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30年代现代诗派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本文从它现代诗学观念入手论述其诗歌的现代性.一是文化上的现代性/批判性荒原反应与怀乡病(还乡梦),构成了对30年代典型的幻灭感的超越;二是诗艺的现代性意象化、智性化、散文化,在初期象征诗派基础之上拓进,构成了对五四以来主情的浪漫诗(派)的超越,从而重新估定了它的原创性价值、意义及其对后来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九叶诗派是崛起于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诗歌派别,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的薪火传人.他们身处40年代中国战火燃烧的大地,面对方生未死的现实世界和错杂着的鲜花与岐路的观念世界,以独立承当历史的姿态重建战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新生代形象,以既介入又超然的方式保持着与时代广泛、深刻的联系,与当时的主流文学(诗歌)一道共同维系着文学(诗歌)繁荣必备的"生物多样化"的平衡格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理论批评经历了早期的“文白之争”,中期的为人生诗派与为艺术诗派之争和后期的普罗诗派与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之争;派中有派、流中有流,且节外生枝、旁枝侧出。从为新诗的合法性存在而斗争,到为新诗的主流走向而论辩,再到为确立新诗的美学原则而审思,20年代的中国新诗理论批评走了一条由外而内,越来越沉着、稳健、科学的发展道路。20年代是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上最有生机、最富成果的辉煌年代。  相似文献   

4.
原型批评有其局限性,也有为别的批评方法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可以使文学经验得到整合和系统化。运用原型批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闻一多、郑振铎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如何运用原型批评方法研究中国现代诗歌,则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试图以艾青诗歌为突破点,探讨中国现代诗歌的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考察吴文英的词作,离不开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宏大历史语境。对吴文英词进行现代化的解读颇多,叶嘉莹先生提出的"时空杂糅"与"感性修辞"两大主要特点并非吴文英词所独有,也不是西方现代诗歌所独有的。事实上,英美意象诗派与中国传统诗歌在意象使用、意境追求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7.
罗振亚的诗学理论研究和诗学批评,尤其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流变、对20世纪中国先锋诗潮的内在模式和流变规律,以及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走向,做出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中外诗歌艺术传统的复杂关联,发现并把握中国先锋诗学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批评文字中蕴含深邃的诗学价值,充满对现代诗歌坚韧的、满怀敬畏的道德力量,体现出一位学者的诗人情怀和深邃气度。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 4 0年代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九叶“诗派 ,代表了西方现代主义在经中国本土文化语境的改造和接受过程中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该文分析了“九叶”诗派在受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下 ,在继承中国 2 0世纪 2 0、30年代现代派诗歌传统和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基础上 ,所形成的独特的诗学观 ,即他们主张诗歌创作应坚持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 ,自我与时代的统一 ,知性与感性的平衡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诗坛,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诗派和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拉开了新诗现代化的序幕,"九叶"之一的袁可嘉不仅创作诗歌,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诗论体系.在西南联大学习期间,袁可嘉的创作和研究兴趣从西方浪漫派诗歌转到现代主义诗歌,新批评理论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袁可嘉诗论中心"新诗现代化"入手,探寻新诗现代化与英美新批评理论的渊源,并讨论袁可嘉如何将英美新批评理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诗歌会”崛起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诗坛。它一出现,便以其热烈奔放的诗风、通畅清新的格式以及对黑暗现实的勇猛抨击和对反帝抗日斗争的热情抒写令唯美派风行一时的诗坛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并极大地影响了许多诗人的创作方向和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尽管这一诗派在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失之粗疏之不足。但它在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组织新诗歌运动及倡导和实践诗歌大众化等方面,对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已使它在现代诗歌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阶段,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时间经验,也是一种鲜明的空间体验。20世纪80年代散文以空间叙事的形式表现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空间体验,这种空间叙事蕴含了丰富而又独特的内涵,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成就,尤其是以战场与牛棚、广场与工地、乡土与山野等为代表的空间叙事表征了社会主义现代性。从形式方面来说,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空间叙事运用了历史化、政治化和美学化等方法,使20世纪80年代散文的历史精神、政治意识和美学精神,始终洋溢着对社会主义现代性的想象与追求。总之,社会主义现代性是20世纪80年代散文空间叙事的总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诗歌牵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化乃至我们整个中国文化在二十世纪自我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环节,但是迄今为止的新诗阅读却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新诗,究竟在现代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今天的诗歌阅读和批评,困难何在?这都需要我们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作出深入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戏剧化追求是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之一,也对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诗派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诗歌的戏剧化主要体现在以具体物象代替思想情感、追求意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重视诗篇结构的营建,由此形成现代诗歌的暗示性、间接性。  相似文献   

14.
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发起人埃兹拉·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对中国新诗的发生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庞德为中国新诗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诗歌创作又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派与左翼诗人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而且一直延续到40年代的中国新诗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新诗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力举用白话写新诗,改革诗歌体载,从"摹写自然"到"表现自我",中国诗歌开始走向现代化.20~30年代成功地对古今中外诗歌艺术进行整合,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艺术相结合;之后又融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于一炉,形成独具开放性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格局;40年代又追求情性诗化和智性诗化,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新的超越.50~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诗艺单调,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80年代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复人性和自我,实现观念的一次更新,诗歌发展又重回正道,诗又回到诗本身.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开拓.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的形式焦虑促进了诗学对诗式问题的思考,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确立了自由体诗式的合法性,而新格律诗派的诗式理论则从艺术的本质上重新建立起了人们对诗的格律的信心。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诗歌诗式理论在依托资源方面发生了意见分歧,现代诗歌体式的建立最终向中国古典诗歌回归,一方面显示了现代诗学与传统的接续,一方面也使得现代诗式的理论探讨逐渐退出了现代诗学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7.
穆木天“纯粹诗歌”的诗学主张,以“先验世界”为其哲学背景,开启了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理论先河。然而,受文化前在视野及特定历史情境等因素的制约影响,“纯诗”理论隐匿了不少非纯因子,并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被激活、放大、扩散,最终促成了“纯诗”向革命诗歌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19世纪和20世纪中叶接受了象征主义,产生了象征主义诗派;象征诗派产生也有它自己的土壤与环境,它不是逆时代而动,而是"五四"时期的产儿."五四"初期,在中国诗坛上出现了象征主义新诗的萌芽;"五四"低潮时,象征诗派兴起,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共同苦闷与怅惆的情绪.到了二十世纪中期,象征诗派成为"异军突起"的一支劲旅,那是新诗发展的必然.特别他们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合乎诗歌的艺术规律.自然有些诗过于晦涩难解,荒诞怪异,防碍了它的发展.到了三十年代,象征诗派被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所代替,也是新诗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九叶”诗派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高度自觉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本文从两个视角对“九叶”诗派进行分析:一、诗歌理论与文学批评;二、创作实践与艺术风格。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九叶”诗派之所以在时隔30余年后得以重新浮出历史地表为时代所认可,就在于它那高度自觉的现代主义意识与追求深度经验的先锋风格和新时期的诗歌期待视野产生了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新诗潮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革"地下诗歌团体流变的重要时期."白洋淀诗群"与"朦胧诗派"相继而起,诗人芒克作为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明证了中国地下诗歌由地下逐渐向公开转变的过程.芒克个人的诗歌创作和生活际遇,对"白洋淀诗群"和"朦胧诗派"这两个诗歌团体的承续和发展,起着中枢桥梁的关键作用,乃至于关照整个地下诗歌和朦胧诗群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