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包括:创新性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发挥自身特长,完善自主创新型学习环境,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最新科研方向,鼓励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加强信息资源宣传和文献加工等。  相似文献   

2.
田平  赵明臻 《南都学坛》2000,20(5):74-75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应采取如下措施 :开设《文献探索与利用》课 ,教给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举办各种活动 ,培养大学生搜集、分析、筛选、使用信息的能力 ;通过参与情报和课题研究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 ;利用电子文献阅览室 ,培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信息检索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在信息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加速了信息工作的自动化进程。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存贮与传递中心 ,是知识信息检索和利用基地。因此 ,培养和提高面向 2 1世纪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特别是获取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 ,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类高等学校对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能力普遍重视和给予强化。例如,理工科院校重视实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文科院校的重视书面表达和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师范院校重视组织教学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即通常所说的“三字一话”的能力培养。笔者认为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很重要,却仍有不够全面之处。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应该更为广泛,它包括:理论思维能力;获取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等。  相似文献   

5.
一、高校图书馆具有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功能 (一)具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功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一方面配合课堂教学开展服务,另一方面又为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服务.大学生有着旺盛的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尤其是当今信息时代,光有课堂知识己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迫切希望从课堂以外的不同场合,不同渠道和形式来获取知识和信息,满足成才的需要.因此,图书馆是他们理想的好去处,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其实,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实际上就是获得寻求知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掌握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另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做人的基本素质,终身受用,这是课堂和专业的学习所不能完全给予的,古人云"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这正是图书馆独特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1引言文献检索课(下简称文献课)教材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大学生在当今信息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获取筛选信息和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技能,改善治学和生活方法,以进一步适应高校课程深化改革和现代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相当数量的高校开设文献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编辑出版的文献课教材,学生学后还远没达到国家教委[1992]44号“关于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下简称“基本要求”)中的目标,即“…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现代信息环境下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考虑,就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内容与可行性作初步探讨。同时,结合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实现自身建设上,从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导向培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大学生文献检索课教学及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施途径与策略。最后,建议应构建一个大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体系,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培养具有适应信息社会下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信息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应建立信息素质教育专门机构,提高教师本身信息素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营造信息素质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人才应该是善于获取知识、信息,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国的高等教育向培养通才教育的方向发展.我国近年来,陆续在各个高等院校中开设了文献检索课,其目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情报意识,提高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当前网络信息逐渐进入高校图书馆的现实,在文献资源建设目标、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馆员信息能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强化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促进大学生成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展我国的高技术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迫在眉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信息意识和获取最新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等学校图书馆有义务有责任肩负起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目趋严重,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因素,因此,从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就要着手就业能力的培养。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应聘求职,获取就业机会,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作者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并立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阐述了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共青团工作要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导大学生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这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认真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从总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信息获取能力三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的地位;作用,阐明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化时代,21世纪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能力成为社会关注聚焦点,通过思考和分析作为充分体现大学生生存能力的信息素养的现状,探讨了wiki技术在教学中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适当引入wiki技术,能有效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以及为信息获取提供更丰富的学校资源环境,并促使学生知识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学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深化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 应激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应科学地考察学生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具有促进师生在课堂中双向互动的功能;应激励学生参与实践,培养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没有树立好与自身相适应的就业指导理念和构建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主要原因。因此,高校要树立正确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以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诉求。高校就业指导理念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息息相关。高校要树立大学生就业是高校生命线的理念、有限就业市场导向的理念、全程化就业指导培养理念,进而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教育、实践和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综合性,其内涵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坚韧不拔的毅力、精诚合作的精神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通过学习创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等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以及在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改革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授课形式及内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强信息化网络软件、硬件的建设以及发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能够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创造型人才,学校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教会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从大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出发,在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和相关理论,就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大学物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应用水平日益提高的现状,认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亟须优化的问题。以福建省部分高校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问卷”,探讨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教学效果评价问卷”,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基于调查结果的显著性差异比较,认为信息素养课程应突出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拓展信息安全、信息道德与信息利用相关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