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文忠  王海燕 《文史哲》2002,7(1):33-38
比较佛教语文学在陈寅恪先生和季羡林先生的学术史上的不同作用与地位,可以明显看出,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三变”和季羡林先生的“佛教语文学三转”之不同,佛教语文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完全不同的演进轨迹从而显现。陈寅恪先生因“史学三变”而灿烂夺目,季羡林先生则因“体”一“用”一“体用圆融”的“佛教语文学三转”而彪炳辉煌。  相似文献   

2.
周祥森先生曾作《注释编排方式略议》(学术批评网2001年11月22日)一文,对拙作《注释体例大一统、学术规范及学术水准的提高》中涉及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批评。本文即是对周先生文章的回应。周先生在文中,对笔者曾批评的注释编排规范持同情的理解,固有其理。不过,笔者最初并非是为了批评而批评。通观拙作,其主旨其实并不局限于讨论某一个具体的规范到底好不好,而是试图通过引入利益衡量的分析模式探究规范到底应由谁来制定更好的问题。1.正本清源。周先生对于我国古代关于“注”与“释”的介绍使人很开眼界,“数典忘祖”之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学术批评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尚未有固定模式、固定文风的学术批评遭遇了稍有偏差就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尴尬。本文将考察言论出版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处理因学术批评而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此对因学术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进行归纳。  相似文献   

4.
王婷 《学术界》2005,(3):133-138
近年来,由于学术批评而引发的法律纠纷案件越来越多。尚未有规范模式和固定文风的学术批评遭遇了稍有偏差就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尴尬。考察言论出版自由权与名誉权的冲突及其解决机制,处理因学术批评而引起的名誉侵权案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归纳出因学术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案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5.
学术批评为何不署本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东来 《学术界》2001,(2):161-162
杨玉圣先生的评论文章《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 ,指出了署名批评的重要性 ,可谓是句句在理 ,值得那些匿名批评者深思。不过 ,笔者倒想进一步问一句 :一些批评者为何要匿名 ?杨教授提到的原因之一是“保护自己” ,不过他认为这根本“保护”不了 ,“反倒引起不少无谓的人事上的猜忌”。他主张批评者应“敢作敢当” ,“既然有良知、有勇气写批评文章 ,又何必怕得罪人、怕打击报复呢 ?”如果别人说这话 ,可能会引起“站着说话不腰疼”之讥 ,但我相信玉圣却完全有资格这样讲。因为早在十年前 ,他就曾公开撰文批评《移民与近代美国》一书为抄袭之作…  相似文献   

6.
也许是由于在过去那个年代中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学术批评,而只有“批判”,如今有了一些学术批评,却被人们误解为“批判”,而人们已经习惯于把“批判”看作就是“否定”。现在的学术批评本来就不多,可是就是这不多的批评还往往引起官司或者引得作者大发雷霆。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面对批评?这不仅是一个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一个批评者所必须要考虑的。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还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一种高水平的批评,可以显示出批评家的优雅风采和高度智慧,这样的批评很可能会成为名篇巨制,如鲁迅的批评就是如此;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术规范和学术批评的蓬勃兴起,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但是一直以来,学术批评似乎一直都只是“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事,与学术界之外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并不多,尤其与法律特别是诉讼可以说是“参商不相见”。虽然以前也已经发生过学者之间因为发表批评文章而引起的名誉权侵权诉讼(影响较大的如余秋雨诉古远清案等),但由于当时学术批评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沈登苗 《云梦学刊》2003,24(5):19-22
学术批评的重心应由当前的以揭露、批判抄袭剽窃的个案为主,转移到以检讨、反思、整治低水平、重复研究和互抬桥子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浮躁上来;把学术批评的强音由当今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改换成“提倡学术规范,反对学术浮躁、学术泡沫”;把学术批评的个人见义勇为的“傻瓜的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各级学术主管部门已到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9.
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以或主要以“评比”为核心,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且泛滥成灾的各类评比,已经成为学术发展的桎梏。科研的唯一性、创新性与不确定性,决定了对科研不可能进行严格明确的等级评定。评比是学术的鸦片,因此要在学界开展“禁烟运动”。批评是学术的生命,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术批评。特殊人才超常拔擢,平常之人论资排辈,才是符合实际的方式。必要的评比必须受到严格限制,政府应退出评比。  相似文献   

10.
英堂 《学术界》2001,(4):148-149
友人周祥森兄一直是学术批评网的热心人 ,他不仅把原有的有关学术评论的文章转给我在网上发布 ,而且还把新作首先送交学术批评网交流。有关“核心期刊”反思的文章———《“核心期刊”论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危害》 ,是祥森兄最近完成的力作 ,是他在多年编辑工作中深思熟虑的结晶。网上发布后 ,受到不少有心人的看重 ,包括赞同 ,也包括异议。其中 ,另一位友人复旦大学张伟然先生撰写的《福乎 ?祸乎 ?———也谈“核心期刊”及其相关问题》 ,是专门的商榷意见。祥森兄旋即撰文———《编辑活动与“专家审稿”》回应伟然先生 ,你来我往。这就…  相似文献   

