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有同志提出一种所谓“社会主义异化”论观点(以下简称“异化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政治异化、思想异化、经济异化、劳动异化等。对这样一个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应如何分析呢?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这一科学论断,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只有从生产力入手,认清生产力性质及其发展规律,才可以认清生产关系,管理方式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才可评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先进的或是落  相似文献   

2.
弄清商品关系存在的原因,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而寻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对此,迄今发表的许多文章大都是从分析生产关系出发加以说明的。我认为,这些说明虽然各有道理,但也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把本来属于“流”的东西当成了“源”。列宁说过:“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商品关系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  相似文献   

3.
一、科技源泉论对全球走势的研究,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论,如福山的“经济利益决定论”,布热津斯基的“大国群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这些论点虽然可说明一些问题,但都没有追溯到本世纪巨变的源泉,也就不能揭示下个世纪的走势。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科技源泉论”,来回答上述问题。历史唯物论指明,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历史变革的最终源泉。列宁在评价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十九世纪科学思想中最伟大的成果。由于这一发现,社会科学第一次被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历史的发展被科学地看作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究竟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列宁指出:“他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又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  相似文献   

5.
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谈到唯物史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一论述,着眼于生产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确实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和实质。然而,认识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在唯物史观中,与生产相对的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深入地研究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度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生产力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第一基本范畴,联结着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关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只是在完成“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之后,“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所以,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解,决不能“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这正是目前理论界所要特别注意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初级阶段,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尤其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毫无疑问,思想工作的检验标准也只能是生产力。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反映。 思想工作的对象是人的思想。决定思想意识的因素很多,就其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 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儒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本身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时产生的封建制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破坏社会进步文明时,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提  相似文献   

8.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成败的标准.提出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改革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只有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才能揭示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然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事业(包括改革开放)成败的标准,而社会生产力又是一个经济学的范  相似文献   

9.
上海史学界最近开始集体編写中国通史,在討論编写大綱的过程中,对中国古史分期問題又展开了热烈的討論。爭論的关键,首先在于西周的社会性质問题。目前史学界对这一問題有三种不同主張,即西周封建领主制論、西周“古代东方型”奴隶制論、西周典型奴隶制論。作者最近写了“論中国古史分期问題討論中的三种不同主張”一文,对这三种主張作了簡要的比較和分析,認为三說对中国古史研究都曾作出有益的貢献,但都存在着问題。我們認为,西周封建领主制論者忽视了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变更的作用,不能确切說明新旧生产关系代謝的过程,也不能具体証明当时剝削制度和国家政权属于封建性貭,相反地,它具有奴隶制性质是很显著的。又認为西周“古代东方型”奴隶制論者过分强調了“村社”存在的特点,他們主張当时只有家內权隶,主要生产者全是“村社”农民的說法,是可以商榷的。如果只有家內奴隶,没有确立奴隶制生产关系,是不能認为奴隶社会的,相反地,西周确有相当数量的奴隶从事主要生产。同时又認为西周典型奴隶制論者过分把社会結构看得单纯化了,他們把“庶民”和“庶人”解釋为下等奴隶,否認“井田”是变了质的“村社”土地制度,否認有变了质的“村社”农民的存在,是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相反地,从古文献上記述“井田”制的內容来看,非“村社”就不能解釋;从古文献上的“庶民”和“庶人”来看,也不能解釋为人身完全被占有的奴隶。因为上述三说都有难通和不合实际之处,我們就提出了一种新看法,認为西周还是和殷代一样,主导的生产关系是奴隶制,奴隶主貴族及其国家奴役着大批的生产奴隶,但由于社会发展极端不平衡,有较多地区原始“村社”殘余形式被保存下来,被奴隶主及其国家利用、改变为奴役和剝削的单位,使农民实质上奴隶化,和生产奴隶受到相同的奴役和压迫。本文将根据可靠史料进一步提出论据,阐明这个主張,請大家討論和指教。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把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看成是由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发展所推动的自然历史过程,蕴涵着实践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由于各种原因,传统理论对马克思的实践生产观的解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误。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实践生产力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其生产关系都是一种构成极为复杂的有机体系。历史越是往前发展,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越是复杂。生产关系体系的构成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一点,马克思曾有明确的提示。他说:生产关系存在“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就贯彻了这一思想。研究生产关系的层次区分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助于弄清楚生产力究竟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二,有助于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非社会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2.
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经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可见,科学的生产力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然而,对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多从既成形态上进行研究,而很少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研究任何事物时都重视考察其历史起源及其前提,注重对范畴发生发展史的研究。研究范畴发生发展的历史,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整个理论  相似文献   

13.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产权制度是按照“一大二公三纯”的指导思想建立的,没有反映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诸多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特别是国有企业15年改革由于没有触及产权问题,成效甚微。本文将从经济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入手,深入研讨我国产权制度的改革问题。 一、经济管理是决定产权制度的直接因素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生产力系统。而起这种组合作用的唯一力量是经济管理。可以说没有经济管理就没有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加上微观经济管理构成单位(企业)生产力;众多的单位生产力加上宏观经济管理构成社会(国家)生产力;众多的社会生产力加上国际经济管理构成全球生产力。微观经济管理处于单位生产力的最上层;宏观经济管理处于社会生产力的最上层。它们与生产关系的基础——产权制度(所有制)直接相联系。单位生产力直接决定企业的产权制度;社会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产权结构。因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相适应,是否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是通过产权制度与经济管理的适应状况体现出来的。如果产权制度不适应经济管理的要求,就会导致管理失效,单位、社会生产力的效用下降甚至出现负  相似文献   

15.
最近,湖北省经济学会政治经济学组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问题举行了一次讨论会。会上对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如下。一、关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与会同志认为,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成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说成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作用的结果,这是极端荒谬的。所谓“生产关系的社会化”,是一个虚构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只有生产社会化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或劳动过程的社会化、生产力的社  相似文献   

16.
<正>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但长期以来,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笔者认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是系统的适应。系统适应包括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系统整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适应?这才是问题之所在。系统适应论的提出,是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系统整体相适应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以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是“要素论”,两要素或三要素。生产关系的确立仅仅是以某一生产力要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在这段话里,马克思讲“生产关系”时,特别强调了是“同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农民群众所创造出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的发展,显示出了日益旺盛的生命力。“包”字所到之处,生产效益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大变样。“包”字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呢?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哲学工作者积极地参预社会生活,从理论上论证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途径和规律性,总结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是国家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一次大调整。新的社会实践再一次证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关系,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的最基本的规律。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对这一规律的认识上存在着简单化倾向,没有从较深层次上来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基本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违背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所以不断受到惩罚。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不断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挑战,迫切要求对这一基本经济规律重新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史分期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根本质变或部分质变,而不是“新经济成分的出现”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各个个人藉以从事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每一个都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而每一个生产关系总和同时又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我认为,经济史分期的标准应当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所谓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之间,应该是基本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