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滿口“仁义道德”的孔丘,上台后七天就残杀了鲁国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少正卯。对这一反革命罪行,几千年来,一些封建的卫道士、反动学者都想方设法极力否认或加以歪曲。否认派认为孔丘既然是“圣人”,讲的是“仁政”、“德治”,决不会无故杀人。即使真的杀了,也要“为尊者讳”。承认派则认为少正卯是个“乱政大夫”,本为“小人之桀雄”,孔丘“诛无道”十分应該,越杀这样的“小人”,越显得出“圣人”的伟大。两者都是站在反动统治者的立场上,共同达到吹捧孔丘的反动目的。最近赵纪彬同志所著  相似文献   

2.
在孔丘的老家——山东曲阜现存的一些历史遗迹、文物中,有力地戳穿了孔丘“仁政”的画皮。公元前五○八年,孔丘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这个假仁假义的家伙,在他上台后仅仅七天的时間,就把在鲁国享有盛名的革新派人物少正卯残酷地杀害了。在古鲁国南门外(今山东曲阜城东南三里的地方),有个“两观台”,当时在这里立着一个“两观闕”,它位于雉门(一称章  相似文献   

3.
为了复辟奴隶制,孔孟鼓吹“仁政”。为了复辟资本主义,林彪也大肆贩卖孔孟的黑货,胡说什么要“以仁爱之心待人之忠”,这是十足的欺骗! “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什么,恨什么,都是讲阶级的。孔丘杀少正卯,孟轲仇视商鞅,都说明他们讲的是“仁爱”,奉行的是屠杀。解放前“亚圣孟庭族长府”就是这样天天喊“爱人”,  相似文献   

4.
孔丘(前551—前479)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最早开办私学的人,也是最早实行分科教学的人①。但是,有关孔丘“删诗”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最早提出孔丘“删诗”的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自司马迁孔丘“删诗”之说一出,赞成的,反对的,都大有人在。赞成孔丘“删诗”的,可以班固、王(辶免)、刘知几等人为代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孔丘“定经术,删《诗》、《书》,正《礼》、《乐》,制作《春秋》,以为后王法。”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文学》: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大尉善其言,辟之为椽。世谓三语椽。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将无同”三字,究竟怎样讲?从宋司马光改为“无同异”(见宋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十三,《谬误杂辨》);  相似文献   

6.
廖平思想前后经六变,但变之中有不变存在,尊孔宗经是廖平思想的核心。自谓“书著百种,而尊孔宗旨前后如一。”(《尊孔篇》)又说:“平毕生学说,专以尊孔尊经为主。”(《孔经哲学发微·尊孔总论》)说明这是他始终一贯,万变不离的宗旨。廖平思想在三变以前,基本上是按汉代今古文经学的划分和路线发展的。四变以后,严格区分经史,认为经所讲的是哲学理论,所谓“空言垂教”;史所记的乃是历史的陈迹。因之在四变以后,他认为“新经”都是孔丘所造,甚至汉字也是孔丘的制作。孔经对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化学术,无所不包。孔子为“神圣”,为“教主”,前知太古,后知百世。孔教及孔丘在世界上的地位超过佛、耶、回等教,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廖平五变思想的代表作《孔经哲学发微》一书,最足体现他哲学思想体系的全貌。  相似文献   

7.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语出《论语·微子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注家一般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丈人斥责孔丘好逸恶劳。这种解释是不大妥当的。其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语为褒义而非贬义。关键在于其中的两个“不”字。人们大都认为这两个“不”字均为否定词,其实不然,它们均属于语气词。“不”字作语气词的现象不仅在《论语》中有,而且在《诗经》、《易经》、《左传》等书中也屡见不鲜。正如清代训诂学家俞樾说的那样:“古人有用‘不’字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谬矣”(见《古书疑义举例》)。“四体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大同”和“小康”反映了什么? 被学者津津乐道的《礼记·礼运》篇所谓“大道之行也”的“大同”社会和“三代之英”的“小康”社会,究竟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呢?我们就从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始。 《礼运》篇以孔丘第子言偃和孔丘的问答形式说:“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孔丘说他虽然没有亲自生活在“大道之  相似文献   

9.
公孙龙哲学被认为是多元的主观唯心主义,主要是据其《坚白论》中的“离坚白”主题推论的。然而,论者对《坚白论》并不甚解,对“离坚白”尤为曲说,说公孙龙只承认世界上存在着多元的“感觉要素”(如“坚”、“白”等等),公孙龙所说的“物”只是“感觉要素的复合”,而且其“感觉要素”又是神秘地“自藏”着,所以他的哲学还是神秘主义的唯心论哲学云云。我们不赞同这些看法。在深入研讨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先探究一下《坚白论》所阐明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切反动派无不千方百计地吹捧孔老二。在孔老二的老家曲阜,存有不少过去反动阶级为孔丘树碑立传的反面教材,《圣迹图》就是其中的一种。这部《圣迹图》,是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封建官僚巡按御史何出光,为了给孔丘“歌功颂德”,汇集宣扬孔丘的图像,兴工刻石成连环画,陈列在孔庙“大成殿”后面的“圣迹殿”。它按照编年顺序,依事绘图,以一百二十幅画面表现孔  相似文献   

