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1]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约四百字,就用上二十一个“也”字,后人对此有种种看法。《桑榆杂录》:“或言醉翁亭记用‘也’字太多,荆公曰:‘以某观之,尚欠一也字。’坐有范司户者曰:‘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此处欠之’。荆公大喜”。王若虚则谓:“若如所说,不惟意断,文亦不健矣。恐荆公无此言。诚使有之,亦戏云尔”《见《滹南遗老集》卷三十六)。若虚对《醉翁亭记》非常赞赏,曾讲:“《醉  相似文献   

3.
划“句号”     
“人固有一死”,谁迟早都要划个“句号”。一生开拓进取、富民强国是种划法,庸碌无为、极少建树亦是一种划法;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是种划法,以权谋私、追求享乐,甚至祸国殃民又是一种划法。因为“划法”不同,“句号”也因人而异。有的功绩卓著或功大于过;有的过大于功或罪孽深重。“泰山之重者”留芳身后,“轻于鸿毛者”默默无闻或遗臭世间。  相似文献   

4.
朱熹将《论语·雍也》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注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庸与仁义道德连在一起。儒家鼓吹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中正、公平、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礼记·中庸》又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佛教《中道》亦言:“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即指  相似文献   

5.
<正> 《柳河东集》卷十六转载了韩愈的《天说》: “若知天之说乎?吾为子言天之说:今夫人有疾痛倦辱饥寒甚者,因仰而呼天曰:‘残民者昌,佑民者殃!’又仰而呼天曰:‘何为使至此极戾也!’若是者,举不能知天。夫果菰饮食既坏,虫生之;人之血气败逆雍底,为痛疡疣赘瘘痔,虫亦生之。木朽而蝎中,草腐而萤飞。是岂不以坏而后出耶?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于肌体的阴阳不平衡所致。因此调整和保持阴阳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养生之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它可以包括各个方面,饮食与排便亦在其中。一出一入即是平衡,若  相似文献   

7.
阿·托尔斯泰曾把语言喻为“一种非常神奇的电波”,作家和诗人就是利用这种电波把“自己的感情,美妙的幻想和各种思想”传送给读者。他惊叹道:“语言,是一种魔力”。是的,它“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高尔基语)。语言在文学创作中,还有什么不能够穷形尽相,写照传神的呢?一个人,无论他生前如何魁伟,如何俊美,终究逃脱不了一死,不留下一点痕迹。但借助语言的描绘,却给世间留下了一不幅幅永不衰朽的肖象:“身长八尺,豹头环跟,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有谁不知道这是燕人张翼德的“形貌异常”的肖象。林黛玉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  相似文献   

8.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工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相似文献   

9.
《说文》释字有兼存诸义者,考其说释之例,除因"一曰"别出他义而外,当以二义递相义训为要。按之并训二义,同义复出者有之,相反相成者有之,文意顺承者有之,别义歧说者有之,舛讹未通者亦有之,诚为类例繁富,缴绕难清。实当爬梳其例,隐括其类,廓清纷淆,择要例以辨之。今人或出"一句数读"例,言《说文》于一句中可兼训数义也。由是立说,误读误释往往而生,亦有可说者。  相似文献   

10.
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③?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④?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⑤?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⑥,更⑦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⑧。势不可也⑨,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彼⑩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11),鹿豕狉狉(12),人不能搏噬(13),而且无毛羽,莫克  相似文献   

11.
<正> 1·0 范围 1·1 本篇考释之本字,仅限于客方言五华话之阴声韵字。所考多为该方言使用者误以为有音无字之僻字。如说话快一义,客语曰[fai],字本作“祸”,本有其字,因生僻而误以为无字,故本篇考释之。此外,亦有字习用不僻,因音变或义变而不知其竟为本字者,本篇亦释之以明其为本字。如义为树枝而口语音[k‘a]者,字本作“柯”是也。  相似文献   