11.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东田 《云梦学刊》2004,25(4):22-23
评比是学术的鸦片!这决不是什么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学界的真实写照。当前,制约中国学术发展的最大瓶颈,是学术评价的不公。而评价不公就在于我们搞的不是学术评价,而是学术评比;不是真正的学术,而是“评比学术”;不是评比为学术服务,而是学术为评比服务。毫无节制而又不断加码的学术评比,已将我们学界一歩一歩推向万劫不复的无底深渊。一所谓“评比学术”,就是所有的学术活动都围绕着“评比”的指挥棒转。批评是学术的生命,尤其人文社会科学,只有在充分的批评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较为公正的评价。但是,名曰“评价”实为“评比”的…  相似文献   

12.
林存光 《齐鲁学刊》2003,(6):134-139
顾颉刚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史学家的典范,他那极具创见的古史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哲学洞见。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最弥足珍贵的历史理念,即未经批评审查的古史是靠不住的。他那“观念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具有极重大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华东理工大学倪乐雄教授最近就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发表了很好的评论。倪教授的评论文章最初发布在2002年1月5日的学术批评网,题为《“抄袭的一代”?》。后据说因该文将在某报刊出,网上发布不到一天又应作者要求暂时删除了。1月7日,中华读书网在“每周学术”专栏中刊出了此文,标题略有变动———《我们这一代学者是“抄袭”的一代?》(系转发自学术批评网)。两天后,1月9日傍晚,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也在“第一时间”醒目地登出,文章标题改为《我们是“抄袭的一代”?》。笔者对倪教授的不少评论…  相似文献   

14.
学术管理的机制缺陷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访谈中,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管理机制的弊端,主要在于其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化管理体制,所奉行的是以权力为资源、以利益为目的的“准官场”权力游戏规则,学术管理机制缺陷背后所潜藏的是学者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地位的缺乏。关于学术评价标准,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评价的本质精神,应在于帮助学者从数字化、量化指标为特征的“现代性”中突围出来,能更加宽容地使学者有从容优游、沉潜反复的问学空间,使学术更多地遵循“价值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关于学术权力,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权力不像政治权力,它是在专业领域的发言权,表现为不以形式上的行政职权命令人,而以学术水平、学术人格、学术贡献所构成的学术地位来影响人。学术权力应该掌握在学术权威而不是行政官员手中。关于学术管理机制的重建,张国功先生认为,学术管理尤其是人文社科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目前应创造性地推行市场机制和督导机制,最大限度地取消行政介入,以社会公议化的形式启动“学术市场”,将学术评估的权力更多地交给社会及学界本身而不是集权在行政管理部门。  相似文献   

15.
学术繁荣需要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推动学术繁荣。或者说,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繁荣,这已为古今中外学术史所一再证明。可是,这样一个常识,在今天还需要有大声疾呼。这不仅是因为时下从总体上说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学术批评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而且还因为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以及学界中人对于学术批评的担忧、误解和非难。 最近在学术批评网上拜读了四川大学教授罗厚立(罗志田)先生的《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以及杨玉圣先生的回应文章《学术打假、学术批评与学术建设-与罗厚立先生商…  相似文献   

16.
应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乔健博士在昆明作了题为《从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说到中国学术的发展》的学术报告。乔健先生的报告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和台湾人类学的历史和现状。他对内地学术发展提了三点想法,“希望国内同行多加批评”。我们认为,内地与香港学者加强学术文化交流,切磋琢磨,对于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底,就在学术批评网上看到了天津语言学会揭露天津外国语学院沈履伟先生造假的报道。由于时下在学术界以及其他各界“贾哥”“李鬼”太多,见怪不怪,除了感到沈先生敢于全盘照搬别人的作品胆子确实不小以外,并未有其他特别的想法。2005年初,又从学术批评网上读到《天津日报  相似文献   

18.
最近,罗厚立(即罗志田)先生在“世纪中国”网站的《世纪周刊》“世纪评论”专栏中发表了《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一文。文章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经验出发,并征引诸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姚名达等著名学者的有关言论,同时结合社会政治领域中”破坏”与”建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学术发展史上的一大重要问题:“打倒与建立”或者说“破与立”“破坏”与“建设”的关系。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已经引起了学术批评界有关学人的注意,并撰文与其商榷。 罗先生文章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是有关批评者未曾注意的,即学术批评需不…  相似文献   

19.
许苏民 《江汉论坛》2002,1(7):51-56
本文考察了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一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学术源流,认为葛先生的方法是17世纪以来屡见不鲜的思想史研究法;进而评说了葛先生对侯外庐、任继愈先生与以往的思想史和哲学史著作的批评,对他自认为是“天经地义”和“终极依据”的历史观提出了质疑;由此展开对思想史研究对象的讨论,认为匡亚明先生提出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思路突破了以往把思想史视作“专史”的眼界,而使其具有了“通史”的性质,并且具有一般“通史”所不具备的广袤性、深刻性和鲜活的精神气息。此外,文章还对学者的学术素养和思想史著作评论的学术规范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