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文化产业在当前的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它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在对外输出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断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的经济利益,而且也带来了更重要的政治利益和国家文化利益。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文化产业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及关国政府的关系,表明美国文化产业日益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鲍秋媛 《学术论坛》2004,16(6):53-56
美国的人权观念最早受到"天赋人权"和《独立宣言》的影响。在外交领域内首先涉及人权问题的是威尔逊总统的理想主义外交,二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四大自由"的主张把人权渗透到外交领域。1977年上台的卡特总统正式把人权外交作为一项长期国策。从此以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在全球范围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美国政府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其推行世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实现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中的核心要素,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有效地运用文化软实力。但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很多缺点和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对外战略的“软肋”。因此,应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维系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并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加大文化传播力度,重塑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战略文化对国家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具有和平主义理念、不懈追求统一和"义战"、"慎战"特征,并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发生着嬗变,逐步形成了"和谐世界"理念、因地制宜的统一观和新安全观等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将随着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冷战后面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深化,美国不断强化其国际战略中的文化因素,为美国推行霸权、干涉别国内政提供合理依据.在其文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美国采取了以经济促文化、高举人权旗帜、构建文化扩张理论和培植价值认同的人才等手段,实现其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面对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注重提升各民族文化在世界中的地位,反对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相似文献   

6.
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和约"的签订导致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出现.从此,建立在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原则基础上的欧洲国家体系逐渐演变成由独立国家构成的现代国际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极体系是不同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以及美苏双方对当时国际环境错误判断的不可避免的结果.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紧密交融,政治问题经济化和经济问题政治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为特征的世界多极化趋势正向纵深发展.新出的夏立平专著<当代国际体系与大国战略关系>(以下称<当代国际体系>),以新颖的视角论述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诠释在当今国际体系环境下大国战略关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文化安全战略是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优势在全球推行以意识形态扩张为核心,以全球美国化为最终目标,以文化产品输出为主要方式,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的文化扩张战略。考察美国文化战略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基本内容,有助于客观地把握美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实质,并为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文化民族性与世界性不断展开的过程,在当代,文化的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文化的殖民化。文化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失落;社会生活方式,理论界、文艺界,"文化殖民主义"倾向严重;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后,威胁着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应是:坚持"和而不同",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现象;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高德胜 《阴山学刊》2003,16(5):15-19
冷战以后,美国调整其全球战略,加强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渗透,在地缘格局上逐渐对中国形成了战略包围。在美国亚太地缘战略步步进逼的态势下,中国赖于生存和发展的亚太地缘空间正被挤压和威胁,而因缺乏有效还击手段,使中国对外战略面临着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困境。面对这一态势,正确处理对美关系,确立正确有效的对外战略,以保障国内建设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由弱化转变为世界各文明体系间冲突加剧。作为二战的失败者,德国在二战后满目疮痍,却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统一并崛起,让世界倏忽发现一个德国的成功回归。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结束了40多年的分裂格局,在政治经济上获得独立地位。这些成就的取得除了德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辅助外,更是因为作为欧陆文化强国的德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二战后德国制定的一系列文化强国战略,渗透到整个国家战略的体系中,进而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其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主义是现代哲学的一大景观,与人本主义一起撑起了现代哲学的两条生命线。科学主义具体表现为数学主义、逻辑主义和物理主义,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科学主义的主旨是用自然科学同化乃至取消哲学,实质是把哲学由价值理性改造为工具理性。科学主义的后果是通过系列的操作和处理,拉大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世界变成虚假材料的堆积。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文化系统,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信仰为核心及围绕它而产生的部分;一是由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所决定的部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如"人为贵","自强不息","立德立功立言","以修身为本","忠孝传家"等,皆以天地与祖先崇拜信仰为背景,因而成为一个系统——"道",成为中国的文化心灵和文化创造之根。世俗部分,一是各种基本知识、哲学学说、思维方式等。一是随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变化的价值观念,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思想及对进步和效率的追求。这些,形式上是西方的,实际上是近代的。今天,中国取得了完全的自主与自信,两个新的趋势在同时兴起:一是全方位的开放,一是兴起"国学"热,自觉继承和重新诠释传统。两个趋向的交流融合,正在培育出一代新人和一种新的文化。它将反过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全方位的交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宗族文化与乡村民主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宗族文化复萌对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对乡村民主化建设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宗族文化容易强化宗族意识、纠结宗族矛盾、妨碍法制建设、抑制独创精神、操纵乡政等,影响乡村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农民的政治参与,延缓乡村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现代信用社会与征信社会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现代信用社会应是以制度信任为基本支撑,以人际信任为交往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社会成员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现代信用社会显然比征信社会层次更高,征信社会仅仅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的特征,使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俄日在亚太地区战略地位因素以及经济互补性考虑,两国在多领域的合作有着巨大潜力,但由于北方领土问题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仍将掣肘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经济合作上相互需求与领土问题上相互对峙的反复消长,将成为21世纪上半叶俄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应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我国1997年到2007年各省财政支出的外溢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支出竞争,即地方政府在决定人均财政支出时往往会参照相邻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并随着这些省份人均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鉴于此,我国在把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时,应注重发挥地方财政支出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 ,曾经出现过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写本质”论。“写本质”论者称 ,“写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学艺术方法 ,只有“写本质”才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虽然“写本质”论不无产生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但是作为一种思潮 ,它也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终结。从哲学的层面看 ,“写本质”论属于旧唯物主义范畴。文学艺术作品要真正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就应当超越旧唯物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地”研究和描写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的法律信任及其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东岳论丛》2009,30(8):162-166
法治的内在要素要求人们对法普遍尊重、信任和信仰。民众对法律的不信任必将减损他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法律信任,就无法律信仰。法律信任是社会信任的重要基础。对于当前中国来说,法律信任比法律信仰是一个更现实的社会问题。传统中国的生活和社会治理方式烙有强烈的人治色彩;而中国在社会转型中产生的部分问题,也影响了人们的法律信任。培养国民树立法律信任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通过法律制度设计、法律实施、法律宣传推动法律信任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土地冲突问题及其根源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的所有制结构没有根本变化,但是以前比较单一的土地权能模式被打破,细碎化的土地权能(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不同的市场价值逐渐挖掘释放。土地各项权能随其利益不断调整,在体制还不完善健全的经济转型期,各个阶层、集团之间因土地  相似文献   

20.
价值澄清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兴衰持续发展至今。价值澄清法已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为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这一理论发展的回顾,总结其在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可以更好地指导人们运用它解决价值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