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方尖碑》是苏联白俄罗斯作家瓦西里·贝柯夫一九七二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译文载于《世界文学》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小说获得了二九七四年苏联国家文艺奖金一等奖,并拍成电影。  相似文献   

2.
<正>1976年1月,中篇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在"复刊"后的《人民文学》刊发,尽管围绕着这篇小说的"政治博弈"错综复杂、风波迭起,但小说对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想象,以及霍大道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其成为"改革文学"的先声。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以及随后出现的《维持会长》、《开拓者》等小说,不仅把蒋子龙推上了"改革文学之父"的位置,使其成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而且成为国家现代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些小说中,可以探索到以城市为书写对象的改革文学  相似文献   

3.
《女神》中最早的诗篇究竟写于何时,解放以来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例如邓牛顿同志说:“郭沫若从一九一八年夏秋开始试作新诗。”(《南开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二期);谷铺林同志说:“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一八年初夏从事文学活动……”,并且具体地指出:“第一篇《死的诱惑》写于一九一八年初夏”(《破与立》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楼栖同志说:郭沫若“从一九一九年就开始写诗”(《论郭沫若的诗》一九七八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韩立群同志说:“《女神》写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破与立》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4.
王兴东和王浙滨这两位青年电影编剧,一开始就带着独特的风韵闯进了电影文学的“迷宫”。他们自一九八。年发表了合作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明天回答你》(载《新苑》一九八○年第二期)之后,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接连又发表了《他、她、它》(与刘明生合写,载《电影新作》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拍片时改名为《白桦林中的哨所》)、《别忘了妈妈》(与刘子成合作,载《萌芽增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拍片时改为《飞来的仙鹤》)、《请把信留下》(载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 《提灯会》(《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八年第四期)有几处错误: ①272页第5行“愦”应作“愤”;②272页第7行  相似文献   

6.
与过去几年相比,去年我省作家经过艰苦地努力,奉献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如(按发表顺序排列):乔典运的《满票》(《奔流》1985年第3期),张一弓的《流星在寻找失去的轨迹》(《莽原》1985年第3期),田中禾的《五月》(《山西文学》1985年第5期),齐岸青的《执火者》(《上海文学》1985年第7期),张宇的《活鬼》(《莽原》1985年第4期)等等。确是喧闹的一年。  相似文献   

7.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不是蒲松龄,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我在《<醒世姻缘传>作者新探》(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见《殷都学刊》1986年第2期)等文章中都谈到应该是清初文学家丁耀亢,而不是蒲松龄。为了进一步说明《醒世姻缘传》不是蒲松龄的作品,有必要把《醒世姻缘传》与蒲松龄的作品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8.
文学语言性质综论──文学语言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什么是文学语言?这是个既老且新、既浅且深、既单纯又复杂的话题。(一)代表性定义评析清看下面举出的具有代表性定义: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语言,以及人民口头创作中经过加工的语言。文学理论中所讲的“文学语言”的概念,通常指狭义的文学语言。(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64年10月第2版,第333页。)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语言艺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辞海·文学分册》(修订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5月版.第7页…  相似文献   

9.
“文革”题材小说,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很快因《伤痕》、《我应该怎么办》、《月兰》、《在小河那边》、《神圣的革命》、《枫》等大批短、中、长篇作品的问世形成高潮。但此后,便逐渐为“反思”、“寻根”、“改革”、“探索”的声浪所淹没(其间有一些作品以“知青小说”的面目出现,它们和一般的“文革”题材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后者以“文革”社会为观察点,而前者却是聚焦于“文革”背景下的“知青”的生存状态)。如今,在相隔十多年之后,它们却又悄悄地同时又是成群结队地走上了文坛。 据笔者视野所及,仅从一些主要的文学期刊来看,去年以来就有短篇《青苹果》(沈嘉禄,《十月》1993、1)、《老家的皂角香》(鲁脉,《人民文学》1993、4)、《结局》(吕志青,《人民文学》1993,8);中篇《北京有个金太阳》(李锐,《收获》1993、2)。此外,笔者还读到一部不久前出版的长篇小说《无字碑》(叶玉生,海峡文艺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周和军 《齐鲁学刊》2015,(3):151-155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实绩和问题,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流小说在审美意蕴及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方正耀撰文《中国古代小说的史体结构》,发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六年第六期。文章指出以往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忽视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共通特点:史体结构。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发展与史传文学的影响、促进密切相关。小说脱胎于史。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小说都未摆脱史籍桎梏,即使挣脱以后,史传的艺术营养依然哺育着小说家。突出的是结构技巧,不断被小说家模仿、借鉴、创  相似文献   

