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大众传播与社会分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体制中,由于信息不平等导致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阶层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改变当前阶层不和谐的现状必须进行和谐传播,通过革新传播理念、促进信息平等、提高媒介素养和加强媒体社会责任等途径促进阶层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阶层固化”作为中国转型时期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社会和谐的危害明显。“子承父业”观念、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现行制度的漏洞等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要逐步打破“阶层固化”,建立起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流动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必须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在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向上的良性流动 ,扩大整个社会的中间阶层 ,是现阶段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通过改善教育这一途径 ,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中下阶层的向上流动 ,并能具备一定的规模性。  相似文献   

4.
社会共生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阶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此产生重新划分社会阶层的必要性。社会共生论认为,社会阶层应该主要依据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关系进行划分,于是就出现了新资本阶层、新知识阶层和新劳力阶层三个新兴阶层。这三大新阶层对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缺陷。只有不断优化各阶层间共生机制,使新资本资源、新知识资源、新劳力资源以及其他社会资源能够得到较好地整合和配置,在社会各阶层间有序合理的流动和分享,才能达到新阶层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5.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中国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阶层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的社会力量.尽管该阶层的阶层意识发展较慢,但是在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在自由公平竞争的理念下,将带动社会整体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民主,从而促进政治和社会的透明度,使社会更加开放、公正、和谐.  相似文献   

6.
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时期我国阶层关系出现了多样化表征,经济利益博弈是各个社会阶层的主要活动内容,政治资源角逐加剧了阶层关系冲突可能,阶层流动与意识形态统一趋于困难。建构阶层关系和谐的路径可以分从多个视角考量:首先要分好财富“蛋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次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提升政治民主水平;最后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各阶层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7.
张有恒 《天府新论》2011,(5):119-122
社会生活中的人都是分为阶层的,阶层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要内容和标志,而阶层关系和谐的基础是社会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合理和协调。因此,实现阶层关系和谐的根本途径是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公平。追求公平是人的社会本性,从而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文化对促进我国阶层关系和谐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外社会阶层结构的比较研究,探寻各国在不同时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状况以及我国阶层结构变化的特征,有助于从全球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当前我国阶层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由于政治制度、技术替代等因素影响阶层结构的稳定性和中产阶层的扩大,以实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合理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个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的基本前提。本文先探明以中间阶层为主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然后,对中间阶层涵义、社会功能予以界定并阐释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意在指明中间阶层作为转型中的新的整合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努力促成中间阶层的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抽样调查和大量分阶层访谈调查基础上,对现阶段重庆的阶层结构,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政治诉求、社会评价、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流动状况、阶层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重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丁字型”结构,开放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应着力改善社会结构,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以前,出于维系异质共同体的政治需要,毛泽东主张在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城乡小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口号不要提"。在此之后,出于建立同质共同体的需要,毛泽东坚持在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和城乡小资产阶级之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当"团结—批评—团结"的阶级斗争方式并不为阶级斗争的对象所"心悦诚服"时,毛泽东选择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我国现阶段的新社会阶层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是有特殊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本文着重提出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的切实有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破窗效应",倡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4.
银翠莲 《阴山学刊》2006,19(1):91-9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长期发展,导致新的资产阶级的产生。由于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和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工人阶级和新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其矛盾有着特殊的性质,即属于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矛盾。对于这种新的矛盾我们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以避免矛盾性质的转化。政府只有高度重视并能正确地解决这一矛盾,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产阶层可分为以个体户为主的老中产阶层和由知识分子、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以领取薪酬为主的新中产阶层两类,后者又包括以传统体制内职工为主的内源型中产阶层和以私企、外企白领为主的市场化中产阶层.利用CGSS2006全国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产阶层明显反对非制度化的集体政治行动,其中内源型中产阶层更为保守,市场化中产阶层稍显激进,但这种差异尚不显著.中产阶层有总体上较强的民主意识,但市场化中产阶层更为重视经济发展,内源型中产阶层的政治权利意识偏强,老中产阶层的民主意识最弱.中产阶层都有较强的政府服从,并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意愿,但老中产阶层相对冷漠.总的来看,中产阶层的政治心理较为健康和理性,与中国渐进式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是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乔兆红 《社会科学》2012,(7):132-143
以商民协会为依托的"商民运动",时间限于1924—1930年。1924年商民协会成立以前和1930年商民协会废止以后商人的活动称为"商人运动",其中的"商人"涵盖一切革命不革命的大中小商人。事实上,在国民革命政府管辖的区域内和北伐势力所及之处,许多中小商人、店员和摊贩都被发动起来,加入商民协会,投身商民运动,从而成为大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民众运动的组成部分。革命势力所及,大商人也有不少参加商民协会开展商民运动的,但中小商人是商民协会和商民运动的主体,商民运动特别强调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苛捐杂税、反对买办大商人,主要也是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所以,在商民运动中,"商民"的主体和主导,应该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分化,其中之一是阶层的分化.国内外学者曾经对此作出深刻的研究,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加入,农村阶层分化出现了新的状况.依据农户与土地的关系,可以将农村作如下阶层划分: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对待乡村秩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只有深入对分化的农民进行研究,理解不同阶层农民的政治、社会、文化态度,理解中央政策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影响,才能真正出台好的农村政策,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8.
叶中强 《社会科学》2012,(9):175-184
张爱玲是一位最难将其置于"国家政治地图"上来加以辨识的作家,她的历史经纬只在一座城市。借助上海中产阶层的"社会地利",张氏在这座市声喧哗的城市里,为自己营构了一种"于其中但隔其外"的生活形态和心理位置。她将一种最富象征意义的"都市人"——身心俱在城市化过程的中产阶层作为凝眸对象,并经其心理轨迹,触及了中国"现代性"的两个核心问题: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人性归宿和中西文化调适,并描绘出传统中国在都会上海的一种变易图式——从"家族"走向城市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19.
汤俏 《北方论丛》2020,(3):13-21
随着经济条件的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新移民的境遇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他们在异域三十余年的积累一方面使得他们不再囿于物质条件而遭遇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他们也逐渐实现在地融入,文化的冲突更多为文化的复合互渗、互相融合所代替。这种状况表现在创作上,就形成了新移民作家的一种中产阶级化写作倾向,描写的笔触从异域生存的艰难和冲突逐渐转向对新移民中产阶级群体内心的关注和精神的追求,探索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及突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阶级斗争问题是国民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期国民党人对阶级斗争问题有深刻而且精当的认识,但在主张上仍反对在进行阶级斗争。国民党一大改组以后,在扶助农工政策指导下广泛动员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动员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而且阶级斗争成为国民党基层工作人员组织动员农民的有力武器。但随着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对阶级斗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实际则是逐步站到了工农阶级的对立面,推行的是反对工农阶级的阶级斗争。国民党的转变有其历史根源,也与其对国民革命中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有关,深刻原因则在于国民党根本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