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对世界比较文学的重要贡献在于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欧洲与美国学者建立了这一学科的原则,但是并未能解决理论体系建构的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比较文学学者首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以辩证逻辑与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为主要范畴,这种理论对多元文化语境有普适性,对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与世界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一样面临重新建构的问题。针对近年来关于比较文学规范与理论体系的主要争论,探讨了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比较文学“失范”问题与二次危机论。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应当超越20世纪中期的“菲勒斯—西方中心”的理论模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代表新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是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也将是中国学者对于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新理论由学科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4个部分构成,重点讨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涵,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的早期是指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比较文学学科确立之前的中间"地带".学科确立后的比较文学,其许多特点在"早期"那里就已经形成.对"早期"进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下的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5.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6.
世界比较文学学科基本上走过了一条"涟漪式"的发展轨迹.曹顺庆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历经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研究、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文学变异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诸多领域,一步步地向比较文学研究的纵深方向发展,也呈现出一条"涟漪式"的逻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论述比较文学学科自"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以来的几次危机及其成因.在以"跨文化研究"为特征的比较文学发展新阶段,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仍是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其表现形式--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以各种变体构成对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深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变异学是中国学者立足《周易》"变异"所提出的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普适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也是比较文学中中国学者对于学科理论话语建设新的反思与实践。本文论述了变异学作为本土化话语的建构,理论渊源及学理依据、概览文学变异学的理论构成。变异学将比较文学的视野真正回归至世界文学,回归至世界文学交流平台的学科身份;同时,此一理论在新的研究热潮与危机论的境况下,激发着比较文学学科新的研究方向,把握住更具有价值的跨文明创生因子,进一步加固、完善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大厦的基础,变异学作为中国学者提出的本土化新话语,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陷入了一个悖论式的危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论争中成长.中国学派切切实实推进了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外比较文学教材中所论述的方法主要有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及中国学者提出的变异学研究。这些研究方法看似完备,实则尚未涵盖比较文学的所有实践。例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使用的"打通"之法以双向阐释实现了跨文明的比较,是全球化时代东西对话的有效途径;刘若愚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中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论,使中西方的诗学在内容与结构上形成了可通约的契合。这些案例都是比较文学阐释学的具体应用,但它在理论层面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界定。作为一个值得重视的学科理论新观点,比较文学阐释学应当被写入比较文学的教科书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渡边洋《比较文学导论》阅读之联想,感到:国内比较文学界中的“代表”说似有点溢美之词的嫌疑;比较文化研究至多算是一种学术愿景或者一种研究视野;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成果务必贴近我们身边更为现实、具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中国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创办于此时的《大公报·文学副刊》也促进了这门新生学科在中国的传播。从20世纪初期我国学界的状况来看,《大公报·文学副刊》构筑了完整的欧美文学知识谱系,强调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学;从我国当下的比较文学发展来看,对《大公报·文学副刊》的研究将有助于整合我国比较文学初期的学术资源,进一步规范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促进我国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范式伴随着对媒介本质意义的再思索而变化,网络时代对媒介重塑了人的时空感知方式的认同与受众主体性地位的确立,使媒介学研究范式发生了由"作者-文本"向"文本-话语"的转变.网络发挥着建构比较文学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但在精神文化生态失衡的大众传媒时代,网络在打破精英塑造神话的同时,也无法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侵袭.网络对比较文学生态话语整合与解构的矛盾,给比较文学媒介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女性文学研究"专栏,自1996年设置以来,经过几年的坚持与努力,自2001年起成为固定栏目,每期刊登2—3篇相关研究论文。至2009年底,已经刊发成果107篇,成为国内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唯一长期刊登相关研究论文的学报,为国内相关研究者交流成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所刊发的文章,范围涉及我国30年间女性文学研究领域的各个分支,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有相当的影响力。随着稿件质量的提高,该专栏今后将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在新时期以来30多年的教学和教材编撰的经验及科学研究成果积累的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具有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教科书和研究专著。它以现代性为选取史料、描述历史和理论阐述的基本价值参照,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在史料的发掘、新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和理论观点的创新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尽管由于编写者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术研究的态度使其作为本、专科学生的教材而显得偏难或不适用,但其对整个现当代文学学科总结性的把握和丰厚的学术原创性带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上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对“第二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研讨会”的综述 ;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文科教学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化育功能。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也谈比较文学教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我国比较文学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仍存在着面面俱到、越来越厚、集体编写、风格不一、叙述重复、前后矛盾等问题。因此,应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队伍编写教材;教材的编写应根据教学需要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注重教材的研究、修订工作,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学术含量;力求教材建设与精品课建设相结合,使比较文学教材的研究与撰写日益具有革新锐气,并突出比较文学教材建设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9.
季老《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作为关于对故事体裁做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实际上由比较文学牵连出另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学科:比较故事学。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论断是:1.认为民间故事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3.汉译佛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应将国内各民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5.应偏好"比较文学中直接影响的一派"。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