11.
孔子诛少正卯见之《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少正卯其人,众说纷纭:或谓“少正”其姓,“卯”其名;或谓“少正”为春秋时理财之官,故“少正”乃官职而“卯”其名。余以为“少正官职而卯其名”之说为是。然“少正”乃司法之官,而非理财之官。今按《礼记·王制》云:“司寇正刑明辟,以听狱讼”,“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正听之;正以狱  相似文献   

12.
《羊城晚报》《学术》专页最近就孔子思想中若干具体问题展开了讨论。该刊23期、24期、25期连续发表了谢振民的《怎样理解孔子‘张公室’的主张》、林琳的《孔子为什么要杀少正卯?》、李荫农的《论孔子对劳动的态度》、马采的《孔子的美学思想》等文章。这一讨论是由杨荣国在《学术研究》第一期上发表的论文《论孔子思想》所引起的。谢振民不同意杨荣国关于“孔子张公室是为了挽回种族统治的颓势”的论点,认为“应从历史发展的要求来考察,当时各国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大都张公室而抑私家,且取得了伟  相似文献   

13.
春秋末期,醉心于恢复西周奴隶制的孔丘,挖空心思地寻求門路推行他“克已复礼”的政治路线。当他四处碰壁之后,便以教育为业,妄图通过办“私学”,为奴隶主贵族培养接班人,达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語·尧曰》)的罪恶目的。孔丘的后裔承袭了他的这种教育事业,“因庙建学”,“讲六经之道,传圣人心法”(《闕里庙小学途碑》),继续为历代反动派复古倒退的政治路线服务。于是,在“孔家店”便形成了一个世代相承的“家传”教育体系。今天,揭开“孔门私学”的黑幕,运用馬列主义的观点给以正确分析,有助于  相似文献   

14.
知行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命题。然而中国哲学史上的“行”或“实践”范畴自有其独特的含义,不可不加以辨析。中国古代唯心主义者讲的“行”和“实践”,要么是指根本没有超出主观认识范围的纯粹观念的活动,要么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先验的理性原则或道德原则的活动。“行”作为哲学认识论范畴是由孔丘首次提出来的。他从“天命论”出发,一方面主张“生而知之”,轻视实践,另一方面又讲学而知之,表现了重视学和行的倾向。他所谓的“行”主要是道德修养活动,即要求把“忠”、“孝”、“仁”、“义”等道德原则贯彻到实际行动中去。他对…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子·显学篇》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吕氏春秋》多次以孔墨并称,如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当染》)“孔墨布衣之士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与之争士也。”(《不侵》)“孔丘墨翟无地为君,无官为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颈举踵而愿安利之。”(《顺说》)“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有度》)古代谚语又有“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之说。这  相似文献   

16.
殷祖王亥传说的文化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亥是殷人先祖,有关他的传说散见于《山海经》、《竹书纪年》、《楚辞》等典籍。有关王亥的传说内容不多,具体情节也比较简单,但却是研究古代各部族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出东夷文化与夏文化的碰撞,以及东夷文化本身的某些特征。王亥传说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他在有易被杀,二是他成了大地的丈量神。本文就是从这两方面加以辨析,揭示出王亥传说的生活原型和文化背景。 一 王亥为何在有易被杀? 王亥是在有易放牧时被杀,《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明确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王亥借河伯和有易的草场放牧,却被有易杀死,他的牛群也成了有易的财产。有关王亥被杀的原因,《竹书纪年》作了进一步的交代:“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照此说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平生事迹,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所记很简略,有错误,又有传疑的说法。参考他书也只能描写一个轮廓。老子姓老名聃,(《墨子》《礼记》《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均称他为老聃或老子,《吕氏春秋》又称他为老耽:耽与聃古通用。可证他姓老名聃。)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见《老子传》)生于春秋末期,曾任东周王朝的图书馆员,掌管图书,孔丘  相似文献   

18.
龚维英同志在他的《屈赋辨伪》(见《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涉江》不是屈原作品的论断,对此我不能同意。龚文的第一个理由是《涉江》肯定并推崇伍子胥。他认为伍子胥是一叛国逆臣,而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毫无疑问,屈原不会推崇伍子胥。伍子胥是楚臣,由于其父奢和兄尚为楚平王所杀而逃到吴国,后来,怀着杀亲之仇,佐吴伐楚,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依宗法社会的标准来看,这是最大的不忠。然而,屈原会怎  相似文献   

19.
夹谷诛优见谷梁,史公因袭未思量;齐强鲁弱真形势,子骏高明预曲防。(其十一) 《左传》定公十年,“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日,……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乃不果享。”刘歆明知齐强鲁弱,孔丘不可能诛齐优,故先为孔丘与梁  相似文献   

20.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问他:往日夫子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占”,何以老来好《易》?对此孔子详作回答,其要点是:“前祥而致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缺点以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求其德而已矣,吾与史筮同途而殊归”;“《易》有君道焉”(见帛书《易·要》).这符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也说明年老前之孔子并不好《易》.者子也是一位“不语怪力乱神”者,但其史官身份,要求他必须了解并研究《易》.因为史、卜、筮、祝这几种人“每每是相兼相通”(李学勤语),甚至“周易这个典籍的编纂出于史官”(朱伯崑语).所以.孔子所说的那几条理由,皆适用于老子.事实上,老子当比孔子更早更多地接触与研究《易》,受其影响更大,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比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