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生活》2006,(1):36-36
中棉所39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 成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已通过国家的级 审定,适于黄淮棉区麦棉套种,长江棉区 油后移栽棉试种表现突出。 一、特征特性生 育期130天左右。株  相似文献   

2.
良种介绍     
中棉所52F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原名:中抗杂5号、GKZ中杂A49-66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春棉品种,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适宜河北东部和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和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黄河流域棉区轻病区作春棉品种种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3.
中棉所52F1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棉所(原名:中抗杂5号、GKZ中杂A49-668),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育成,属转基因抗虫杂交一代春棉品种,耐黄萎病,抗棉铃虫。适宜河北东部和南部,山东,河南东部和北部,江苏,安徽淮河以北,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等黄河流域棉区轻病区作春棉品种种植。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2002—2003年生产试验,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两年平均亩产分别为224.7公斤、89.8公斤和82.7公斤,分别为对照品种中棉所41的110.4%、107.9%和106.5%。籽指10.…  相似文献   

4.
一、提高单产,提高品质。首先,应该选择种子特性优良(抗虫、抗病、抗灾能力强、结铃性强)、增产潜力大、品质好的品种。当前,较理想的常规棉品种有284、A03(农棉研一号)、铃8克、JH9685、1138等,杂交棉有鲁棉研15、邯杂  相似文献   

5.
良种信息     
中棉所47(F1)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育成,为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该杂交组合2003年底已获得商业化生产基因安全证书,2004年通过国家级审定,定名为中棉所47。生育期133天,株高95.5厘米,株型较紧凑,铃重5.6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东加大棉花育种科研攻关力度,在培育出多项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的同时,棉花制种业发展迅速,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棉制种基地,制种面积占全国总制种面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7.
1、适宜播期在4月20日至5月5日,河北及同类生态棉区一定不要在4月15日以前播种。2、适宜的密度高肥水地块每667平方米3500株,中肥水地块4000株,低肥水地块4500—5500株。若采用免整枝栽培,要将大行距放宽到100—110厘米,亩密度在2000—2800株。3、多施有机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配方施肥。初花期之前一般不化控,浇第一水前轻控一次,以后根据长势、雨水情况灵活化控。后期喷施叶面肥。4、该品种喜高水肥,遇旱一定要及时浇水,花铃盛期要浇透水。5、一般年份对棉铃虫不防治,严重年份结合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进行兼治。6、免整枝栽培要在7月15…  相似文献   

8.
《小康生活》2004,(12):58
中抗39F1棉花是目前我中心最新推出的优质杂交抗虫棉新品系,集高产、优质、抗虫、抗病等优良性状于一身,种植管理简单,不打权、不整枝,省工省时,果枝节间短,结铃紧凑,比种植当地棉每亩可节省投资150元,增产35%-50%,效益显著。自该品种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等各大棉区推广种植以来,受到专家及棉农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9.
中杂003     
抗虫杂交棉新组合中杂003生育期130天,属中熟偏早品种。植株呈塔型,结铃性强,上桃快,伏桃满腰,秋桃盖顶。单铃重5.6克,吐絮畅,纤维洁白,衣分43.6%,马克隆值4.7,品质优良。一般亩产皮棉120公斤左右,高产田块可达150公斤。2004年在安徽无为、宿松、湖北天门、荆州、江苏盐城、湖南常德、江西九江等地生产示范单株结铃40个以上,平均亩产籽棉330公斤。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指13.2,黄萎病指28.8。对棉铃虫、红铃虫抗性较好,适应性广。2005在安徽省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近日通过省审。以上两品种由中棉种业长江公司独家生产销售销售热线;0551…  相似文献   

10.
中植372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从抗虫品系鉴、定圃选育出的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系,是抗虫与丰产品种复合杂交,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具有高抗棉铃虫、棉蚜、兼抗枯、黄萎病、高产优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千斤棉是近年我国从美国引入的一种抗病、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它适宜我国各种棉区种植,适应性广,不择土壤和气候,一般亩产400公斤以上,且高产稳产,如栽培管理较好,亩产超千斤,是一个较好的棉花新品种,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对四川10年来育成品种(组合)的单株铃数、单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中常规棉各结构因素与皮棉产量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而杂交棉仅衣分达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杂交棉的产量潜力比常规棉大。在对皮棉产量比CK增产5%以上的常规棉和增产10%以上的杂交棉的分析中,铃重与皮棉产量均为负相关。表明常规棉和杂交棉高产潜力的进一步改良,重点应提高结铃数和衣分。  相似文献   

