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1,(8):139-144
王海鸽的《新结婚时代》与《大校的女儿》真实记录了新时期爱情与婚姻观念的困境。《新结婚时代》讲述了三对错位的婚姻,城乡婚姻,姐弟婚姻,老少婚姻,而在错位的婚姻中,爱情却是平衡的。《大校的女儿》中,或者是在平衡的婚姻中爱情缺位,或者在爱情产生的时候却无法进入婚姻,也注定了爱情的错位成为必然。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的婚姻与爱情之间的错位与平衡,是新时期婚姻爱情的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2.
文汇报去年七月十六日刊登了周鹄昌等三位同志题为《论现阶段婚姻道德评价的尺度》的文章(以下简称“周文”)。文章认为,恩格斯讲的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和衡量婚姻道德的尺度,只适用共产主义社会;而在我国现阶段的婚姻中,爱情只能是重要的基础之一,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这种  相似文献   

3.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4.
门阀制度在唐代逐渐解体,士族阶级受到压抑;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婚姻爱情生活中影响更大。原因主要在于世俗观念的影响、寒门士子的前途压力和法律的明文规定。这些因素不但影响和调控了唐代文人的婚姻爱情生活,而且深刻地体现和反映到有关的文艺创作中来。  相似文献   

5.
所谓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是根据个人的情感和社会经济背景所缔结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婚姻。内涵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功利性婚姻以现实的需要或利益为选择,认为只有建立在实际需要上的婚姻才更具稳定性,也更具道德性。从理论上分析,二者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但舆论似乎更偏向内涵性婚姻,并对功利性婚姻持批判态度。但从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婚姻问题,我们应当超越内涵性婚姻与功利性婚姻的对立,建构起一种新的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梳女是生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没有婚姻生活的特殊女性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婚姻观念.也正是在她们朦胧的自主观念、极端的贞操观念和特殊的家庭观念影响下,使得这群女性选择了不要婚姻的生活.但由于自梳女群体的复杂性,故而又衍生出一些变异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7.
才子佳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理想的婚姻观念,这类故事中的主角类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观念,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发展。作者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观中注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忠贞互爱的新婚姻观。理想爱情的描写赋予了《西厢记》巨大的思想魅力,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爱情和婚姻是文学艺术的永恒话题。中国古训 ,婚姻必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是有婚姻而无爱情的 ,婚姻的目的主要在于传宗接代。在这种封建婚恋观之下酿成了多少人间悲剧 !五四时期 ,新文化运动打开了封建传统的缺口 ,统治了中国两千年的宗法思想动摇了 ,各种思潮的涌入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老中国的儿女们开始了对自身存在价值的认识 ,于是青年男女走出家庭 ,追求个性解放 ,追求婚姻自由。子君“我是我自己的”的呼喊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 ,但是没有经济的基础、没有社会的整体解放 ,爱情也就失去了附丽 ,如鲁迅所说 ,娜…  相似文献   

9.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萧红和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赏识。然而,在看待萧红的爱情婚姻问题上,却仍有人存有某种模糊和偏见。特别是对她的多次爱情婚姻至今持有否定态度,说“对她的移情也只能用宽松的道德标准去审视”。乃至不少人对萧红的死认为是她的任性与萧军分手去了香港,如果不是与萧军分手,最后不至于因贫病客死他乡。笔者认为萧红的爱情婚姻的多次失败,正表现了她追求女性婚姻自由、追求男女平等的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为现代史上最负盛名的文学巨匠,其独特的爱情婚姻一直是热点话题。为回应自媒体关于鲁迅爱情婚姻的各种非议,文章系统梳理鲁迅爱情婚姻的思想与实践,以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在青年时代被迫饮下的婚姻苦酒,浸润其爱情哲学思想独具一格:恋爱双方“都要真的神往的心”,爱情是精神之恋与肌肤之亲的完美融合,婚姻家庭应该是爱情的自然延续,文明社会中一夫一妻最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人的一生一般总要隶属于两个家庭,一个是出生家庭,一个是生殖家庭。婚姻不但是出生家庭存在的前提,而且是由出生家庭向生殖家庭过渡的桥梁,婚姻与人生密切相关。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把婚姻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婚姻道德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耍内容之一。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确实存在着大量的爱情婚姻,但也不可否认,相当数量的婚姻还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甚至还有不少不道德婚姻。为了正确认识这种状况,本文准备就婚姻基础的历史演变及其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的婚姻观与她所生活的社会不尽相同。她并不绝对地分离爱情和金钱,并且表明后者经常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非爱不嫁。她摒弃仅仅建立于感官或实际需求之上的婚姻,但她相信,理想的婚姻应该包容这些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努力使它们得到满足。她认为不能把深思熟虑的婚姻同唯利是图混为一谈,正如不能把建立在理性爱情上的婚姻同一时冲动混为一谈一样。  相似文献   

13.
电视连续剧<中国式离婚>描述了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青年、中年和老年三代夫妻在各自的情感和婚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揭示了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痛.本文对该剧的婚姻主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维系婚姻需要情感,更需要理性.文章指出"中国式离婚"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的非理性的 "以夫为荣"观念造成的悲剧,维系幸福的婚姻需要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任和宽容.文章呼吁让情感与理性呵护有爱情的婚姻,缝合有裂痕的婚姻,创造更幸福的婚姻,让中国式离婚的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4.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活经历和情感观念历程上,对夏洛蒂·勃朗特本人与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作一比较,说明《简爱》的创作心理主要是作者长期受到社会、生活和情感的压抑而产生的宣泄欲求和叛逆性格,并认为在简身上还表现了作者自己既追求平等、爱情,又重视物质财富的婚姻理想。  相似文献   

16.
张丽琴 《理论界》2009,(11):202-203
本文择取当代校园小说作为关注点,以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为视角,把老、中、青三代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概括为相应的三种模式,由此解读出校园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状态——迷乱与抑郁,进而从社会、心理的三个层面探寻校园知识分子爱情婚姻状况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婚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文化中尤其以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为重,中西方各自的婚姻观念和婚礼习俗构筑了不同的婚姻文化。在现实语境下,涉外婚姻必然面临不同婚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问题。在此通过对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产生之源流的追溯,分析中西方婚姻文化差异的表现以及由此引起的碰撞与交流,阐述了婚姻观念比婚礼习俗对涉外婚姻的影响更为重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文联 《江汉论坛》2003,4(6):78-80
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婚姻观念变革的现实土壤,新式知识分子群体把婚姻视为影响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在揭露和批判旧式婚姻实质及其习俗的基础上,大力张扬婚姻自由,对婚姻自由的本质与内涵、伦理价值与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建构,并形成了一种颇有社会影响的社会思潮.五四婚姻变革思潮虽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对现代婚恋观念的形成和近代妇女解放进程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社会排斥为分析视角,研究涉台婚姻问题及其社会后果,认为涉台婚姻存在意识形态化的政策排斥、歧视性的社会排斥、经济排斥、文化与观念等制度性和非制度性排斥,并且这种排斥还受到社会政策、法律、社会习俗的认可。需要两岸共同敦促与努力,寻找大陆新娘尽快融入台湾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毛姆作品大多是以爱情婚姻生活为主题的,但是毛姆笔下的爱情和婚姻生活大多是不幸的、阴暗的。毛姆的成长经历和失败的感情生活,正是这种悲观片面的婚姻爱情观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