12.
(宋)洪迈《容斋随笔·东坡不随人后》对苏轼艺术特色的评论,是多少触及文艺领域里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的。他写道: 自屈原词赋假为渔父、曰者问答之后,后人作者悉相规仿……言话非不工也, 而此习根著未之或改。若东坡公作后杞菊赋,破题直云:“吁嗟先生,谁使汝 坐堂上称太守?”殆知飞龙搏鹏,骞翔扶摇于烟霄九万里之外,不可博诘,岂 区区巢林翾羽者所能窥探其涯涘哉?于诗亦然,乐天云:“醉貌如霜叶,虽红  相似文献   

13.
属僚对于上官之称谓.称人与自称.京外不同。对于管理各部院之亲郡王。称之为王爷。对于部院之尚书.待郎.则称之为大人.而冠以姓。以尚,待不仅一人也。其自称则不论郎中、员外,主事。均称司官。亦有称章京者(章京初为将军之满洲称谓。世祖入关时盛京将军自称章京是也。继而转为委员之满洲称谓.如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属员皆称章京是也)。虽京堂道府为章京.亦自称章京。尚、侍对于司官.章京之无戚友私谊者。则曰某老爷。某,姓也。此就京曹官言之也。若在外官.则藩,臬,学各司对于督抚.自称本  相似文献   

14.
说盗人未有甘心而为盗者也,必不得已而始为之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彼为盗者,未尝不知之为乐也;知其为乐而不之享者,良亦有不得已在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吸风餐雨,掠十得一。彼为盗者,亦未尝不知之为苦也;知其为苦而必为之者,良亦大有不得已存也。天下太平之时无盗,纷乱之时多盗,岂盗为纷乱之时所必有者欤?良亦有不得已而有之者。非迫于饥寒,即迫于罪过。大好男儿,铤而走险,致委骨穷尘,而为祸一世者,岂无故哉!原  相似文献   

15.
潘火庆 《社区》2014,(32):4-4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善于读万卷书又勤于行万里路的求学者,心胸开阔、视野拓宽,目睹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书:竹帛是书、山水是书、玉石是书、虫鱼是书、花鸟是书、风土人情也是书。一般人只博览有字之书,却对这些无字之书视而不读;只听到琴弦之声,却听不见天地弥漫无弦之音。  相似文献   

16.
古人为什么采用养生一词来标识有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知识和行为 ?其原因有二 :一是古人高度重视人和生命 ,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 ,认为生命是万物之尊。把生看作是天地间大德 ,认为爱惜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二是养字含有供养、敬养之义 ,认为供养的关键在于减少或免除供养对象为自己生存所需应付出的劳动。养生 ,即供养生命、供养身体 ,亦如供养父母。因此古人亦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节制和减少生命力的消耗 ,其最佳的途径则是“静”。因此传统养生学以静为主  相似文献   

17.
<正> 一、什么是祥瑞、瑞应、符瑞、祯祥? 祥:吉祥、《说文》:“祥,福也。”一云善也。段注:“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征兆有时也可谓之祥,如《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瑞是什么呢?《说文》:“瑞,以玉为信也。”段玉裁注:“典瑞,掌王瑞,王器之藏,注云:‘瑞,符信也’。瑞为圭璋琮壁之总称,引申为祥瑞者,亦谓感召若符节也。”《春秋左传》杜序:“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论衡·指瑞》“异物见则谓之瑞。“祥瑞,可以和事件同时,或先或后出。既可以作征兆,也可作证明。祥瑞一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片树叶的启示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①,三年而成。丰杀茎柯②,毫芒颜泽⑨,乱④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禄于宋邦。列子⑤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⑥,而载⑦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⑧,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⑨;丰年大禾,臧获⑩不能恶  相似文献   

19.
程亮 《东方论坛》2014,(2):8-12
《大学》《中庸》以"诚"这一概念为核心,构建出一个以"心性"哲学理论为根本、由心性修养之"内圣"而开出"修齐治平"之"外王"的道德政治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修身为治平之本,而"诚意"则为修身之要。所谓"诚意",即"毋自欺",即"率性",就是复归人皆有之之"赤子之心"和天命之性。"诚"不仅是修身之要,而且是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是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并列而为三的人道之功。致"诚"明道的途径有二,即"自诚明"和"自明诚",亦即"尊德性而道问学",两者相辅相成。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儒家,尤其是思孟学派的完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诚”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诚”的解析发展了精诚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