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敦煌汉文遗书发现的六种写本大藏经中,隋开皇九年独孤皇后所造即为其中之一种,据统计现存有六个卷号。独孤皇后所造"一切经"属于隋文帝时的"官造一切经"系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皇后造写大藏经的先例。同时结合相关佛教史籍记载,对独孤皇后施造"一切经"的监造者、造写地点,以及组织机构、所据底本、造经数量、写经流传情况与历史影响等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程氏是神话传说中重、黎的后裔 ,是从风姓中分出来的。程氏起源于洛阳的上程聚。咸阳程邑是程氏在西周后期迁居之地 ,广平在西周初可能有程姓先民居住 ,但不是程氏得氏之地。洛阳的上程聚在今孟津、偃师的交界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籍,主要有"河北丰润说"和"辽宁辽阳说"."丰润说"的致命弱点是无法与史籍明确记载的曹氏关外祖籍联系起来.近年来辽宁铁岭李奉佐先生根据<上元县志>记载曹家"著籍襄平",认为"古襄平在铁岭",提出曹雪芹关外祖籍是铁岭的新说,试图弥补这一根本缺陷.但根据自前汉至明清史籍关于古襄平城和辽阳城地理位置的大量记载,笔者以为古襄平城确实在今辽阳,"古襄平在铁岭"、"曹雪芹祖籍铁岭"等说法不能成立,曹雪芹祖籍应为辽阳.  相似文献   

4.
《魏书》对什翼犍的死期、死地与北魏道武帝建国前踪迹的记载上,其可信性不能不受到怀疑。细究南北朝史籍的相关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能发现巧合之处,而且南朝史籍能够补充北朝史籍缺少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拓跋代国灭亡之后到道武帝九年(386年)回独孤部为止,道武帝并没有生活在代国旧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考证了独孤授、独孤绶本是一人,《全唐诗》收其诗时却作二人,是错误的.继而论证了独孤授乃其名,绶当是其字.最后考订了独孤授应博学宏词试是在建中元年初春,而非大历十四年,徐松《登科记考》误.  相似文献   

6.
北魏平城砖瓦文字简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平城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吉语瓦当高峰期。皇家建筑遗址出土的大量瓦文,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准、书写能力和书体运用情况。近年在大同地区出土的并不算多的北魏砖铭充分证明,在拓跋氏建都平城时期,所有墓中瘗文字砖者,无一不是来自于南朝的贵族以及西来东至的秦凉和两燕的“投化客”。拓跋氏帝室和近族胡(纥骨)、周(普)、长孙、奚(达奚)、伊(伊娄)、丘(丘敦)、亥(侯)、叔孙、车(车规)等九姓以及“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的陆(步六孤)、贺(贺赖)、刘(独孤)、楼(贺楼)、于(勿忸于)、嵇(纥奚)、尉(尉迟)八姓连如此简单的砖铭都没有。但是,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不仅在洛阳大量出现元姓宗亲和其他代姓贵族的大量墓志,而且在平城也出现了“尉娘”、“苟黑”等代人墓砖。  相似文献   

7.
刘舜卿墓志详细记载了志主的生平"仕"迹、家族世系、姻亲关系等情况,对于研究刘氏家族的相关问题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墓志同正史中的刘舜卿虽姓名相同,但其家世、祖籍、仕宦、生卒年却截然不同,也误导了后世对刘氏子孙的研究。墓志及相关资料的结合,对明确区分"两位刘舜卿",纠正前人对两者混淆的失误,以及刘师旦、刘绚的祖籍、姻亲等问题的考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汉洛阳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官吏、军队等阶层的迁入、迁出使首都洛阳人口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皇室宗族、宫廷服务人员等构成东汉洛阳居住人口。根据文献记载分析,东汉洛阳地区人口约为50万。  相似文献   

