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西悲剧在悲剧冲突选择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悲剧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选择悲剧人物和悲剧冲突的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外在的正义力量战胜邪恶势力的过程中,西方悲剧的悲剧冲突则主要表现在内在的人性善战胜人性恶的过程中。中西悲剧的悲剧冲突的解决却是相当一致的。这就是它们都追求历史的进步与道德的进步的统一。因为中西悲剧的悲剧人物不同,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是完美的,所以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来完成这个统一的,而西方悲剧的悲剧人物是有缺陷的,所以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来完成这个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西方悲剧理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是肯定历史正义的存在,另一种类型是否定历史正义的存在。而肯定历史正义的西方悲剧理论又因为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走向。西方悲剧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走向,一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开创、中经席勒到黑格尔集大成的悲剧理论,二是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到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悲剧理论,三是叔本华、尼采的悲剧理论。前两大走向是肯定历史正义的存在,后一大走向是否定历史正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雷雨>与<安提戈涅>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悲剧的杰出代表,不同的文化土壤养育出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两种悲剧艺术所追求的崇高与真挚却是统一的.文章从悲剧人物,悲剧冲突,悲剧文化特性,悲剧舞台效应等方面来论述两部作品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4.
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6.
围绕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品格这一主题 ,就其在创作理念与宗旨、选材与主人公形象塑造、悲剧结局方式与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认为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 ,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 ,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 ,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 ;而中国戏曲悲剧则是黑暗社会现实在作者笔下的反映 ,悲剧的主人公总是被欺压的弱势群体或弱者 ,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 ,具有引人怜悯、义愤的凄苦风格。  相似文献   

7.
围绕中西古典悲剧不同的美学品格这一主题,就其在创作理念与宗旨、选材与主人公形象塑造、悲剧结局方式与审美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西方悲剧是作者哲学理念先行的产物,塑造了有权势地位的英雄人物,并以主人公悲惨毁灭收场,从而具有崇高悲壮的格调;而中国戏曲悲剧则是黑暗社会现实在作者笔下的反映,悲剧的主人公总是被欺压的弱势群体或弱者,并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具有引人怜悯、义愤的凄苦风格.  相似文献   

8.
<正> 悲剧与喜剧是两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效应上所激起的也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情感反应。但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却往往会出现喜剧因素,这正是中国古典悲剧区别与西方悲剧的特点之一。1 由于东西方悲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民族风尚不同,美学趣味也不同,因而产生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悲剧美学特征。中国的古典悲剧往往具有悲喜混合的特点,即悲剧中存在着一定的喜剧因素,而西方的古典悲剧从一开始就与喜剧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西方不同,因而产生悲剧的土壤也绝然不同。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宗法式的农业社会,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一直处于一种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的乐观性依托于形式 ,观众在对技艺的欣赏中得到感官的愉悦。西方古典悲剧的乐观性来源于内容 ,观众在对人物毁灭的体验中得到精神的升华。这种差异集中体现在不同的悲剧主人公那里 ,和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欣赏习惯有关 :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是世俗 ,是小道 ,而西方古典悲剧的美学品位是崇高 ,是大雅。由此引发的乐观 ,仅是趣味之异 ,并无高下之别。  相似文献   

10.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茶花女》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杜十娘和茶花女的命运表现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她们的悲剧,不仅是男主人公的软弱性格造成的,更是因为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所致.男女主人公都是社会制度和社会道德观念的牺牲品.中西方两位作家通过他们笔下人物的遭遇,对主人公们所处的社会制度和道德提出了批判.在杜十娘和茶花女的身上体现了中西方作者不同的文化心理和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西方悲剧在主人公选择、剧情冲突和结局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对比,发现中西方悲剧精神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因源于"苦戏"而主要体现为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伦理道德批判和对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追求,个体自主意识较弱;而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起源于"酒神"赞歌,个体自主意识较强,其所追求的和谐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体现了西方人对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永恒矛盾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沧月是“大陆新武侠”的代表作家,浓郁的悲剧色彩是沧月小说的重要特点。由于介于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之间的特殊身份,沧月营造了一个兼具传统化和网络化特点的“悲情江湖”。沧月小说延续了传统通俗小说的写法,蕴含了苦难、死亡、救赎等富有哲理性的现代主题,在网络性和传统性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沧月的悲剧故事有鲜明的个人化风格,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沧月的创作实践启发我们思考网络小说该怎样写悲剧。  相似文献   

13.
弃妇文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诸方面现实,有着极高的艺术特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弃妇问题历来受到广泛关注。中西方文学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在古希腊和先秦两汉时期却同时出现了反映弃妇问题的作品。本文对中希弃妇形象进行整体对比,并试图阐释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消解中国悲剧精神的不是真正的大团圆现象 ,而是文艺的命定神话。这种命定神话是虚假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消解中国悲剧精神的不是真正的大团圆现象,而是文艺的命定神话。这种命定神话是虚假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后以文革为写作题材的小说层出不穷,这些小说多展现了文革时期的苦难.可是这种苦难叙述多让人感觉难以名状的悲哀,却很少给人信心的鼓舞.由于历史和文化的种种原因,这类作品很难具有形而上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女性剧作主体性与悲剧审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探讨中国女性剧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对建构完整的戏剧发展史观、扩展中国戏剧的研究空间意义重大.回顾女性剧作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困扰女性写作主体性艰难形成的压抑性因素,而这恰恰铸就了女性剧作独特的悲剧审美意识.这种悲剧审美体现了对女性弱势处境的体察、对文化传统强烈而压抑的情绪记忆,以及与时代环境碰撞时非她莫属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8.
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是探索中西文化心理、人文艺术精神和文学艺术实践活动的一条重要路径。人们所以喜爱使人产生痛苦的悲剧是因为违逆人的生命自由本质的矛盾会使人在发生痛感的同时唤醒心灵自由本质的扩张。西方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思考成果是创造了一个新的审美范畴———崇高。中国人在审美活动中也触及到了悲哀转化为悲壮的问题。中西方人都具有审美意义上的悲剧精神,中西方人都探讨过悲剧精神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9.
中西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雄主义是中西悲剧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审美要素之一.西方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体现为推动历史兼殉难历史的人物形象,中国悲剧精神的英雄主义则体现为忠实伦理道德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比较研究中西悲剧精神的方法论原则,强调运用文化发生和比较的方法。需要说明:文化类型的区分和文化发生时期的确定,如何解读古代神话,中西悲剧精神是否具有可比较性。需要阐明:中西文化的根本性质分别是历史理性主义和伦理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