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1年10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遵宪日本杂事诗广注》,是国内第一部注释《日本杂事诗》的著作。(按,日本人实藤惠秀、丰天穰二君,于昭和十八年[1843]译注并出版了《日本杂事诗》)它的正文完全按照黄遵宪自称的“定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沙富文堂本)校点排印,同时用按语的形式,把原本被删改之处全部  相似文献   

2.
杨华 《东岳论丛》2012,(11):150-15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1877-1882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先后撰写了《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日本的情况,特别是日本的明治维新.《日本国志》是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对明治维新的起因、经过、后果、影响叙述得尤为翔实.黄遵宪的日本研究,最早总结了明治维新经验,重点介绍日本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戊戌变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将中国人的世界史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及未刊信札文稿二百余篇。本文拟以黄遵宪主要著作为线索,探寻其历  相似文献   

4.
王飚 《东岳论丛》2005,26(2):75-80
本文通过考察《日本杂事诗》的修改并与《日本国志》对照 ,探测黄遵宪思想发展的轨迹。论文对《日本杂事诗》初刻本、定稿本作了细致比勘 ,纠正了此前不够准确的结论 ;进而具体论证定稿本强化了对明治维新及各项新政、新事的介绍和肯定 ,表明黄遵宪对民权运动从心存疑虑转为同情、赞扬 ,对新闻自由、近代财经政策和警察制度等等的认识都有重大改变或深化 ;此后又进_步批判闭关锁国和德治思想 ,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和以法治国。这些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应当重视“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活动家、维新思想家、外交家和诗人。他的一生,与日本的联系密切,是中国近代第一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马关条约》签订后,负责对日本进行苏州开埠谈判;戊戌维新期间,积极倡导以"日本为师"进行维新变法;罢官回乡后,在家乡积极倡导新学教育和留学日本活动;编纂了近代中国最全面、系统研究日本的著作——《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成为近代中国了解日本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6.
左鹏军 《学术研究》2006,(1):143-143
黄遵宪的诗歌,除《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人境庐集外诗辑》等集所收之外,后来陆续有新的发现,钱仲联、杨天石、夏晓虹、赵慎修、陈永正等均做了大量工作。至于黄遵宪的文章,由于从未印行过黄氏文集,散佚情况更为严重,发现新文章的可能性也更大些,除钱仲联所辑《人境庐杂文钞》(《文献》第七辑、第八辑,1981年3月、6月)披露的大量文章外,北京图书馆善本组整理发表的《黄遵宪致梁启超书》(《中国哲学》第八辑,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10月)也是一大收获。此外,罗香林、郑海麟、张伟雄、汪松涛、杨冀岳、刘雨珍等也均有发现。《黄遵宪…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和著名诗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起先后出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同伦敦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被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驻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文化和明治维新历史,写成史著《日本国志》和民俗、文化诗作《日本杂事诗》,给中国的维新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改革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后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积极协助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8.
刘冰冰 《东岳论丛》2001,22(2):137-141
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杰出诗人。他忧国忧民 ,抱负远大。但是历史怠慢了他的政治热情 ,拒绝了他的经天纬地之才 ,而不无凄怆地成就了他的诗名。黄遵宪生活于近代中国 ,是故国家园屡遭磨难的见证者。他以诗歌的形式悲愤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大事件 ,其诗作有“诗史”之誉。他主张诗歌创作应“复古人比兴之体” ,在对古典诗歌形式的改造中 ,进行了“以单行之神 ,运排偶之体”的可贵探索。黄遵宪喜爱民歌重视民歌 ,他所创制的“新体诗”还接受了来自民歌方面的艺术影响。黄遵宪的诗歌不仅体现了晚清时期诗界革命的实绩 ,而且显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向现代诗歌转化的历史足迹  相似文献   

9.
对康有为诗歌创作的特点与成就,今人论述甚多甚详。但对他的诗学思想,由于他生前未曾撰写专论或专著,尚未被重视。如果结合康有为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审视康有为的诗学观,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美学观同样带著鲜明的时代精神,包含了深刻的实践性和审美性的品格。一、诗歌创作的主客体关系论康有为的诗歌美学观,主要见于他写的《诗集自序》、《日本杂事诗序》、《人境庐诗草序》、《味梨集序》、《与菽园沦诗兼寄任公孺陣曼宣》等“序”文中,而且大多为后期流亡海外期间所撰。究其原因,一是康有为前期忙于从事政治维新活动,除了为近代词人王鹏运作《味梨集序》外,未及发表更多的诗歌创作见解;二是到了后期,他在评论友人诗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在晚清诗坛由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得益于报刊诗话的推崇.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的诗话栏目中,高度评价黄遵宪的域外诗和感事诗,视其为“诗界革命”的最高代表.狄葆贤、潘飞声与陈衍也在报刊诗话中推崇黄遵宪“每饭不忘君国”的感事诗,视其为诗学传统的传承人.黄遵宪诗作独特的新旧两重性,使其同时获得新旧两派诗评家的认可.黄遵宪作为晚清爱国诗人、民族诗人,其诗歌在民国以后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不仅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和改良主义运动的一个积极活动家,同时还是中国早期的一位比较优秀的外交官,曾在国外度过相当长时间的外交官生涯。不过,对于他在外工作的具体时间,通行的教科书说的并不准确。如游国恩、王起先生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言黄遵宪“先后在国外十六七年”(见第四册337页)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1955级集体编著的《中国文学史》则曰:“他曾任日本、英国、美国、南洋等地的外交官,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这些说法皆误。  相似文献   

