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代文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文学既是当时的北国文学 ,也是中华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辽代文学的崛起 ,为多元一体、北雄南秀的中华文学提供了同北宋文学优势互补、异轨齐驱的重要范本。现存辽代文学作品 ,以诗文为主。辽代初期的诗文传留殊少。中期以后文化趋于繁荣 ,作者逐渐增加 ,艺术技巧日益成熟 ,作品开始大量涌现。而契丹族妇女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辽代的妇女作家以萧观音、萧瑟瑟为代表 ,其文采风流 ,不让须眉。辽代的口头文学 ,主要有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辽代的神话传说大多与契丹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 ,是民族发展的曲折反映 ;其国土风俗歌谣纯朴遒劲 ,指陈时弊的讽刺歌谣俚俗生动。辽代的契丹文文学 ,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辽代文学研究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契丹族统治者在中国北方建立的辽朝,由于“风气刚劲,三面临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辽史·文学传序》)辽朝的文学作品传世甚少,已经散佚殆尽,辽代文学可以说是一门散佚了的断代文学。文学作品和有关史料的严重匮乏,史事背景的语  相似文献   

3.
论辽代散文     
一、辽代散文的数量和分类  辽代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是大国 ,但作为一代文学 ,不可至今无论。辽代的散文 ,《全辽文》编为 13卷 ,末有 3附录 ,分别为类目索引、作者索引及事迹考、图版(出土的辽代契丹语志石、哀册、记等 18则 )。类目索引分为诗、谣谚、诏谕、敕制、哀册、册、官告、表奏疏、碑铭、颂、偈、记、塔记、幢记、题记、祭文、墓志、杂著等 2 7类。按照通行的分法 ,诗和谣谚 (包括青词等 )在文的范畴之外 ,而敕文、判文 (法律文书 )、契约、铭文 (包括砖石等金石文字 )应单独列项 ,不宜以杂著二字相概。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 …  相似文献   

4.
1999年,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沙布台乡宝山村西,发现并清理了两座辽代早期壁画墓,获得了大量极其珍贵的辽代早期壁画.据此笔者对墓主人及身份、墓葬建造的年代及结构、壁画的内容、壁画发现的意义等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5.
辽代文学思想是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有文化认同性质。崇儒修文的措施 ,不仅使契丹民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也培育出一批诗人和文士 ,加快了文明的进程。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消化吸收汉文化的过程中 ,倡导教化讽喻的儒家诗歌思想对契丹族诗人的创作影响很大 ;但真正决定辽诗风貌的 ,却是南、北地域环境的差异 ,以及北方民族粗犷强悍的文化性格和心理气质。文风质朴 ,却自然豪迈 ,充满生命强力  相似文献   

6.
辽朝统治者在吸收中原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同时 ,又保留了本民族固有的传统的习惯法 ,并加以改造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辽代前期的统治者形成了较为深刻的法律观念 :庶事草创 ,量轻重决之 ;权宜立法 ,归于重法 ;休战息民 ,详决滞狱 ;因俗而治 ,南北二元。辽朝中期 ,随着辽代社会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 ,辽代统治者提出了更为系统的法律规则 :锐意于治 ,更定法令 ;贵贱平等 ,准法同科 ;宽平法律 ,用刑详慎 ;明礼义 ,正法度 ,德刑并用 ;赏必信 ,罚必当。辽朝后期的统治者对法律的作用有较充分的认识 ,注重发挥法律的“赏功罚过”的功能 ,维护法律的权威 :一方面 ,主张法律要简明易知 ,轻重得宜 ;另一方面 ,又执行轻罪重刑 ,赏罚无章 ,反映出契丹统治者执政的暴虐与法律的严酷  相似文献   

7.
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辽代设有三个枢密院,即北面朝官系统的契丹北、南枢密院和南面朝官系统的汉人枢密院。迄今,国内外辽史学界多认为汉人枢密院并不存在,契丹南枢密院即汉人枢密院。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据现有史料,关于契丹南枢密院就是汉人枢密院的论点仍有许多疑窦,需要进一步讨论。1  研究辽代官制,首先要注意的是北、南双轨的特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尚没有治辽史、契丹史者全面否定这个特点。在北、南双轨官制的框架下,契丹南枢密院与汉人枢密院是不能合而为一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一条资料值得进一步分析。《辽史·…  相似文献   

8.
辽代礼俗     
辽代礼俗黄震云(一)佛妆事见《契丹国志》卷二五《张舜民使北记》云:“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北方妇女尚黄已久,只是拿佛妆相况,并不是受佛教影响。考《能改斋漫录》云:“(事始佛妆)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  相似文献   

9.
正统化是辽代"汉化"或"封建化"的实质,辽代历史发展贯穿着契丹统治者树立正统形象的努力.为了争得正统,赢得汉族民众的认同和归附,契丹统治者在民族血统方面将自己认定为华夏圣王的后裔;采取"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发展儒学,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军事方面不断进取中原,试图统一天下.辽代确立正统的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其统治的稳固和长久.  相似文献   

