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进奏院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进奏院狱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事件,《宋史》认为这一事件的实质是"君子""小人"之争;当事人苏舜钦对"进奏院狱"的追述在不同时期不完全一致,但更倾向于人际关系之争;庆历之际士人对"进奏院狱"评价不尽相同,但是以"朋党"思维解释这一事件逐渐成为主流。"进奏院狱"在传播过程有被过度政治化阐释的倾向,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也成为宋史研究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2.
李强 《学术研究》2007,2(7):103-109
公元1044年,北宋政府对一批在国家重要机关内饮酒聚会的官员进行严厉惩处,史称"进奏院狱"或"邸狱"。进奏院狱成为北宋庆历年间的重要政治事件,虽然其中有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但过多地关注"改革"、"保守"阵营的划分,容易忽视进奏院狱在北宋文人心态发展史上的影响,从而失去对北宋历史语境下文人政治博弈的考察。进奏院狱在当时产生巨大冲击波,原因在于案件发生地点的特殊性、涉案人员的特殊性和当时政治背景的特殊性。进奏院狱表面上是一起经济案件,其实质是传统政治伦理的坚守者借对文人轻薄之风的打击与纠正,抑止以不合法手段"出位议政"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进奏院案"是苏舜钦政治生命的转折点,也是促使其诗歌创作转折的重要事件。苏舜钦前后期诗歌创作,无论在取材视角、情感状态、还是在诗歌观念、创作方法上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整个北宋文人党争与文学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4.
杨思贤 《理论界》2009,(7):115-117
钱谦益是明清之际的著名文士,但他真正的价值取向却是在政治方面.晚明的政治形势和学术转向是造成他价值取向的大环境,而朝野对于钱谦益误解性的期望又推动了他的政治欲望.然而,钱谦益的个人才性却与时代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和冲突,这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也是发生在晚明文士中间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5.
白朴<天籁集>记录了在元代特殊文化历史背景下词人作为一个士大夫文人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白朴辞荐避仕并不意味着他真正超脱了俗世和政治,其内心深处的功名意识和济世志向也未曾彻底消失;他选择隐逸之路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中的历史幻灭感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生悲苦感;以"玩世"的处世心态去追求"适意"的人生体验,使他化解了意欲超脱却又留恋俗世的心理矛盾.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时期,"文字狱"的情况各有不同,这于发生在广西,或与广西有关,或波及广西的"文字狱"狱案中可反映出来。乾隆初期,文网宽疏,对文字之罪的处理较为宽大;乾隆中期,文网密布,"文字狱"狱案频发,处理严酷,发生在广西的狱案就有数起;乾隆后期,从乾隆帝对一宗始发于广西的"文字狱"狱案的宽大处理可看出他在处理涉及民族宗教问题案件时的谨慎,也反映出当时因形势所迫,朝廷无力苛求文字,文网弛禁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胡蓝之狱”是明初的一大政治事件,但过去封建社会史学家所撰的《明史》、《明实录》等史籍都为尊者讳,掩盖了“胡蓝之狱”的真相,近代治明史学者亦未认真对此进行研究和评论。笔者不揣浅陋,拟就“胡蓝之狱”发生的原因,以及此案对明代社会造成的影响作一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狱市" 试释     
"狱市"之名,首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狱市"究竟是什么,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解释.陈直先生认为"狱市"就是汉代的"大市".近年,李根蟠先生撰文,认为"大市"与"狱市"不是一个东西;"狱市"即"市狱",是"狱"与"市"的合称;但有的时候,"狱市"和"市狱"又是一个专名,是汉代犯人行刑和服役的地方.近有施伟青先生撰文,认为"狱市"之"狱"从"确",是汉代政府"管理市场贸易活动"的机构.笔者认为,就"狱市"善恶"并容"的功能来看,它显然与汉代民间涉及刑罚的重大纠纷的法外仲裁有关;而"狱市"之得名,则与曹参治齐,于市中为民间涉及刑罚的"私了"提供的专门场所有关;"狱市"和"市狱"是两个各自意义不同的专名.  相似文献   

