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时下进行的文化重建中,必须特别注意宗教的问题。首先要正确认识宗教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看到以佛教、道教等为内容的宗教因素构成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其次,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关于宗教批判的论述,因为只有当理论上认识清楚以后,才能科学地分析宗教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文化体系中也有宗教的正常位置。第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中国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局面,所以在文化重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积极引导"的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因对世俗社会及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使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都无法忽视它。而无神论的意识形态与有神论的宗教如何和谐相处,并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尤其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明晰宗教在我国意识形态圈层结构中的位置、明晰宗教在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和政教关系的本质是我国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问题。淡化宗教身份,强化中国公民意识;固本培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积极引导,理性信仰,化外驱邪;界分政教权限,严格依法治教等方略亦重要。  相似文献   

3.
宗教现象源远流长。宗教在历史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宗教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民族文化、民众心灵需要相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与合法政权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教与不信教民众的经济、政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4.
论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类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宗教信仰,处理好宗教问题,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推动"一带一路"的积极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宗教信仰的意义及其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关系加以阐述,从统一战线理论、群众工作角度分析中国宗教的现实处境及其基本定位,强调对宗教的积极引导,以充分发挥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一项重要内容。宗教工作要在新世纪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就要积极引导宗教与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适应、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宗教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比较以往的宗教政策,本届宗教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应该集中在"一个引导""两个化"以及"五大宗教关系"上,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坚持宗教法治化的中国化、宗教工作的法治化与积极协调五大宗教关系。特别是在"积极引导"层面则集中体现为对中国宗教法治化方向的"中国文化引导"等新思想、新方针与新实践。  相似文献   

7.
宗教现象源远流长.宗教在历史上对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宗教对社会尤其是伦理道德领域,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宗教要生存与发展,必须与民族文化、民众心灵需要相结合,同时要正确处理与合法政权的关系.在当代中国,信教与不信教民众的经济、政治利益是一致的.我们的任务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主席论述"积极引导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大实践篇,集中体现了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战略辩证思维。对待宗教,习近平不主张"收"、更反对"放"、提倡"导"。"导"是领导、引导、疏导,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是建立在宗教信仰自由基础上的依法管理,是建立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导之有方,就是要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引导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抓住民心、抓好发展。导之有力,就是要实现"外延式"管理与"内涵式"管理的统一,培养支持"爱国宗教团体、人士"与形成"强大合力"的统一,抓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与推进全局的统一。导之有效,是要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中国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共融共通,实现信教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上具有商榷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论及对中国无神论实践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的建构框架。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在于人文生态的建设。在建构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人文生态建设是其应有之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乃是人文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掘我国宗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当代世界动荡中的民族和军事冲突,隐含着深刻的宗教背景。从历史上看,宗教既有与社会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世界各国处理宗教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王芳恒博士《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工程》一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相信关注这一领域学术动态的读者不会放过。在本期“民族学研究”栏目中,石开忠博士《宗教象征的来源、形…  相似文献   

12.
美国“重返亚太”后,把在亚太地区的全面参与作为维护其国家利益和霸主地位的全球战略。以东南亚为通道,美国通过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制造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崛起和削弱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因此,云南省在桥头堡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认同的关系,关注宗教渗透问题,自觉传播和维护中国和平发展的形象。可通过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等策略来多途径保障云南桥头堡建设中的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若干问题金飞芳,鸟成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都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一、适应社会是宗教...  相似文献   

14.
习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宗教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阐明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四个"必须",首先强调"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这不仅是对新中国以来宗教工作经验的最新的精辟总结,也包含了中华文明对待宗教问题的历史智慧。宗教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信仰。一方面宗教是推动世界和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从中世纪直到今天,在很多地区宗教流血冲突一直不断,它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表现形态,或者是民族、国家冲突的背后要素。但中国,宗教关系的主流是和谐的。从中华文明历史智慧的角度谈宗教问题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深刻理解习总书记说的"必须坚持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相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于其多元共构、多族一统。因此,在这种认知上必须要有求同的意向,而不该人为地显异,更不能因为排异而导致分歧、彼此生分离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也有宗教的内容,对这一内容,不能完全排拒、彻底否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与今天中国宗教的爱国、爱教、爱人,以及其所体现的真善美圣、忠诚贞爱,都可以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即将跨越世纪转换的历史门槛时,中国人需要重新塑造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为中国人提供了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过辉煌的时期。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也显露出其某些不能适应世界近现代史潮流的农耕特质,中国人在现代化中陷入深深的精神困惑和迷失。因此,重建精神家园,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重建精神家园最关键的是要构筑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的理论指导是邓小平理论。同时,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我们也应积极吸收。这样,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使中国跨入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颠覆的首选目标。在新形势下,探讨高校如何抵御宗教渗透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渗透的基本特征,把握正常的宗教活动与宗教渗透的区别,从反渗透组织网络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校园防控监管等方面,有效抵御宗教对大学生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必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要素,利用民间规约、民间节会、宗教等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同时,还应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内容和传承形式,使之更好发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宗教问题历来是新闻宣传中最为敏感的政治话题之一。正确处理新闻报道中的宗教问题,对于保持国家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肩负舆论导向的新闻媒体来说,正确认识并认真区分宗教新闻报道的几个界限;坚持宗教禁忌报道的“恪守”原则;切实掌握宗教新闻报道的宣传规律是必须要履行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目前,宗教文化传播的多样化,不仅直接影响了当代青年群体的信仰观,而且也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冲突。因此,正确认识并引导和发挥宗教文化对青年群体的积极影响,降低其负面消极作用,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信仰观和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