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信礼仪是人们在长期通信实践中形成而且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书信礼仪自从形成一整套系统以后,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形成系统以前不可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由于空间、等级、情感、思想等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其次,它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最后,它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赵梅 《社科纵横》2006,21(3):91-92
礼仪文明是社会和谐的标志,当前社会礼仪文明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有六个方面礼仪缺失的表现。以礼仪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应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万梅 《社科纵横》2012,(3):131-133
新时期,在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教育是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图书馆作用的重要一环,对于进一步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员服务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馆员服务礼仪教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对企业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社会在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职业礼仪与职业道德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实际生活的变化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有必要加强《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以及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该文首先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几方面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中...  相似文献   

7.
王竹波 《社科纵横》2014,(10):112-116
通过回顾大学礼仪教育出台的历史事实、现代礼仪教育出现的若干问题及解决之道,揭示传统礼仪教育与现代大学礼仪教育结合的提出背景。以传统节日礼俗的春节和人生礼俗的婚礼为例,探讨传统礼俗仪式的现代价值。现代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可以从与传统节日礼俗、人生礼俗互动的角度,重视现存的礼仪民俗,探索大学礼仪教育改革,实现大学礼仪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5,(4):113-115
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一直受到炎黄子孙的敬仰和爱戴,千百年来人们把祭祀黄帝作为一种礼仪文化世代传承。然而,近几年在黄帝祭祀礼仪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各界关于祭祀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等问题也争论颇多。如何建立起一套恰当的、规范化的黄帝祭祀礼仪,使之更符合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发展值得我们去深思。  相似文献   

10.
陈宝良 《浙江学刊》2001,(3):161-165
本文从衣食住行、社交礼仪以及文化生活诸方面,对明代生员层社会生活的真面相进行了适当的梳理,认为生员层的生活,既是仕宦阶层生活的一部分,却又与仕宦上层的生活有别;进而指出,明代生员层的生活在前后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结构类型影响和制约着政府行政管理及其体制的特质类型、演变路径、职能结构和运作绩效等.阻滞中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深层原因是"依赖政府型"社会结构类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从制度社会学角度入手,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结构类型转型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藉田礼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礼仪规范,同时太宗、 玄宗、 肃宗等在方位、 地点、 流程方面对之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呈现出皇权凌驾于礼仪之上的倾向.与之相应的藉田书写,侧重点也不在于礼仪本身,而在于沟通政治情感,既传达赞美圣君追慕盛世的执政理想,又呈现出君臣交流体贴人情的现实关怀,同时也表达藉田不行于世不被重用的失落蹉跎.这就使得唐代藉田书写不同于《诗经》、汉赋,呈现出礼仪应用文本的特点,形成了藉田祭祀乐歌的礼仪范式、 藉田科场赋颂的结构范式、 藉田题材意象的表达范式.这些范式的生成象征着藉田礼仪文本的成熟,在颂美国家仪典、 寄托文人政治情感的基础上,推动着文以载仪功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社会福利》2007,(1):21-22
"社会工作"在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起因于2006年10月中央六中全会<决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大篇幅描述.而这一转折并非空穴来风,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高度重视,都使得这项旨在造福社会、共建和谐的社会工作成为人们的共同期望.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4):136-139
尽管礼宾礼仪的著述与文章较多,但大多数的研究是从操作层面切入,其学理研究亟待加强。基本概念是理论研究的基础,鉴于礼宾礼仪及相关概念在学术界存在较多不同观点且有些概念相互混用。因此,很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礼宾礼仪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与辨析。它们看似简单却是礼宾礼仪学理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丽雅 《社会工作》2009,(10):58-60
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基因,礼仪是古老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礼仪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辩证关系进行研究,中国传统礼仪蕴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与创新,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还论述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意义,最后阐述了在传承中国传统礼仪中考量荣辱评价标准问题及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顾希佳 《唐都学刊》2001,17(2):70-74
关于礼仪的起源,历来就有多种成说,如"起于祭祀"、"起于饮食男女"、"源于人的欲望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源于天神"、"源于理"、"源于民俗"等诸说,在简要梳理并分别辨析其合理与否后,我们可以看到礼仪的起源是多元的,是由人类的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生发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以优雅的形象礼仪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燕 《社科纵横》2007,(9):121-122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图书情报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图书馆服务的创新,用创新理念诠释服务,用创新精神引导服务,用创新机构深化服务的同时,用创新礼仪优化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树立服务品牌,美化服务环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民主:社会资本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围绕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讨论为理解和谐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基础建设提供了帮助.根据对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可以认为:(1)构建民主与和谐社会需要政府投资社会资本.(2)投资社会资本就要鼓励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3)对于转型期的大陆中国来说,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个两难选择.要走出这一困境,一方面,需要通过提高政府能力来克服政府的心理障碍,实现将民间组织从视为"对手"到视为"帮手"的观念转变;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立足长远,活血化瘀,通过积极扮演民间组织发展的推手来实现社会资本投资,从而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礼生与王朝礼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正史、政书、地方志等资料为基础,对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僚体制中的仪式专家——礼生及其与王朝礼仪的关系进行了初步考察。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的王朝礼仪中,礼生扮演着受人忽视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从属于太常寺系统,主要职能是准备祭品、赞相礼仪、唱读祭文,是引导王朝礼仪的导演。他们在以王朝礼仪为核心的儒教仪式中的地位,类似于道士在道教科仪,僧侣在佛教科仪中的地位。本文详细分析了礼生与明清文庙释奠仪式之间的关系,认为礼生为整个礼仪过程,为主祭官与神明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框架,这个仪式框架是公开性的,并很容易被复制,这为王朝礼仪向乡村社会的渗透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北宋太常礼院和礼仪院均为中书门下附属机构,二者的设置皆分割了礼部与太常寺等礼仪官署职权。太常礼院除详定礼仪、参与祭祀大礼外,还编修了大量礼典。随着时代变迁,太常寺对太常礼院职权逐步限制并最终实现权力回收,太常礼院也于元丰改制中罢废。礼仪院因宋真宗崇奉天书符瑞而设,它在文书的上传下达、礼仪活动的协调安排上均有严密管理制度。礼仪院在真宗朝完成其处理"符瑞繁缛"的历史使命之后,职权亦回归太常礼院。北宋太常礼院与礼仪院在设置背景及目的、存留时间、职掌范围、历史地位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尽管二者有些职能重叠且有事务往来,但互不统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