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汉语常用祈使句“A+V+(一)点儿!”(V代表单音节动词,A代表单音节形容词)表示说话者的态度和意愿,句式中的A常为表示数量范畴的形容词“多”和“少”;而其他语义范畴的形容词只能构成“V+A+(一)点儿!”的句式,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语言现象。而且后一种格式都可以转换为前一种格式,前一种格式一般不能转换为后一种格式。从认知语言学和汉语语法化的角度去探究其动因和机制,可以发现祈使句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表达了数量范畴的“多”“少”使用的频率高,范围广,在人们的头脑中有深刻的认知基础,祈使句与数量范畴建立关联后是无标记项,同时“A+V+(一)点儿!”的语序结构也是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动词前直接作状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2.
以学界广为关注的“S(是)AV(())的”句式为例,重点分析“(是)……的”类句式在语境、词汇和句法三个层面所显示的不同已然义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国内外关于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从结构整体入手,对动结式"V好""V完"进行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定二者的比较范围,并对相近的语义类别进行比较。重点考察结果补语"好""完"与主语、述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以期挖掘出同现成分、不同句式对二者的选择限制机制以及"V好"与"V完"各自对应的情状类型。  相似文献   

4.
“V的V”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叠用而形成的主谓结构格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的”前后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相同,功能上主要作并列分句或者并列谓语。“V的V”式常通过该格式的叠用,表达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其基本语用特征是描述存在多种情况的场面,这也是通过该格式的叠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等(等等)"字短语(结构)由列举项、助词"等(等等)"和概括语构成,这三个要素各有其性质和作用。列举项与概括语之间存在(典型和非典型的)种属关系、同一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和分述-总括的关系。该短语具有特定的句法功能、应用价值及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法庭话语研究当中,一般将话语标记语的使用定义为弱势语言的特征。本文从动态顺应理论出发,以“我(们)认为”为例,对法庭辩论中律师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对中美案例的语料分析说明,话语标记语的动态顺应功能是律师进行法庭辩论的语言策略,在研究法庭话语的语言特征与权势之间关系时应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7.
"一V/VX"是汉语拷贝构式中的一种。通过对这一构式的句法构成、构式义及构式的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它与非典型构式"一VP就XP"存在承继关系,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强调。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口语中的“X(啊)X(啊)的”、“X(啊)Y(啊)的”两个结构在形式上相似,表义上也较相近。文章考察了两种结构中X、Y的类别,限制以及两类结构各自的语法意义,并从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以及对否定词和代词的选择方面讨论二者间的差异,最后指出结构中的“的”字并非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9.
通过较为全面的观察及较为细致的分析鉴别,我们最终确定“V一下”的结构语义主要有二:一是动作的具体数量;二是动作的少量。其语用功能为“减小对对方的强加”。  相似文献   

10.
中古汉语中,"VP-neg"式反复问句句尾的否定词"不(否)"开始虚化并由此造成了该式的分化。对于"是X不(否)"式中"不(否)"的词性,学术界一般仍将其视为否定副词。但是,否定判断句的发展状况以及与"是X耶(邪)"式的对照表明,该式中的"不(否)"已经虚化为语气词。近现代汉语中的"是X不"式反复问句并非直接承续于中古汉语的"是X不"式,而是来源于对"是X非"式反复问句中否定词的替换。  相似文献   

11.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具体语言事实的静态与动态考察,对“V一临时量词N”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揭示该结构中“一”的省略与保留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相似文献   

14.
对单音节话语标记语如"啊"、"哦"的研究日益丰富,但这些研究对常见的"呵呵"鲜有提及。试图为"呵呵"作话语标记语寻找理论依据,并分析其语用功能,结果发现:言语交际中的"呵呵"具备承启功能、语气缓和功能和表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西岳华山回心石以上,有一条陡峭的石槽,地势十分险要,这便是有名的“千尺(山童)”。登山归来,几人就千尺(山童)之“(山童)读何音发生了争议,有曰念“chuang”的,有曰念“tong”的,有的本来还有主见,纷争一起,仔细思索也感茫然。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大量的语料事实的考察,简单分析了“V着AP”格式中的动词的句法特点,发现此格式中的动词根据句法结构选择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根据不同的句法框架每一类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不同的动词类别在句法特征上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位于话轮首位的没有可以突破否定词的语义限制,用作话语标记语。我们从我国大陆地区选取语料,经过分析认为没有至少具有标记言语行为、调整会话序列和缓解尴尬氛围三个方面的实际功能。  相似文献   

18.
"X什么X"是疑问代词"什么"构成的结构式之一,上世纪80年代随着学者们对"什么"研究的加深,对"X什么X"结构式的研究也逐步增多。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在现代语言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四个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中古译经“V (O) 来 时量短语”格式中的时间方位词“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语法化为助词,之后被动态助词“了”替代。至迟在元代,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格式最终形成;相应地现代汉语“V 了 时量短语 O”格式也在元代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