12.
心灵的探索──回族青年作家马宇桢小说论丁朝君多少年来,我们的文学作品歌颂人民、美化人民,其结果造成民族智慧的群体下降。其实,从鲁迅先生的阿Q、润土、祥林嫂、爱钻,到新时期文学的“陈焕生”、《老井》、《小鲍庄》、《爸爸爸})、《活动变人形})、《古船》...  相似文献   

13.
《文史哲》2011,(4):120
<正>经过历时近半年的严格评选,《文史哲》2009年"年度名篇奖"揭晓。郭延礼《20世纪初中国女性文学四大作家群体考论》(第4期)、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第6期)、杜保瑞《中国哲学的基本哲学问题与概念范畴》(第4期)三篇佳作入选。  相似文献   

14.
青年作家赵本夫一九八一年以他的处女作《卖驴》引起文坛的强烈反响,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赏,在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中名列前茅,当时有人说他和另两位青年获奖作者“出手不凡,可予厚望”(《喜看百花争妍》《小说选刊》1982年第5期)。最近笔者翻阅了他已发表的十来个作品,高兴地看到赵本夫的确未负厚望,他一直在进行着用功的探索,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用力去分析、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5.
邵振国小说创作论刘俐俐在《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发表的《走向形式的西部人文情感——邵振国小说创作论》中指出,从当年的《麦客》和《祁连人》引起的轰动效应之后,邵振国走了一条艰难而寂寞的文学之路。前行于文学主潮之外,从独特的西部人文情感出发,去寻找富...  相似文献   

16.
蔡毅在《思想战线》1987年第5期撰文认为,新时期文学在十年中大的裂变发生过两次,一次是1979年、1980年,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分裂出非现实主义文学,如意识流小说和朦胧诗,一次是1984年底至1985年以来,文学的变化不仅在形式、技巧,而且在观念上也有别于以往小说、诗歌、报告文学,乃至于评论和理论,真正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学态势,绽放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新花蕾。如小说中产生了心态小说、纪实小说、报告小说、荒诞小说、寻根小说、魔幻小说等各种新试验小说。传统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反映论、阶级论、本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后十年的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青壮年时代是一位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对近代文坛有极大的影响,并推进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化。其中有些论著如《译印政治小说序》、《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饮冰室诗话》,不仅对推动近代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有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倘以1920年为界,将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分成前后两期(这里是为叙述方便所作的假设,并非梁启超一生文学活动的分期):前期的文论多侧重对文学外部规律的探索,政治色彩比较浓重;1920年后,他在文学方面的论著则多属  相似文献   

18.
1907年发表在《小说林》期刊上的《小说小话》,是一篇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的著名小说论文,一向为中国小说史的研究者们所重视。然而,该文的作者是谁,说法却不一。郭绍虞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1980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录了《小说小话》,题下所标作者为“梁启超”,末后注明选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卷四。查阿英同志编的此书,收了《小说小话》全文,但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八月四日《光明日报》所载友红同志《关于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概念的理解》的文章,一九七八年《南京大学学报》第一期所载郁幕镛同志的《论社会生产力》的文章,都主张“生产力应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一九七八年《经济研究》第九期所载王殿俊同志的《关于生产力的两个问题》一文,主张生产力既是三要素又是两要素。我认为,生产力的三要素论或既可三要素又可两要素论,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力的三要素论和二要素论的分岐,在经济学界和哲学界都由来已久。王学文同志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绪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张鱼同志的《关  相似文献   

20.
艾斐的《小说审美意识》(文化艺术出版社)一书,通过追踪新时期以来文学(主要是小说)创作的态势和对其在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美学轨迹的审视,并从理论上予以阐释、评判和确证,相当清晰地勾划出了文学,特别是小说创作的现实形态.他对情绪记忆的潜在作用、美感“共呜”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