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和谐”是古今中外哲人、思想家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人们的哲学思维也往往带有对抗性,擅长运用“斗争哲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应该是社会关系的主流,“和谐哲学”理应是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统一性原理和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角度审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必须摒弃崇尚对立和斗争的斗争哲学,以同一性为主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必须摒弃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动力论,用“结合”的方法实现“对立面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发展,把发展、和谐和社会主义三个关键词统一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从抽象的人及抽象的伦理价值目标出发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从而使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许多方面退到了当年第二国际的立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还全面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各个阵地。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指导方针已经给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它的实践后果是使社会主义发生蜕变。哲学发展的人道化倾向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对社会主义作历史和分门别类的研究的时候,可区分为:第一,理论社会主义;第二,社会主义实践的形式。一、理论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社会主义;3.人民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社会主义。在这里,还包括社会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的思想和民粹派作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及“世界历史”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维度,分别构成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本体论基础、历史价值论基础和历史方法论基础;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视野,准确地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具有深刻的价值特征。从基础价值特征、价值导向特征、哲学价值特征、实践价值特征等四个方面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从而凸显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加紧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党员能否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8.
亨利·德曼的“新社会主义哲学”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基础上,并与资产阶级哲学实行联姻,德曼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的“新发现”表明的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曲解,这一哲学不仅在理论上没有给社会主义运动贡献新东西,而且在实践上蜕变成了与法西斯合流的反动力量.  相似文献   

9.
与现实对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课题中的应有之义。在我们依赖马克思的一手文本时,包括前苏东在内的传统解释框架在理解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特别是(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简称(手稿))问题具有典型性质,本世纪30年代《手稿)发表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发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并以此指责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不足。前苏东也急于依据(手稿》和现实进行对话,从理论家到政治家也都大谈异化,在一种“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下,紧跟“人道主义”思潮涌动,形成蔚为大观的对社会主义异化的批判运动。文本学历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挥与发展集中地表现为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两个重大的理论课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生产力标准是这个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判定一个国家究竟处于社会主义的哪个阶段上,是有客观依据或衡量“尺子”的。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曾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对未来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发展道路,二者之间在理论渊源、形成条件、指导思想、哲学基础、国家观、政党制度、所有制观、价值体系八个方面存在原则区别,并在经济运行机制观、社会福利观、国际政策三个方面不尽相同。我们要划清二者的界限,做好“虚”、“实”两篇文章,积极应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实践呈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之间的差距、“资强社弱”的暂时性现实以及科学技术、物质消费、文化生活等以“价值中立”的姿态遮蔽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真内涵及其所取得成就,使其不能被整体观照和认同,导致其在公共舞台上影响力不足。为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基础的利益关切,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话语体系,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培育全民学哲学用哲学,提升理性思维能力,以“三严三实”为切入点,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红线,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建设,做人民群众的先进典范,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思潮,它打着“民主、自由、人道”的旗帜,在一些国家风行一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我们研究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时,发现它和19世纪40年代曾在德国“象瘟疫一样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把民主社会主义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一些比较研究,是很有意思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弄清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渊源和实质。“真正的社会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一方面尚处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大统治之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已有了迅速的发展;在这种情势下,小生产者日益破产,陷入了贫困的境地。“真正的社会主义”正是破产的小生产者那种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总体性范畴。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哲学表述,是一个有着内在的严密逻辑关系的整体。社会主义本质论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既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又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未来发展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法的概念问题是全部法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法的概念应力避单一式、封闭式的研究方法。最近有两位苏联学者这样写道:“法的概念不是一个停滞不动而是发展着的概念,它既反映出历史传统,又反映出当前的社会情势。对待确定法的概念的不同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从法的不同侧面而进行观察,要有机地综合法的固有的特征”。①这段话我认为可供我们在研究法的概念时作为参考。本文试图从哲学认识论角度探讨法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社会主义法律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的特殊的反映”这样一个命题。问题是这样引起的:上海《法学》创刊号上曾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法律与客观规律性》的文章,文章认为“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②针对这一观点,有同志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把法律,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律,简单地说成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它抹煞了法律的阶级性,是不恰当的,”因为“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意志的产物,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它是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17.
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属性。本文着重从哲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哲学应用和应用哲学的关系,阐述了二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并提出和论证了“构建社会主义哲学”这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党号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哲学”的探讨,正是响应党的这一号召所作出的努力的一部分。它谈不上有什么质量,只不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种哲学思考,是哲学面向现实生活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和”与“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对充满辩证智慧的概念。随着历史阶段性特征和时代现实的变化,“和”与“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及外延。文章将“和”与“同”置于利益分化和利益整合的层面之上,试图通过对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和情况对比的阐述,引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代完整的理论科学体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哲学内核正在于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辟概括──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特色”理论提出的思想基础,以及这一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无一不贯穿着实事求是这一哲学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