9.
朱林锋 《理论界》2012,(9):120-122
事实判断之儒家立场和成文法之法家性质的矛盾导致西汉疑狱、春秋决狱应时而生。西汉经学背景为春秋决狱提供人才、受众等因素,形成决狱运作实施的结构成分和政治环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派通过创造性地阐释《春秋》经义,实现了"贵志"原则在决狱中的致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春秋决狱采取比附推理逻辑,这虽然不利于法律规范体系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汉代法律价值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张建青 《兰州学刊》2007,1(9):185-187
马修·阿诺德是位颅受争议的文学批评家.这大概与人们认为其理论自身存在悖论有关.一方面,他主张文学批评一定要保持超然无执的健全理智,和实践保持距离.与此同时,他又提倡文学批评乃是人生的批评,即文学批评最终的目的在于指导人生.他主张文学创作须产生最好的思想,文学批评应指出作品之中最好的思想,从而指导人生.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极易引起人们争议.文章指出:二者表面看来确显矛盾,但究其实质却相通.阿诺德提出"超然无执"的批评原则是有针对性的."超然无执"与"人生的批评"之间无本质冲突,确切地讲二者乃手段与目的关系,即为了更好地为人生指明方向必须本着"超然无执"的态度进行文学批评.国内评论家多将以上两点作为对立面来看待,实乃是受了中国具体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今日重温阿氏在英国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所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他在阐述自身观点时所表现的广阔文化视野与深厚文化底蕴,对我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刘华萍 《理论界》2014,(7):120-122
在柏拉图政治哲学中,柏拉图曾对政治与哲学的张力有所阐释,但是在学界却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讨论这一问题:首先,柏拉图在理论上对政治与哲学进行了严格划分,他的"政治-哲学"观中就已经阐释了二者的张力;其次,柏拉图又通过走入洞穴试图消解二者的张力,实现哲学王的理想,但是就他自身的政治实践而言,他的政治哲学与其政治实践之间又存在张力,他并没有实现这种张力的消解。总体来说,柏拉图对待政治与哲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态,这种复杂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西方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
陈晓明 《社会科学》2008,2(1):161-169
德里达后期的著作<友爱的政治学>对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展开思考,他从古希腊的友爱来源于血亲兄弟之关系,来讨论城邦政治,正是血亲关系建构了社会共同体.德里达对施米特的"敌意"展开解构,在德里达看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的时代,既没有友爱也没有敌意,这也就是说,朋友与敌人构成一种奇妙的转化关系.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中突显出的"敌意",在德里达的解构中,那就是"幻影朋友之回归".  相似文献   

13.
一 若谈及雷震先生,<自由中国>半月刊10年风雨路,固然是一个最主要的话题,但"雷震案"(以下简称雷案)本身也是不容忽略的.因为这个案子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有人将此案与1955年8月发生的"孙立人案"相提并论,是从"政治构陷"这一角度来审视的.当年孙立人案中所谓"匪谍"郭廷亮,完全是由情治人员(情报与治安)一手策划的;而雷案中的"匪谍"刘子英,也不过是郭廷亮模式的一个翻版而已.  相似文献   

14.
史文 《兰州学刊》2006,(1):7-9,14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佛教史上他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他著有<辨宗论>,提倡道安的佛教顿悟说,参与南本<大般涅盘经>的译事,积极追随乃至资助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但是慧远却以谢灵运"心杂"为由拒绝他加入庐山的念佛团体白莲社.本文以此事为背景,围绕谢氏的"心杂"展开论述,分析谢氏的人生与性格悲剧,并着重指出谢灵运的"心杂"对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培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梁卫霞 《兰州学刊》2004,(4):100-102
间接沟通是克尔凯郭尔整个生活和著作中一以贯之的原则,是他全部思想的一个浓缩或"代名词".他生活和思想的"间接性"引发了许多的"克尔凯郭尔问题",同时也赋予后来的研究者们自由的空间和丰富的想像力,对他的思想作出多元化的诠释.间接沟通在克氏那里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但它却影响了后来的诸多学派.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信仰追求紧密相连,文学不仅是他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也是他想象建构人生和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沈从文的文学天地里,乡村和都市对应成了自我和世界、理想和现实的两极,正是对内外两个世界本质的和谐与一致性的强烈诉求和被分裂的焦虑之间的巨大裂隙,使沈从文的文学和人生发生了致命的断裂.自此,他更坚实地踩在了现实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18.
袁辉 《理论界》2009,(10):65-67
从古至今,对"春秋决狱"的作用评价不一,但是仅就汉武帝一朝而言,"春秋决狱"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可以说是起到了"以法杀人,更以理杀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英 《船山学刊》2013,(3):141-145
陈确对理欲关系的讨论基于他对当时两个问题的思考,一是流俗沦于物欲;一是佛老讲虚无,蔑视身体欲望。陈确认为宋儒的学说因吸收佛老"无欲"的观念,以它指导政治、人生,严辨理欲、君子小人,易造成政治生活的不宽容,也有害于身心。他正面提出应正视"欲",把"欲"与"生"联系起来,无欲则无生,也无天理产生的可能,这样,他取消了天理独立存在的可能,取消了人性二元的设定。他对"欲"的含义有所放大,放大到今日所讲"需要"的程度,既包括物质需要,也包括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人生充满了困惑、艰辛,可他却以苦为乐,对人生不离不弃,表现出浓厚的乐生思想.他这种对生命快乐的体验,大多是在死亡视野下,通过归隐、躬耕、饮酒等途径获得.归隐、躬耕、饮酒就成了他思考人生,试图超越死亡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