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论返乡青年农民的灰恶化与集体行动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在多年的打工生涯中已适应了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生活,受金融危机影响被迫返乡后,处于一种组织真空状态,给农村灰恶化组织的填充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因而返乡青年农民工处于高度的灰恶化风险之中;与此同时,返乡后生活的不适应性以及多年城市生活积累的相对刺夺感,给返乡青年农民集体行动提供了动力;而加入灰恶化组织后,严密的组织性与高度的集体行动能力,为返乡青年农民的集体行动提供了组织条件,使农村青年的集体行动风险大大增加.因此,在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就业的同时,还必须通过组织替代、价值重塑和规范建设,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的灰恶化和集体行动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竞争能力与创新意识、学习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维权能力等方面调查分析我国青年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结果表明,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应从政府提供培训与农民自主学习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创设组织相结合、农村公权力的完善与农民维权意识的培养相结合等三方面来提升青年农民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3.
要想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注重农村的道德建设,大力提升当前农民的道德素质.当前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提升农民道德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题中的应有之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发展的必然举措,是实现农民自身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民道德素质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部分农民旧的道德观念根深蒂固,道德准则发生偏移,家庭伦理出现混乱.当前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应主要从以下路径着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农民道德建设环境;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道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连 《兰州学刊》2006,3(8):163-165
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事关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事关农村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目标的全面实现。然而,现阶段农村道德建设还面临部分农民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淡化;个别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农村权力道德腐败,影响干群、党群关系;农村社会风气滑坡,社会治安状况堪忧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需要正确把握农村道德建设的运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5.
论青年的道德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青年的道德建设潘逸阳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担负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文明进步。而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又直接影响到我国下一个世纪的精神面貌。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如何适应时...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环境意识水平低下,不利于农民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在思想上存在误区,是影响其环境道德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直接影响着农民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很难引起小农意识较强的农民的关注。要加强环境教育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农民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加强农村环境制度建设,通过外在约束培养农民的环境道德;加大农村环境投入,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7.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共青团,应该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村青年率先进入市场。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一)农民进入市场,是指农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和销售,以效益为目标,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即由自然主体转变为市场经营主体。农村青年率先进入市场,不仅是实现农民进入市场的前提,也是农村青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成长为跨世纪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1.农村青年渴望进入市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农村青年成为相对独立的生产经…  相似文献   

8.
自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城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从整体看,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物质文明还很不快调,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很不适应。这不仅表现在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有的地方社会治安不好,一些腐朽、丑恶现象又重新滋生蔓延,而且表现在一部分农村青年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下降,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  相似文献   

9.
青年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青年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进步状况以及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农村法治建设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农村法治建设中农民权益保护立法仍显不足。为此,应加快农民经济、政治权益和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立法,以促进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问题则是“三农”问题的中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农村面貌有了极大的改善,农民收入也有所提高,但是农民道德问题却日益突出。结合农村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考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农民思想道德问题的措施,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勇  王素君 《河北学刊》2007,27(5):232-235
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而要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考察与分析农民科技素质及教育现状,农民对科技教育的需求状况入手。河北省职业教育模式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由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的,它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新型农民科技教育模式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自锋 《兰州学刊》2005,(3):237-23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了城市,由于各种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成了我国社会久治不愈的"社会病".只有通过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努力,健全法律保障制度,完善经济秩序,加强道德建设,才能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保障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问题依然是农民问题 ,从长远的和宏观的视野分析 ,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让农民变市民 ,即实现农民市民化。但是 ,从目前形势看 ,我国要实现农民市民化 ,仍面临着认识、政策、制度、信息、农民自身素质等重重障碍。因此 ,要采取切实措施 ,突破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障碍 ,让农民自由、自主和自愿地进城谋生或创业 ,平稳地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已成了当前各地实施城市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丽英 《河北学刊》2012,32(5):164-166
本文以对河北省农民工的实地访谈和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因素,并结合河北省省情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多管齐下发展教育、优化法律环境和法律服务、创新普法形式并深化普法内容等提升河北省农民工法律意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李远行  董颖鑫 《学术界》2001,(3):189-195
本文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城乡分割政策因道德维度的缺失所招致的消极结果的批评和分析,以求对一些政策制订者和部分社会理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现象给予警示.文中主要提出三个论点第一,城乡分割政策是造成中国社会和经济二元结构的基本原因;第二,中国社会结构分析研究应从城市阶层和农民阶层的基本分野入手,否则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第三,社会理论的后现代论者的道德意识弱化是他们形成看似激进,实则保守的观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论农民工劳动权现状及实现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产业劳动.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法律及制度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劳动权遭到了极大侵害,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民工失权的原因,并从法律运行角度即立法、守法、司法、执法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及方法,力求从某种程度上解决或者缓解农民工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杜威的伦理学是他的哲学的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他对道德自我、道德情境和道德判断的分析不仅体现了他的“彻底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而且在道德哲学领域开辟了新的前景。本文主要考察杜威如何看待道德自我与行为选择,道德自我与道德情境,道德判断与道德知识的关系,看看他如何将道德作为一种生活经验,揭示他对道德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9.
岈山乡下宋村解放后50年居住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房屋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建筑样式趋于多元,居住面积大幅度提高,建筑材料极大程度地换代更新,家庭装修和家庭设施与城市居民的距离逐步缩小,农家庭院普遍出现并趋于完善。下宋村居民解放后50年居住情况的变化折射出农村、农民逐步走向富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所带来的变化,对既有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造成道德倒退甚至衰败,使得新时期道德教育陷入自身难以突围的困境。超越现代道德教育之路在于同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对接,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可资利用的道德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