9.
独孤及的文学创作以散文著名。独孤及的诗只是他散文的余绪或补充。当有些思绪内容分量过少,或分量虽不少但不适宜作文章时,他就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其“代书”诗突出的特征,是层次清楚、意思明了。其独好古体,表明他偏爱平铺直叙。独孤及作诗好用连接词,常形成诗句的散文化倾向。独孤及的诗歌语言出入先秦两汉典籍,体现出与文章同样的取材范围。我们在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时,除了溯源杜甫外,独孤及也是个应该考虑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关于独孤及的生平研究已经相对完整,而独孤及在“安史之乱”中的出行研究阙如,通过对《全唐诗·补编》和《昆陵集》诸篇目中的分析考证,独孤及“安史之乱”中入蜀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11.
孝文帝为在北魏推行门阀制度,在一以贯之的门阀观念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光极堂大选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是孝文帝为重新配备迁洛以后的官员和确定他们的官位而进行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其前提'宣示品令',则是以门品定官品出身之令,它反映了孝文帝以官品定门第、以门第定出身、以出身定清浊、以清浊定阶级这样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宋元南戏既反映了古代洛阳的人文实况,又为洛阳增添了文学趣味。在《琵琶记》剧本中,洛阳承担着重要的空间背景任务,是作品安排场次的要点。《破窑记》虽经艺术处理,但作者依然把蒙正觅瓜的地点放在洛阳。宋元戏文佚曲不仅反映出唐宋时期汴、洛之间频繁的社会交往,体现了市民阶层新兴力量的道德追求,而且彰显了洛阳的园林景观之美,其盛况超过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中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创作的大量表现洛阳的诗中,关于洛阳自然和园林景观的描写极富诗情画意,侧重表现的是其远离喧嚣的幽静,以及诗人在此间的闲适;寺观也失去了宗教的超然高蹈和庄严肃穆,而成了和园林别业一样供人游赏的景色宜人之地。其笔下的洛阳是"闲"与"隐"的统一体。白居易深刻地体验到了洛阳文化的精神底蕴,并以自己的"中隐"思想和闲适情怀深化了洛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4.
洛阳出土晚唐刘干墓志记载了志主的家世生平、科第宦历及其著述等情况。刘干曾于大中年间修订《切韵》12卷及《通纂》、《通例》共10卷,可为研究唐五代《切韵》系韵书演变、补两唐书《经籍》、《艺文》二志之阙提供原始文献线索。其妻太原王氏墓志为当世仅见刘干之著述。  相似文献   

15.
北朝隋唐时期 ,河洛于氏人才辈出 ,十分显赫。但有关史书对其记载时有出入。虽然有些史书将其记为代州或雍州及京兆等地人 ,但经过对史料及有关墓志、神道碑的研究认定 ,于氏始终为河南洛阳人 ,且对其它一些问题进行了订正或对史书有所补充 ,并据此列出于氏十八代世系表  相似文献   

16.
讲会是古代学术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有明一代 ,孟化鲤、吕维祺、张抱初、王以悟等人在洛阳一带大兴讲会 ,可考者达十六个。其规模宏大 ,成员众多 ,学术交流频繁 ,以宣扬王阳明良知之学为嚆矢 ,使洛阳成为王学北移的两大重镇之一 ,在学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洛阳古都研究在学界向来受到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古都研究成果丰富,精彩纷呈.从学术史角度比较全面地总结和评述这方面已有的学术成果,指出其不足,对洛阳古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妾妇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家族文化圈特殊的"群"体。在明清小说中妾妇有着广泛性的存在,她们是引发家庭纷争的重要因素,她们数量众多而命运各异:或不甘雌伏,或志得意满,亦或不幸而成为家庭血腥战争的牺牲品。通过明清长篇家庭小说妾妇群体生存境遇的解析,我们发现"被决定性"是千姿百态的她们命运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朱绍侯 《南都学坛》2005,25(4):18-20
刘累是陶唐氏的后裔,在夏朝时给帝孔甲养龙,因一雌龙死,刘累惧罪而逃至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并老死在鲁县。刘累的后人春秋时到晋国做官,封于范,称范氏。后范大夫士会因故奔秦,当晋国召士会返晋时,士会有一子留秦,因是刘累之后而姓刘,汉高祖刘邦是其后裔,这是祁姓之刘。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其后人亦姓刘,这是姬姓之刘。到汉代姬姓之刘与祁姓之刘混而为一,从此刘累就成为刘姓的共同祖先,鲁县就成为刘姓的祖居地。  相似文献   

20.
在东汉文学地理空间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中,洛阳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这种转移在兖、豫、青、徐等地的文化发展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地方文化中心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京城洛阳的文学繁荣。以班固为代表的东汉士人,在洛阳的文学活动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凸显了洛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