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举办商品陈列所和各式各样的商品赛会(即早期的博览会),系张之洞在上一世纪之交督鄂期间所推行的经济措施之一,也是其湖北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张之洞与湖北早期博览事业的发端及其对后世深远影响的粗线条的勾勒,可见张之洞以其开办商品陈列所、劝业场等实际政绩,在两湖乃至中国倡导了商品赛会之风。晚清湖北一度在经济发展上领先于各省,并在当时的早期博览事业中建树良多,实与张之洞在这方面的“先见之明”和“开风气之先”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为维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殚尽心力,以一位封建皇权捍卫者的面目出现在近代政坛。解放以来史学界一直把张之洞看作“旧学的维护者”(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认为他“既为封建皇帝所称道,亦为帝国主义分子所欣赏”。(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或许正是出于避免陷入政治论争,即使在对张之洞其人作了全面客观评价的今天,也鲜有论及其诗者。事实上,张之洞在“同光体”风靡一时的近代诗坛别开一路,以所谓“唐诗派”主将著称于世。近人胡先骕曾赞誉张之洞“以诗领袖群英,颉颃湖湘、江西两派之首领王壬秋、陈伯严,而别开雍容雅缓之格局,此所以难能而足称也。”(《读张文襄广雅堂诗》)钱基博也认为“晚清名臣能诗者,前推湘乡曾国藩,后称张之洞”(《现代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3.
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喜弄楹联的张之洞,在武昌黄鹤楼留下的这付联语,是耐人玩味的。张之洞虽托辞说“昔贤”缔造江汉,真实的命意还是沾沾表白他自己在“治鄂”中的功业。如果去掉那些隐隐自矜的情绪,从历史事实本身对张之洞在湖北兴办洋务作一番考察,那么张之洞其人也还是有可以肯定的方面。还是在张之洞在世时,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北京,言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说“中国办事大臣,惟张香帅耳”。这话有溢美之偏,但也表明张之洞之办事健实,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随礼     
红白喜事随礼,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清代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有一年回家探亲,正赶上他的一个本家姑姑谢世了。出殡那天,张之洞在灵棚前行了跪拜礼,马上便有人把他领进了账房。账房先生问道:“张大人今日上多少礼呀?”张之洞不慌不忙从身上摸出四两银子,轻轻放在桌子上。“怎么?就四两?”满屋的人全愣住了。张之洞微微一笑说:常言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随礼,是互相往来之事,今日我随她家,可拿出三五百两,若我家有事,她再随我,就很难拿出来啦。之洞一生为官清贫,积蓄不丰,今日不敢摆阔气,她家何时有了困难,我…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于戊戌时期按照“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的思路,设计了一套对科举制度进行体制内变革的方案。清末新政时期,为推广学校和培养新式人才,张之洞先后提出分科减额渐废科举和立停科举的主张,从而推动了科举制度的最终停废。在筹议变废科举的过程中,为减缓变废科举的社会震荡和延续中学之命脉,张之洞主张实施一些补救措施,这种趋新之中的守旧意识,正体现了张之洞的文化关怀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张之洞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回应西方文化冲击及对中华现代化的贡献,以此个案探讨了儒家思想与中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认为张之洞提出“东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以折衷新旧,融和东西文化,在当时形势下,不失为补弊起废、曲折地继续改革的权宜良策。指出“中体西用”论具有固本、变通、自强、御侮的性质,它是从救亡御侮的实践中摸索得来;张之洞的主张是中和的,具有强烈的融合中西学术之意识;他根据“中体西用”精神,推展新式教育,从事工业建设,把它实现于教育和实业改革中;他主张利用西方的科技、资金和人材,亦合乎振兴中国工业之目的。最后提出,盲目西化是经济发展落后国家的通病,而张氏主张学习西方,又坚持不损害固有伦理道德,更不可有违自主权益,贯彻中体西用的原则以追求工业化,此一方向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朝气方新”的姿态在湖北武汉推行以兴办近代工业为核心的洋务新政,使武汉成为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发祥地,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内陆最大的通商口岸,蜚声海外的国际性城市——“东方芝加哥”。张之洞“湖北新政”成功及武汉迅速崛起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天时:难得一遇的和平发展环境;地利:过渡时代内陆各省唯一出海口;人和:张之洞的睿智、胆识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代词不当唐才常曾托日本人劝张之洞接受自力军之拥护,据两湖独立。实际上企图依靠洋务派军阀的支持达到自己的目的。张之洞正在观望风色,既不赞助,也不干涉。他又希望得到英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中国近代史》辽人版478页) 说明:“他”字应换成“唐才常”,否则这个“他”就成了张之洞。又,第一个句号应改为逗号。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是晚清儒家道统复兴阶段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仁礼兼重的道观、“中体西用”的功用观构成其道统思想.其“中体西用”功用观秉承龚、魏、曾诸公“经世致用”的精髓,以其首创的现代意义而居现代儒家道统论开基立业之功,并以此成为“返本开新”说之滥觞.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的形成经历了从传统儒家的修齐治平、“经世致用”到现代儒家“中体西用”的转变,而推动此进程的决定性物质力量是洋务事功.