign-born Black LGBT adults had simila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hysical health as their native counterparts; family support and racial community climate did not moderate this relationship. Our findings did, however, substantiate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and community support for all Black LGBT adults, regardless of immigration status. Implications of this finding, in addition to directions for future intersectional work on racial minority LGBT peopl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