12.
“矶头黄鹄日东流,又此阑干又此秋。鼾睡他人同卧榻,婆娑老子自登楼。能言鹦鹉悲名士,折翼天鹏慨督州。洒尽新亭楚囚泪,烟波风景总生愁。”这是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诗作中的名篇《上黄鹤楼》。钟鼎选注的《近代诗一百首》“说明”云:“一八九五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去了中国领土台湾省。黄遵宪在登黄鹤楼的时候,听到台湾被割的不幸消息,  相似文献   

13.
<正> 长期以来,人们非常重视人境庐诗的“诗史”价值,对黄遵宪诗歌的研究也多从这一角度着眼,这确有其合理性与重要性,因为黄诗中的许多作品的确反映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状况,为那个非凡的时代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形象的画卷.梁启超“公度之诗,诗史也”(《饮冰室诗话》)之誉的确名副其实.但是,就黄遵宪研究来说,仅看到其诗的诗史价值尚嫌不够,因为这还不能够全面地展示人境庐诗的意义和价值.黄遵宪诗的风格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同他本人的思想一样,呈现出丰富的多样化的面貌.如果说人境庐诗“诗史”性的作品代表了黄遵宪的一种创作风格,其中强烈的爱国意识,救亡图强思想,豪迈酣畅的格调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伟岸高大的黄遵宪的话,那么,他的另外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4.
郭延礼 《文史哲》2007,(5):73-82
黄遵宪是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他的"新派诗"代表了诗界革命的实绩,历来评价较高。钱钟书先生对黄遵宪的"新派诗"颇有微词。钱先生的批评主要有三点:一是黄遵宪的"新派诗"有新事物而无新理致;二是黄遵宪的《番客篇》、《以莲菊桃杂供一瓶作歌》不过是因袭了前人的作品;三是黄遵宪在诗中运用新名词"亦犹参军蛮语作诗,仍是用佛典梵语之结习而已"。这三点不仅关系到黄遵宪"新派诗"的评价,也涉及到对诗界革命派诗歌的认识。回到原典,重新解读黄诗,就会发现钱先生所提出的三点,似有不妥之处。公正地说,黄诗不仅开拓了诗域,而且传递了新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创新了语言,也改革了诗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日使馆主要成员的任命时间是1876年。黄遵宪便是这批成员之一,他是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举荐的使馆参赞。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是一份“系日而记之”的关于赴日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记载了他们这次出使,从任命到出发、到任的全过程。他说:“丙子冬月,如璋猥以疏陋小臣,亦滥假崇衔,充使日本。……丁丑春,副使张公斯桂至  相似文献   

16.
黄遵宪是晚清“新派诗”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审美领域,其中虽然使用了一些新名词,但这些新名词的使用并没有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影响。分析黄遵宪诗歌中新名词的运用,可以发现,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7.
戊戌变法前夕,光绪皇帝曾迫不及待地指名要读两部书,其一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另一本则是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关于《日本国志》,翁同龢在戊戌正月廿三日记道:“上向臣索黄遵宪口本国志,臣对未洽,颇致诘难。”次日又记道:“是日以日本志两部进呈。”光绪看到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考》则要迟些,翁同龢在戊戌三  相似文献   

18.
“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是戊戌变法失败后 ,逃亡海外的梁启超提出的文学变革口号 ,这两个“革命”作为维新派在 19、2 0世纪之交发动的整体性文学变革的组成部分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其最初的孕育、发生 ,是与天津分不开的。一  “诗界革命”的口号 ,最先出现在 1899年梁启超《夏威夷游记》一文中。他提出诗界革命的原则是“第一要新意境 ,第二要新语句 ,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在此后的《饮冰室诗话》中又举黄遵宪、夏曾佑、蒋智由为“近代诗界三杰” ,作为诗界革命的样板。可见实际上早在口号提出之前 ,以革新诗的意境、语…  相似文献   

19.
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出口每争传。 草完明治维新史,吟到中华以外天。 (《人境庐诗草·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 黄遵宪不仅是卓越的爱国诗人,也是杰出的国际诗人。他的诗笔接触到欧美、南洋,尤其相当全面地接触到日本。他的《日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与中国近代法制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年的外交生涯使黄遵宪逐步形成法律思想并最终确立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在输入近代西方法文化、主张“以法治国”、批判“治外法权”、创设近代警察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