13.
“中棉所29”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培育的适于春播或春套的抗虫杂交种。它集抗虫性、抗病性、丰产性、优质性、广泛适应性于一身,于199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棉980001),先后通过湖南、河南、安徽、山东四省审定。是目前我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抗虫棉,被江苏、江西等省列为名牌产品或手选品种。2003—2004年度销售棉种由中棉所直供亲本,深受好评。  相似文献   

14.
详细探讨了转基因抗虫棉花品种培育的方法和途径及其研究进展,对提高转基因棉花品种的育种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植物资源,促进转基因植物品种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虫棉分为三大类:(1)外部形态抗虫棉:其中多毛的品种抗棉蚜,光叶少毛、鸡爪叶、苞叶扭曲、无蜜腺、红叶、花色深、油点多的品种抗棉铃虫,我国科研部门现选育一批具有外部形态抗虫性的常规抗虫棉品种(系)如华棉101,泗棉3号、中植372、晋棉12、中99、中23等。(2)生理生化抗虫棉;即是棉株中含有棉酚、单宁抗虫生化物质,游离氨基酸,氧化酶和叶片、铃壳等部位的油腺密度等内在生理抗虫因素。此抗虫棉  相似文献   

16.
中棉所4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新培育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机制新品种,成为农业部优先推荐的抗虫、抗病棉花新品种。山东省菏泽市绿源农林牧特产研究所引进繁育示范种植表明:具有抗旱、抗枯、抗黄萎病、高抗棉铃  相似文献   

17.
中植372是中国农科院从抗虫品系中选育出的抗虫、高产新品系。该品系经92—95年连续4年大面积试种获得成功。其突出特点是;(一)实现全生育期不用治蚜虫;(二)棉铃虫较轻年份,一般施药4—6次即可控制虫害;在棉铃虫呈暴发之势的情况下,一般省药一半以上;(三)高抗棉花枯、黄萎病、抗性优于目前大面积推广的抗虫棉花品种中12;四、铃大,单铃重6—6.7克,株结铃30一50个,亩产皮棉100-180公  相似文献   

18.
1、双杂1号:是融高产、抗病、抗虫为一体的杂交抗虫棉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30天,属中早熟品种。株型稍松散,呈塔型,株高米,结铃性强,铃卵圆形,1铃重6.5克左右。吐絮畅,衣份40%左右;霜前花率90%以上,该品种对枯、黄萎病及抗虫能力表现为高抗。经广泛示范种植均表现突出,一般亩产籽棉300千克左右,高时达400千克。2、Gt—2:该品种通过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新型抗虫棉,具有抗虫性强,品质优等特点。植株塔型,株高1米左右,铃卵圆形,铃重5.5—6克,衣份40%。该品种生桃早,生长快,疯杈少,结铃性强,耐涝耐旱,高抗枯、黄萎病,对一、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我国近 2 0年来棉花供求波动与北方棉区原棉丰欠的关系 ,阐述了北方棉区对稳定我国棉花市场的重要作用 ,指出北方棉区过于集中 ,且稳定性较差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提出分散北方棉区即发展陕、甘、宁、蒙、晋特早熟棉区的思路。通过初步的试验、示范论证了北方棉区西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棉花科技未来发展战略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棉花生产由于受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和粮棉比价等因素影响,棉花种植面积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唯一的途径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棉花生产的科技水平和单产水平,从而增加棉花的总产量。因此,如何使国家棉花的产量与质量、生产效益和机械化同步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将是棉花生产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棉花科技发展成就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队伍凝聚力不断增强,推动棉花生产作用明显。中国棉花科技发展存在棉花纤维品质类型单一,优质棉花资源材料缺乏,品种选育没有重大突破,棉花病虫害危害加重,优良外源基因不足,转基因技术有待完善等问题。中国棉花科技发展战略定位要以发展农业科技体系为基点,瞄准棉花科技国际前沿,开展国家棉花产业各项研究,为棉花生产安全提供保障。总体目标是全面增强棉花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棉花优先研究领域是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挖掘利用和新品种培育,棉花新材料创造生物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以及棉花产业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棉花产业关键技术是逐步推进植棉全程机械化和盐碱地植棉,稳定发展杂交棉。中国棉花产业发展应该加强宏观研究,加强学科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国际合作,培育重大成果,最终构建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