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狭义的德育主要是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高中德育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处  相似文献   

2.
<正> 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化未知为有知。旧的未知认识了,新的未知又会产生,促使我们不断把认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对大学德育课的认识也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德育和德育课、品德课应是不同的概念,德育是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总称,它包括马列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教育。而作为一门课程,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教育。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简称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他学科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德育课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运用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德育工作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人文教育将给大学德育带来新的机遇:将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并有利于实现大学德育分层次的目标要求;有利于学生心理各要素协调发展,增强德育实效;还有助于形成教书育人的德育新局面。同时,人文教育也会向大学德育提出挑战:将向学生展示多种价值观念,并且,它必定要接触学科最新发展,从而使德育教育的内容显得相对滞后。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要处理好如下几个问题:人文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大学德育要切实改进;转变教育思路.构建面向新世纪的课程体系;理顺体制,协调好人文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成为人文教育和德育的主体;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无意识教育的特点及进行无意识教育的几种途径 ,论述了无意识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以隐性课程的形式 ,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情感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以及精神氛围 ,来达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的德育体制系指一个国家及其大学对德育进行领导与管理的制度、组织、形式和方法、这里的德育是广义的,它包括学生在学校期间,影响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变化的全部活动.本文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将中美两国大学德育体制进行比较,由于我们比较熟悉中国的德育体制,所以本文侧重讨论美国的德育体制.讨论中,着重点是美国,但在必要的地方也会涉及其他国家.在美国的大学中,着重讨论理工大学,但也不局限理工大学.一、美国教育界和政府对大学德育的认识德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来不是中国一家或社会主义国家单独提出的.它是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1986年国际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培养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条件,并以和平、国际谅解、合作和相互尊重的精神教育青年,促进个人的全面和协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概论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的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德育?一般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一个特定范畴。”德育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塑造,是使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立场观点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其本质都是把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都有其德育标准,但是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要对新一代进行教育,以维护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本阶级的利益。因此,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教育中,德育更为重要,我们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德育首位原则已…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真正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但是目前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德育效果低下。本文从德育方式、方法不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工作者缺乏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关知识;校园文化氛围缺乏生命关爱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校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生命化的教师;创设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希望能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德育过程中有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两者互为主客体。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将加工处理的教育内容展现给学生,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受教过程中,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对教师及其教育内容进行选择、判断、接受、内化,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德育过程中师生双主体构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互动关系中,可进行多次互动,从而深化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隐性德育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它通过潜移默化逐步产生的累积效应来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调动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与其他德育环境相比,高校的隐性德育环境更具有可控性,文章从高校的自然空间、人际空间和虚拟空间三方面探讨高校隐性德育环境的三维空间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发展型的人材。它要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青少年,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它还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正确的审美趣味,并且具备一定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也就是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必须进行德育、智育、体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教研成果累累,令人瞩目。但总的看来,教改重心倾于智能发展上,忽视了语文教学领域中的审美教育。诚然,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提高语文能力,发展智力;但它同时又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它在进行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毫无疑义,语文教学领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肥  相似文献   

14.
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协调发展的人;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并合理地引导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高校德育要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三个统一”:德育本身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德育对象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德育出发点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一般把德育理解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外在社会一定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品质,表现在学校中主要是指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目前许多德育工作者对学生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育,学生主体能动性、自由发挥性等受到打击。加上德育内容的陈旧滞后,这就造成了社会与学校脱节等诸多问题。本文认为要解决学校德育现存问题,实现道德创新是当前紧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教育生活而言 ,教育信仰是一种前提性条件 ,是一种超越性、凝聚性和教育性的力量。”反映在德育教育中 ,德育教师教育信仰缺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德育教师和学生两个相互对应的教育主体进行调查研究显示 :德育教师整体上对德育工作有坚定的信仰 ,但教师队伍还不稳定 ,学生对德育教师的总体评价还不理想。应从考核政治理论素养、对品德进行评价、确认任职资格等方面做好德育教师选拔工作 ,加快德育学科化发展以确立德育教师的自尊感和价值感 ,从而加强和培育德育教师的教育信仰  相似文献   

17.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功能 :它丰富了人们的德育观 ;补充了德育内容 ;为德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加强德育就要发挥其德育功能 ;避免心理德育化倾向 ;注意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培养和提高教育教学人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德育的发展趋势显示,德育一方面必须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协作,另一方面学校的德育也必须改革和创新。本文就当前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谈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德育的理论架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态德育是对人际德育的继承、发展和超越 ,它既是一种崭新的德育观 ,又是一种新教育活动。以其存在特性和价值特性综合分析 ,生态德育具有多方面的理论特征 :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特征 ;教育过程中的引导性特征 ;德性养成上的类主体特征 ;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特征。生态德育的理论目标可集中表述为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生态德育的内容架构是 :环境道德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伦理教育 ;人际关爱教育 ;生态道德体验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师道德素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对师德建设在高校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探讨 ,以期达到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并提出 :注重培养教师道德意识是师德教育的前提 ;注重师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有效措施 ;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