10.
辽代大理寺属南面官系统,是负责汉人鞠狱事务的司法机构.在以往的研究中,学界比较重视其在司法层面上的意义,很少有学者深入讨论其机构组成.作为一个专职处理汉人狱讼的官署,考清其历史沿革对辽代职官制度的研究,尤其是南面官制度的深入研究颇有裨益.因此,将把研究重点放在大理寺机构本身,结合现有资料,略加考论,以期对大理寺机构在辽代的变化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曩写短文(见《社会科学战线》78.1.221),以为辽宁法库叶茂台辽代墓葬中发现之山水、花鸟画两帧即出墓主人手,盖其平生杰作,兹与其骸骨同不朽,故以为殉。此说奇创,人多笑而不信。予又以为墓主人为女子,辽代男子如东丹王倍通汉文,擅绘画,以垂名一代,女子谁遂无人?顷读陈述同志新编《全辽文》,其卷八,一九三页有咸雍五年陈觉撰秦晋国  相似文献   

12.
辽代尚父考     
辽代获尚父称号的臣僚约有17位之多,堪称历史上的奇特现象。尚父中既有宰相,也有其他臣僚。他们基本都是年事较高、社会声望也较高的老臣,而且大都对辽王朝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尚父群体在民族属性上虽以契丹族为主,但却具有多民族成分,体现了辽代多民族社会上层联合统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辽代殿试成为常制始于重熙五年。辽圣宗效仿北宋科举制度,开始进行贡举改革。兴宗重熙五年殿试之后,科举殿试成为常制,皇帝对及第进士的恩赐仪式也开始制度化。从重熙五年开始,兴宗、道宗、天祚帝诸朝举行科举考试时,在正常的情况下,进士一科当都有殿试一级考试。辽人所谓的"殿试进士",当指礼部中选、参加殿试而未中第者。辽代科举增设殿试后,及第进士通常直接释褐授官,像唐代那样比较严格的"守选"制度在辽代应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辽代鸡冠壶     
我国的陶瓷工艺,发展到唐、五代和北宋时代,瓷窑遍布南北,瓷器种类繁多,形式新奇复杂,产品也各具特色。北方的辽瓷,是其中的一个分枝,其造型和装饰,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辽代陶瓷,一般从窑艺上讲,凡在辽代烧造的釉陶和瓷器都称为辽瓷。辽代陶瓷器从造型上观察,完全可以反映出辽代契丹族与汉族杂居生活的面貌,因为陶瓷器皿的形式和装饰是适应人民生活要求和文化传统而产生的。鸡冠壶是由摹仿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袋容器而来的,皆因壶的形状酷似鸡冠而得名。它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文化建构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外部世界对文学发生影响最丰富的中介系统。这个中介不是外在的,它同时体现着主体与客体的性质,内在地参与了文学的建构活动。文化建构制约、驱动着文学的建构。文学只能在文化中建构其体式,并不断发生演进。是为文学的文化建构,谨作如下阐述。一用唯物史观为指南去寻找文学发展的规律,至今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然而,指南不能代替具体分析,更不是“构造体系”的现成公式。即使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与概念,也不能以之剪裁历史事实,用以构造自己的“体系”。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史观的一条根本原则,但经济因素在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北、南分制,即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是辽代统治的一大特色。辽对地处长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①,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占领的渤海幽云十六州等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以国制治契丹”,既没有脱离契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没有超越时代而采用汉制即封建制,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尽量吸取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另一方面,“以汉制待汉人”,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  相似文献   

18.
横亘于今承德地区的燕山山脉,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辽代,这一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其结果不仅对辽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也为后来当地经济的继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对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年来,承德地区文物考古工作中的一些新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代所发生的这种变化。现结合有关史料记载,试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以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由此上溯,研究自有史以来,在这块土地上的先民活动,当为地方民族历史学术研究重任。  相似文献   

20.
契丹族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采矿石和进行鼓铸了。但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对辽代矿冶业的创始年代,历来有不同看法,一种是《辽史·太祖本纪》:“玄祖生撒刺的仁民爱物,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是为德祖,即太祖父也”。就是说铁冶鼓铸始自迭刺部太祖之父撒刺的。另《辽史·食货志》:“鼓铸之法,先代撒刺的为夷离堇,以土产多铜、始造钱币,太祖其子袭而用之。遂致富强,以开帝业。”从上述两条记载可以看出,辽代的铜、铁冶和鼓铸应是在阿保机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且有计划的利用铜、铁之利。但是也有的认为辽代矿冶和鼓铸应是开创在太祖时期,即《辽史·太祖本纪》:“五年(911)……又三月,次滦河,刻石纪功,复略地蓟州。冬十月戊午置铁冶”。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