督晋期间与李提摩太的交往,启动了张之洞对“洋务”的接触、认识,而后在广东、湖北的成功洋务实践,更直接促成了其功用观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了其儒家道统思想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张之洞“中体西用”功用观定立了儒家道统论现代功用观即新外王说的基调,从而使其道统思想在晚清道统复兴阶段起到了理论枢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任事张之洞幕府的经历,对陈衍从倾慕乾嘉考据的经学家逐步转向总持诗坛的广大教主,具有重要的意义.陈衍在未交接张之洞之前,在经学上著作颇多,大体上以乾嘉考据学为依归.入张之洞幕后则慢慢淡出经学研究,经学义理颇有西学色彩,著述精力集中在文学之上.陈衍期望通过“雅人”来沟通经学与诗学,达到“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但陈衍思想的复杂性,造成其诗学有自觉地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主动求“新变”的意识,却又难以完全突破传统藩篱的困境,是近代诗学的一种妥协性、过渡性、渐变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湖北的保路斗争首先发难于湖北的留日学生。日本《朝日新闻》披露了1909年6月张之洞的代表与英、德、法三国银行团代表签押的《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后,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湖北留日学生400余人立即电告张之洞:“鄂路准归商办,不认借款”。紧接着又致函张之洞和邮传部,表示“鄂省人民一闻外债,几于谈虎色变,矧损失主权如是之甚耶?”并于1909年10月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以朝廷重臣和学界巨擘的双重身份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张之洞的一生,可以说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入仕之初,即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三省考官、学政。身膺疆吏以后,抚晋、督粤,办学育才,尤其是移节湖广期间,主持创设各类新式学校,改造旧式书院,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晚年又与袁世凯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实际主持重订学堂章程,制定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还积极鼓励国人走…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病逝后,《申报》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了全国各界的悼念活动及其对他一生的评价.既有为政之评价,也有人格声望之评价,还包括与袁世凯的为政比较.在为政上,肯定了他兴办实业、兴学育才以及政治主张和措施,但也认为他用财浩繁和后期保守;在人格声望上,张之洞为官清正廉洁、不事聚敛,其声望当时无人能及;在待人处事上,张之洞与袁世凯在行事风格、政治主张和宦海经历等方面虽相似,但希望张之洞死后,袁世凯“他日行事之异”.这些评价充分彰显了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的历史地位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砾华 《社区》2014,(20):17-17
清代官场中人,爱玩古物成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沧州南皮人,也酷嗜此道。近日,笔者连续读到两则“张之洞误买假古董”的“集藏趣闻”。“趣闻”一:张之洞奉命回京述职,偶到琉璃厂闲逛,在一家古玩店看中一口大缸:此缸形状古怪,古色古香,缸体四周刻满了小蝌蚪状的篆字。经与店主砍价,以2000两银子购得。随后将这件宝贝不远千里带回武昌总督衙门,还让工匠将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几百张拓片。  相似文献   

16.
张之洞幕府作为晚清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幕,向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关于张之洞幕府,史学界向有张之洞“废幕友改委文案”是清代幕府制度根本性变革之说并为研究者所广泛接受,然而此说还需加以认真考证辨析。晚清督抚使用属吏入幕府充当文案,已经是当时的一种用人通例。张之洞幕府只是沿用这一成例而已,并无所谓改制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在主政湖北的18年间,为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一直紧抓“出版”为改造湖北制造舆论.一方面他创办并支持湖北地方出版,在湖北主持刊刻史志、编译西书、创办报刊并扩充出版机构,为湖北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另一方面他又限制湖北民间革命期刊发展,始终把“出版”当作“正学”的工具,致使晚清湖北出版一直为官方把持.还原这一阶段湖北出版业的状况,认识张之洞出版意识的来源,进而理解张之洞出版思想的核心,对于清末出版史、思想史研究以及张之洞研究、湖北地方文化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在兴办洋务事业过程中对外国技术人员──“洋匠”的引进规模十分宏大,表现了当时开明之士的豁达心态、非凡胆魄和良苦用心,值得肯定。但他对“洋匠”的态度──利用与怀疑、恐惧与依赖,却又使他和他的事业陷入了近代化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根本宗旨,是要在新旧斗争激烈之际,激发忠爱之心,讲求富强之道。然而,张之洞倡导的西学的内涵虽较广泛,但他仍把中国的富强与清王朝的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拒绝对封建专制政体及其思想理论作任何有实质意义的变革。因此,《劝学篇》不可能统一思想,也不可能为当时的中国指出一条富强之  相似文献   

20.
50年代,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曾讲到:提起中国的近代工业,不可能不想到张之洞①。无疑,这给我们研究评价张之洞所办的洋务企业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一张之洞兴办洋务企业,对于我们湖北地区甚至全国生产力起了促进作用。张之洞办洋务企业是着眼于国防的需要,从军事工业开始的。为“免受制于人”,为“自强持久计”,他在任两广总督时,看到“广东地方,边防海防胥关重要,枪炮一项最为急需”②,便着手建立枪弹厂,筹设枪炮厂,委托驻英公使刘瑞芬等人向英德等国购买机器设备。1889年底,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于是将原拟在广东建立的枪炮厂改建于汉阳龟山北麓,190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