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的世纪,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时代。在新的形势下,开发和激励学生创造潜力的创造性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本文试就加强大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粗浅探讨。(一)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适应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综合化、整体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广博文化底蕴。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创新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也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新的发现往往在交  相似文献   

2.
浅谈科技进步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应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有密切关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刻不容缓的大事。针对创新意识的构成要素,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应注重创造性思维、批判精神、探索精神、自学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为我们绘制了世纪初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伟蓝图。2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全民素质,其灵魂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消极地贮存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创新意识是…  相似文献   

4.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长久发展的根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和历史的重任.从大学物理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略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教育是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因而如何使大学生尽快具有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条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
知识经济要求素质教育应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注重个性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有效方式。现行的教育方式缺乏个性培养 ,扼制了创新精神的树立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需要下大力气予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如何把握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创新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更主张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注重个性的和谐发展、注重人的创新潜能。要实现创新教育,应从自身观念、教师的作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环境的创新等方面,对教师的角色进行再定位。  相似文献   

9.
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改变"再现式"为探究式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国飞 《兰州学刊》2008,(11):219-222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功能;适应创新素质教育要求,需要全面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包括创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应注重大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新世纪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学习、成才中的主体精神 ,即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 ,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作为高校“两课”主要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课 ,理应成为培养大学生主体精神 ,营造良好的主体氛围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是教育创新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可以通过美术教育的理论和特定的教育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人格优秀特质个性,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3.
对创新教育的几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教育创新是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重要使命。要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推进创新教育 ,就必须明确创新教育的目标 ,认识存在的客观制约与应遵循的创新教育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失的表现,从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反思入手,提出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列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组成了创新素质的整体结构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磨砺创新个性、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结构形成的四个重要环节 ;教学、科研、育人与校园文化创新是构成高校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6.
华正伟 《理论界》2001,(2):43-44
近几年来 ,在我国高教界围绕着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这一既现实又前瞻的问题 ,深入进行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现代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 ,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素质教育理论的内容 ,而且在实践上也推进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朝纵深方向发展。然而 ,围绕创新教育的理解与实施 ,也产生一些争论。因此 ,研究创新教育的内涵 ,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就显得十分必要。一、创新教育的实质1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基本原理 ,全面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  相似文献   

17.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不仅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指那些具备优良品质、突出才智、坚强意志,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掌握创新方法,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性劳动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罗萍 《北方论丛》2002,(5):96-98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所使然,也是教育应尽职责.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高师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改的方向及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各类教育必须具有的视野,就中学而言,中学生处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的关键时期。为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及其教师必须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并把学生从各种各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在教育教学中导入问题,则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革命性要素。  相似文献   

20.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区域创新活动行为主体的行为,但区域创新体系一般都存在诸如政府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创新资源有限、教育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创新能力不强、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不高、中介机构运行不够科学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创新行为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因此,要依据理性人特征,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消除创新障碍,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改革培育方式和模式,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的创新性;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中介组织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